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散于海外100多年的7根圓明園石柱
私人回購海外流散文物是一大趨勢
不論是皿方罍蓋身合一回歸故里,還是7根圓明園石柱將要回國,在近兩年備受關注的海外文物回流事件中,人們通常能夠看到私人藏家的身影參與其中,而且他們在這些事件中往往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這一現象,劉陽表示,就目前來說,私人回購可以算是海外文物回流的一個大趨勢。不過,他也直言,這其中也存在著某些私人藏家利用海外文物回流事件進行自我炒作的問題,“比如今年年初大家比較關注的7根圓明園石柱回歸事件,之前2月份當事人曾宣稱這些石柱將于9月歸國,可是到現在已經是12月了,卻依舊沒有任何關于石柱回歸的最新進展。”
無獨有偶,今年10月份,一件清乾隆“御制粉青釉浮雕龍紋罐”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7400多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當時,劉陽就曾認定此罐為圓明園流散文物,而且通過梳理近年來在國際拍賣市場上頻頻出現的圓明園流散文物,發展此罐的成交價格可以排到第六位。可是,就他所知,這件拍品直到現在還沒有完成付款。他更是進一步指出,“在圓明園流散文物海外拍賣成交前十名當中,大概只有六件是已經完成付款的,在成交前五名里也只有一件是交過錢的。”
海外文物回流需建立良性的循環機制
在劉陽看來,目前海外文物回流現狀不容樂觀,亟需建立一種良性的循環機制,“首先是具有充足資金的人或者機構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而購買流散文物,然后再將其捐獻給類似圓明園這樣的文博機構進行展示。而作為被捐獻方的相關文博機構也應該盡可能地向群眾展示捐贈方的捐贈行為和作用。”他認為,如此捐贈方與被捐贈方之間才能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從而共同促成更多的海外文物回歸祖國。
劉陽平時經常會留意各拍賣行的預展信息,只要發現圓明園文物被拍賣,他就會在自己的博客中予以曝光。2012年10月,他發布了英國邦瀚斯拍賣行將拍賣兩件圓明園珍寶后,立即引起了廣泛關注。當年11月3日,英國邦瀚斯拍賣行發表聲明稱,為避免激化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兩件圓明園流失文物的持有者決定收回藏品,不參與拍賣。而對于這些流散文物最終是否能夠真正回歸圓明園,劉陽卻顯得有些無奈,他對記者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件通過私人回購的圓明園流散文物,能夠真正最終捐贈給圓明園。
除了關注文物本身更應關注流失過程
在總結自己多年來追尋圓明園海外流散文物的經驗時,劉陽認為,前期的研究取證工作有時甚至比追討行為本身還要重要。“回顧過往的成功案例,我們往往都是一件文物剛剛被盜,然后就迅速組織人員和警力將其追回。而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掌握了明確的線索和證據。”他說,可是對于那些更早流散到海外的文物,追討起來就要困難得多。
總的說來,他感覺現在中國的海外流散文物追索一直以來都面臨著一個軟肋,“那就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些東西是從圓明園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流散出去的。”所以,他也反復向記者強調,追索海外流失文物,還是先要把文物流失的整個過程研究清楚,“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經驗就非常值得借鑒,比如很多國外博物館對于中國古代書畫的遞藏過程就研究得十分透徹,從一幅畫畫出來,到被博物館收藏之間,什么時期分別都被誰收藏過,他們都會研究得非常清楚。而就這一點來說,目前在國內還沒有被完全重視起來。”
關于十大文物事件
2014年十大文物事件網絡評選活動是由中國文物網發起,新華視訊、人民網、中國經濟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文化傳媒網、鳳凰網、騰訊儒學、新浪收藏網、雅昌藝術網、中國網-中國視窗等多家媒體共同參與并聯合推出。十大文物事件網絡評選活動旨在呼吁大眾提高文物保護意識、關注文物文化的一項公益活動,自2010年首屆網絡評選活動以來,已成功舉辦5屆。十大文物事件網絡評選活動誠摯邀請所有熱愛中國文化、關心中國文博事業的網友與我們一同回顧、總結這一年里中國文物界的大事件,一起來傳遞中國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