83歲高齡的阮儀三教授一身中裝打扮,雖已滿頭白發(fā),但思維清晰敏捷。他回憶:小時候父親每年都會把我從蘇州帶到揚州,再到家廟參加祭祀,就是在一次次家祭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先祖阮公“勵志、規(guī)約、清廉、孝悌、務實”家訓,祭祀過程正是對家風的傳承教育。陳從周教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帶我們到揚州調查園林時,就告訴我“你肯定是阮元的后代,三字就是排行,應該是‘恩傳三錫,家衍千名’排行?!?/span>
阮儀三說:先祖阮公通過苦讀勤學,走出了一條“顯親揚名,一代偉人”的成功之路,所以他對子弟的教育立足于“良治之子,必學為裘”是其一生實踐后的堅定信念。嘉慶十六年(1811)某秋夜,阮公聽他的三個兒子讀書,有感而發(fā):“秋齋展卷一燈青,兒輩須教得此情。且向今宵探消息,東窗西戶讀書聲?!?/span>
詩中“燈青”,通常有“青燈黃卷”的說法,比喻清苦的攻讀生活。以此教導兒輩要知曉讀書的清苦,只有苦盡甘來,才能有所成就。在阮公的循循善誘和辛勤培育下,阮公的幾個兒子都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個個都有著述存世。
其中阮福更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學問家,除撰有《孝經義疏》外,還有《兩浙金石志補遺》《滇南金石錄》,編有《文筆考》《楚中文筆》等25卷,實踐了阮公對子弟“可不學八股,不可不學無術”的承諾。幸喜的是勵兒讀書的家風,由我父親傳承于我及我的侄兒們。
讀書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愛好、一種樂趣,使得我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著作問世。我的主要著作有《護城紀實》《護城蹤錄》《江南古鎮(zhèn)》《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guī)劃》等十多部。我侄兒阮錫開和阮錫安都有幾部研究成果出版。這些著作雖并非是宏篇巨論,但至少說明先祖阮公勵兒讀書的家風在傳承光大。
人們常說“有國才有家”,作為建筑學泰斗的阮儀三從傳統(tǒng)民居的格局中發(fā)現了倫理相傳的秘密。他說,中國所有的民居都是庭堂式布局,都是以家庭結構為組織形式進行排列的,一個個家庭形成街巷里弄,結成鄰里關系,形成了社會組織樣式,由家到社會再到國家,傳統(tǒng)的民居樣式是家國理念的延伸?,F在的文明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把倫理關系扔掉,只圖方便。習總書記說“留住鄉(xiāng)愁”,假若一天鄉(xiāng)都沒有了,哪來的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