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廟會舉辦期間,每天都會有包括剪紙、草編、堆繡、風車、蛋雕、毛猴、烙葫蘆、繪臉譜、拓年畫等在內的傳統民間非遺技藝體驗活動。前來逛廟會的游客也可與非遺傳承人一同制作傳統非遺手工藝品,親身感受其中所蘊含的奧妙與樂趣。為了對蛋雕歷史及相關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中國文物網記者采訪了北京市玩具協會副會長寧奭先生。
北京市玩具協會副會長寧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倡民族文化藝術創作要追高雅去低俗。蛋雕藝術是北京著名的傳統藝術,它是大眾化的“陽春白雪”、高雅的“下里巴人”,既體現了北京文化的精華,又是北京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門類。“紅雞蛋”是做壽、生子、結婚等場合不可或缺的應景之物,體現了“喜慶”的中國元素,表現了老百姓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種愿望,小小的一枚蛋雕集中了微雕、繪畫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精美非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習近平多次強調,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問題,寧奭強調,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源遠流長,是世界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要努力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我們知道,世界各國來賓來北京參觀,令他們嘆服的不是北京的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而是北京城的古建筑和文化遺產。蛋雕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優秀傳統技藝,它和其他的藝術門類一樣,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優秀的蛋雕藝術也應得到宣傳和弘揚”, 寧奭稱。
自古以來,蛋殼的功用似乎只限于是一個大自然所創造的包裝容器,當所孕育的生命孵化后,蛋殼就失去了它的功用。在世界工藝美術舞臺上,關于蛋殼的創作已有百年歷史。而在中國,早在明清時期,就有喜慶婚娶、祝福慶壽、喜得貴子等喜慶場合贈送彩蛋以圖吉祥的習俗,北京地區尤為盛行。看見商機的人就擺攤設鋪,專門賣紅色染過的雞蛋,稱其為“彩蛋”。后來,商販們又在彩蛋上畫些花鳥、魚蟲、臉譜等圖案,以圖生意興隆。如今,經過歷史演變發展,彩蛋文化從單純在蛋殼表面繪圖著色,逐漸發展為融雕刻、鑲嵌、繪制于一體的多元藝術,成為深受人們喜愛與追崇的蛋雕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