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出席第二屆世界文化名城天府論壇,發表關于如何保護文物的講話,從成都談到故宮,再談到世界。
講文化名城建設先從成都講起
可以說,單霽翔與成都有解不開的情緣,從第一次來到成都到3年29次到現在每月一次。單霽翔表示成都人熱情、充滿大愛,是一座來了不想走,走了又想回的城市,自己非常喜歡。
同時,單霽翔在為成都天府文化的宣傳上也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2005年8月25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成功當選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而這一過程離不開單霽翔的努力。在上千個征集的LOGO里面,他自始至終都力薦“太陽神鳥”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現場,他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太陽神鳥的喜愛,“我喜歡這個標志,一個端莊大方的圖案,充滿動態,充滿創意。把它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這是新世紀第一縷陽光照射在中國的大地上它出土了,是三千年前人的創作,今天仍然給我們靈感。”
讓故宮博物館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
2012年1月10日是單霽翔特別的一天,也是故宮博物院特別的一天,這一天故宮博物院宣布單霽翔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從此,單霽翔開啟和故宮博物館的文化之旅。
講話中,單霽翔談到,為讓故宮博物館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他嘗試從各種渠道入手,比如擴大故宮開放范圍、加強微信微博宣傳、創建每日故宮app和網上故宮社區、成立故宮學院、舉辦各種故宮活動等。直至今日,故宮博物院文化可以說是已經傳播到中國甚至世界各個領域。
以故宮博物館文化發展歷程為例,一座城市應該如何更好發展自身文化,助力文化走向世界呢?
他提到四點,
一是文化需要向大眾開放,融進大眾生活,成為大眾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讓大眾在業余散步之際有想要進入博物館看看的念想;
二是文化要借用互聯網技術,緊跟時代步伐,比如建立數字博物館、加強微博微信宣傳;
三是進行文化開發,深入挖掘城市自身文化特色,適應大眾文化需求;
四是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創造文化產品,讓大眾把文化帶回家。
這四點可以說是給當今許多尋求文化發展之法無路的人提供了些許啟蒙。
除此之外,文物的保存和繼承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他特別提到二戰期間四川人民為故宮文物轉移和保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可能,如果沒有當年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或許就沒有今日我們看到的故宮博物館。
成都會不會成為博物館之都?
現今,隨著文化保護范圍的不斷擴大,世界各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始把眼光投向博物館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成都,作為擁有最多博物館的城市之一,博物館文化無疑已經成為天府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博物館文化,或許我們可以從單霽翔講話中得到答案。
單霽翔表示,一所好的博物館,一定要深挖自己的資源,舉辦豐富多彩的展覽,去辦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只有當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這座博物館的魅力,感覺到它對我們生活的需要,人們才會休閑的時候走進博物館。博物館才能使人們走進去不想回去,回去還會再來,這才是一個好博物館。
成都是否會在將來成為一座博物館之都?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
最后,如何把成都建設成世界文化名城?借用單霽翔的話來講,就是讓文化、文物回到生活,人們能感受到文化、文物的氣息,文化、文物能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