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是一項很復雜的工程,能夠把拆遷違建的叫停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們寧愿將這些歷史建筑凍結,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能力修復,那留給下一代人也好,總比拆掉了,連殘渣也找不到的更好。”
楊華輝,廣州五羊小學的一名教師,平常人們都叫他楊老師。麻石路、趟櫳門、青磚墻、木雕花、鑊耳墻、斜屋頂……不用上課的時候,他會走到廣州的老街區,在大街小巷里走走拍拍,感受在“石屎森林”里久違的老廣州的時光。“腳步丈量廣州守護千座老屋”,是媒體對楊老師的勾勒渲染。
和他的初次見面,約定在了海幢寺。他穿著象征活力的橙色的文化衫,衣服上印著明顯的廣州英文舊稱“canton”,背著一套“掃街”裝備,說著一口溫潤粵語,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廣”。
一見面,楊老師就一邊擦著額頭上面的汗,一邊馬不停蹄地前往目的地。楊老師這次去的是同福路、南華里一帶。他說:“在廣州,這里留下來的歷史建筑算是比較原生態的,人們當時生活的場景也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有時候第一次知道這里有一棟樓但是第二次來已經找不回來了。”
在像迷宮一樣的老街區里面走街串巷,難免一不小心“蕩失路”。楊老師戲謔道,第一次來老區,在巷子里迷了路是正常的,他自己也要走好幾次才能清楚要怎么走出去。因為老區經常有建筑需要修葺甚至是拆掉舊建筑重建,街道路口處時常變化。“有時候第一次知道這里有一棟樓,但是第二次來已經找不回來了。”
如今南華里一片低矮樸素的民居,在旁邊高樓大廈映襯下,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在幾百年前,因為靠近廣州十三行,這里卻是富商安居之地。被譽為“十八世紀首富”的廣州十三行商人潘振承家族的潘家祠就是有力的證據。
但無奈物是人非,雖被掛上了“廣州市歷史建筑”牌匾,但潘家祠昔日輝煌不再,如今只剩下了纏繞著蜘蛛網的屋檐,發白的厚木門,爬滿青苔的青磚墻,被水泥封堵的大門……
“即使這件間屋子再爛,我們也會有意地去曝光,因為很有價值。”楊老師說。而這也是他這么多年來致力于做的事,甚至后來他還成立了一個非營利性組織“古粵秀色”,和一群同樣為著保護廣州歷史建筑而奔勞的志愿者向媒體曝光非法處理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向社會宣傳這些建筑的價值。
一旦這些有價值的建筑被違法修整或者違法拆遷,這些照片就是有力的證據。
星羅棋布的老民居之間,一條條花崗巖鋪墊起來的麻石路縱橫交錯。走進一看,不少花崗巖已經被歷史打磨得很光滑了,但是其中一些上面還清晰地保留著路名:望龍里、龍慶里、聚龍通津(“通津”通向碼頭的小路的意思)……
據楊老師說,這里是“龍”最多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由龍命名的街道有二十多條。以前這些路名都是由一些有名望的人寫上去再篆刻在花崗巖上面,用來建成一個牌坊。
一位老伯走過來介紹說:“以前這些(刻著路名的)石牌不是鋪在地上的,是修路之后才發生的事。”
楊老師補充道:“在以前,如果把別人題寫的字踩在地上,這種行為是有辱斯文的。”
現在這些小巷,部分還保留著當年的名稱,但是更多的是換上了新的名字,而它原本的路名則被埋藏在石頭里,鑲嵌在大地上,被人踩在腳下。
除了麻石路,由青磚、紅磚砌起來的墻也有一番學問。“掃街”過程中,楊老師發現了一間青磚屋,但是砌墻用的卻結合了紅磚屋的手法——“梅花丁”。他用手摩挲著稍微發白了的青磚墻面,目光從上到下掃視著墻面,說起了歷史建筑中的奧秘。
他介紹說,清代的建筑,大多是由青磚構筑的,而民國時期的,比如東山的洋樓,就大多是用紅磚的。不同的磚所堆砌的手法也不一樣。由于這堵青磚墻用的是紅磚的砌墻手法,因此,他估計,這間青磚屋是可能在清代和民國交替時期建造的,背后蘊藏著很多歷史。
“其實“掃街”,除了為了用照片記錄建筑物的美之外,更多的是和文保息息相關。照片可以記錄下當時的歷史風貌,還有什么值得保留下來的建筑。一旦這些有價值的建筑被違法修整或者違法拆遷,這些照片就是有力的證據。”楊老師說。
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沒能力修復,留給下一代也好,總比拆掉了,連殘渣也找不到的更好。
有一間已經破爛成廢墟一樣的民居,從大體上看得出是類似洋樓大院的房子,簡陋的木板擋住了進去的路,院子里的綠植長得很高,但是無法遮蔽住建筑主體的殘垣斷壁。
據說這以前是“自梳女”居住的地方,曾經被別人違法拆遷,被發現后叫停了下來,外墻上但是很多獨具特色的裝飾,比如屋檐下“回”字形的裝飾,類似華表一樣的石柱,都已經被損壞掉了。
當問及為什么叫停之后卻還是保留原樣而不進行保護?楊老師沉默了一會兒:“文保是一項很復雜的工程,能夠把拆遷違建的叫停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們寧愿將這些歷史建筑凍結,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能力修復,那留給下一代人也好,總比拆掉了,連殘渣也找不到的更好。”說完,他馬上拿起相機,調整好角度,快門聲“咔嚓咔嚓”地響了幾聲。
“如果沒有這些老人的口述,日后他們離世之后,也會帶著這些歷史離開,世人就很難知道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了。”
這里雖然有不少老建筑已經被時光打磨成了廢墟,但是不息的人流和吵鬧的人聲還是證明老區里的煙火氣。住在這里的大多都是上了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見證了這里的滄桑。
楊老師說,他們平常“掃街”順便調研的時候,會遇到一些樂意和他們講述建筑背后故事的老人。
有一次楊老師在見龍里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老伯。老伯介紹,見龍里曾經是很多廣州粵劇名伶聚居的地方。“如果沒有這些老人的口述,日后他們離世之后,也會帶著這些歷史離開,世人就很難知道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了。”
老一輩的人,用記憶和身體與廣州的歷史建筑建立了一生的聯系,而下一代的廣州人,他們以熱忱和赤子之心,守護著在廣州地圖上一點點消逝的老區。楊老師說,這些事,我們這一代不做,下一代就更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