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擁有著漫長的文化歷史,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新石器時代起先輩就認識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而漆的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的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漆”一直與“器”相伴,大到禮儀用品小到飲食器具。正是這種生活需求為漆藝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考古證據表明,世界上最早的漆器是在中國發現的。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蕭山跨湖橋文化就已出現了工藝完備的木胎漆弓。漆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人類的重大貢獻。
安徽徽州早在唐代就以漆器聞名,宋代時徽州細嵌螺甸漆器更是譽滿全國,有著“宋嵌”之美譽。徽州盛產漆樹,徽州漆器是利用天然的生漆作主要原料,摻以綠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藍、朱砂等,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而制成,古稱“菠蘿漆器”,菠蘿漆(又稱犀皮漆),是徽州漆器技藝最高水平代表。犀皮漆以其復雜的工藝、豐富變幻的肌理為徽州漆器技藝的重要代表之一。然而,這樣優秀的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失傳。
甘而可,1955年生,安徽黃山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漆器藝術家。他懂繪畫、善木工、會雕刻、精設計,漆藝遵循純正的傳統技法。經過近30年的不斷探索、創新和實踐,他使瀕臨失傳的徽州傳統髹漆技藝“菠蘿漆”(又稱犀皮漆)、“漆砂硯”恢復新生,并重新煥發出活力。2003年,有感于徽州漆器產業的衰落,著手對犀皮漆、漆砂硯等瀕臨失傳的重要工藝品種進行恢復并取得成功。甘而可已經把徽州漆器做到了極致,在中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現代人4件作品中,他的“菠蘿漆”圓盒就是其中之一。
漆器髹飾技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漆器藝術作為民族藝術的瑰寶,保育好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顯得尤為重要。一件漆藝作品需要經過若干道工序才能完成,這其中傳承很多的精湛獨門絕技。這些傳統的制作工藝如果不能深入挖掘、研究、繼承、發揚,就會造成技術的失傳成為歷史遺憾。甘而可的工作室十余年來已培養了數位在漆器專業領域內非常熟練的技術骨干、和諸多學徒學生。他們在某一項漆器工藝上能夠獨當一面,或在漆器制作的全程中都能夠獨立完成。甘而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和保護,不僅需要汲取和學習前人,更需要不斷培養和啟發后人。
甘而可始終扎根于中國漆藝傳統,原料與工藝恪守天然大漆制作古法原則。探索以精、雅為風貌的漆藝技術繼續深化發展最大可能性,將中國漆藝領域深層精髓及富有徽漆特色的犀皮漆、推光漆、漆砂硯及精細漆面紋飾的代表推向中國傳承傳統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