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各大名勝古跡再次迎來客流高峰,比如北京的故宮,上海的豫園,廣州的祠堂,武漢的黃鶴樓……可你知道如何去欣賞古建筑嗎?當你逛故宮的時候你在逛什么?當你登長城的時候,你又想看到什么?本期《開講啦》“美從何處尋”系列節目邀請到了著名古建筑學家,天津大學教授王其亨,他將帶領我們發現和領悟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如何以建筑的形式來留下美的根源的。
挺拔的身姿,花白的頭發,身著一套非常講究的中式服裝,王其亨教授一上場主持人撒貝寧便說到“這跟我們印象中的古建筑學家一模一樣!“王其亨教授馬上回答:“是尊重你們節目,才特意這樣打扮的。平時教學時不會這樣穿著,但上課前也一定會‘沐浴更衣’,這是對學生的尊重!而且這是非常好的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堅持!”一開場的兩個“尊重”便贏得了現場的陣陣掌聲。
研究了近四十年古建筑的王其亨教授,談到古建筑之美就停不下來。古建筑大家常見,卻不了解,所以他一上臺便跟大家互動了起來,首先他就問了主持人撒貝寧一個簡約而不簡單的問題:“大家常說的亭臺樓閣,為什么亭會放在第一位?”然后馬上又問現場觀眾:“誰能說說自然美學是否起源于中國?”仿佛很簡單的問題,但大家卻沉默了。所以在演講中,王其亨教授由這個問題引出很多中國古建筑的理念,從宮殿,民居,園林等不同類別的建筑為我們帶來了更多關于建筑之美的分享。原來我們以為建筑看的就是外觀或者內飾,我們常議論一個建筑多高多大,卻往往忽視它的文化內涵。比如“百尺為形”,意思就是聲音的速度是340米/秒,如果一個空間超過了340米,那么我們就會覺得“聲畫不同步”,這個在現代化影劇院廣泛應用的理論,沒想到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被中國古建筑應用。
我們最熟悉的故宮就完全是按照這樣的理念來設計的。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它是整個紫禁城中最高的門,沒有超過三十七米;紫禁城中最大的宮殿太和殿,哪怕是站在最角落的人說句話,坐在正中間的皇帝也會很清晰的聽到他的聲音。除了建筑格局之外,它的內涵更是非常了得。我們常在影視劇中聽到的“奉天承運“,這四個字在宮殿建筑中完美地體現了出來。并且王其亨教授還在現場講到,現在很多影視劇中的皇帝坐在龍椅上又扶又靠,有的還翹起了二郎腿,這完全對史書了解得不夠充分。而且人們對于古代文化的缺失,以至于現代文物保護的過程中有很多失誤的操作,所以他反復強調人們要尊重古代文化,尊重大師的研究,要先搞懂建筑的文化,再來“搞”這個建筑。
在回答青年代表提問的時候,王其亨教授分享了一個他的小習慣,當他每次去出差,都一定會去兩個地方,那就是新華書店和當地博物館,看書可以了解當地的信息,看歷史可以了解當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