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高曉松之母張克群:梁思成點燃了我的古建筑熱情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9-07-29 16:38:36  來源:新京報  作者:徐學勤
核心提示:每次在“脫口秀”中談及自己的母親,高曉松總是一臉幸福和驕傲。他稱母親頗有民國才女林徽因的風范,而且年輕時容貌也毫不遜色。母親從小教他琴棋書畫,他學會了前三樣,并以此為生,而那句歌詞“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同樣出自他的母親之口。

  每次在“脫口秀”中談及自己的母親,高曉松總是一臉幸福和驕傲。他稱母親頗有民國才女林徽因的風范,而且年輕時容貌也毫不遜色。母親從小教他琴棋書畫,他學會了前三樣,并以此為生,而那句歌詞“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同樣出自他的母親之口。


  如果再查看更多的資料,則會了解到高母張克群的顯赫身世:她的父親是前清華大學副校長、兩院院士張維,母親是中國第一代流體力學專家陸士嘉,舅公是京城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第二任丈夫黃二陶是中國前副總理黃炎培之孫。而她本人則是梁思成的弟子,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的建筑設計師。她生在德國,長在中國,如今住在美國,因為極少在公眾場合露面,身上頗有幾分神秘。


  近期,張克群的三卷本著作《北京古建筑物語》再版,新京報·文化客廳和化學工業出版社邀請其出席分享活動,許多觀眾慕名而來。她雖已年過七旬,打扮卻十分新潮,戴著一頂純白色的鴨舌帽,穿著紅白相間的T恤,步伐矯健有力,連續數小時的活動和采訪,絲毫不見疲態。在活動上,她像一個歡樂的段子手,時常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她說,“我小時候是想著將來要當相聲演員的,雖然相聲演員沒當成,但用北京話說,我說話還是比較貧的。”顯然,高曉松的外貌、性格和口才幾乎都繼承了母親,幽默、熱情、樂觀、直率,還有一點理想主義。在談話中,各種段子、典故、歇后語和歷史知識,張克群不假思索地張口就來。


  她迷戀北京的古建筑,為了寫這三本書,她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還經常開著車跑到門頭溝、石景山的大山里頭,去尋找書上記載的寺廟和教堂。三本書包括談皇家建筑的《紅墻黃瓦》、談宗教建筑的《晨鐘暮鼓》,以及談西洋建筑的《八面來風》,她雖然是建筑系科班出身,但并不是一位學者型的作者,她也有意識地避免用艱深晦澀的學術語言來寫作。她更像一位有著建筑和歷史專業背景的導游,將建筑的門道和背后的典故娓娓道來,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讓古老靜謐的建筑重新煥發出生命力。


  在活動開始之前,張克群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


  被梁思成點燃對古建筑的熱情


  新京報:在《北京古建筑物語》的序言中,你提到梁思成先生是你決定學習建筑學的引路人,他后來也成為你的老師,能否說說這個過程?


  張克群:我小時候就認識梁先生,他們住在我們家后面的第三排,但那時我不知道他是古建筑專家,只知道他們家有小汽車。我們叫他“梁伯伯”,老上他家玩,他一高興,就拉著我們遛一圈。梁先生下巴上有一個挺大的痦子,有一次我問他那是干什么用的,他說,“我要是想你們了,就按一下,嘟嘟兩聲,你們就來了。”我信以為真,就踮起腳去按了一下,結果那個痦子沒出聲,是他嘴里出的聲,反而引得他哈哈大笑。可見,梁先生是一個很幽默的人。


  1959年我上高一,那年暑假,清華大學組織教師去北戴河休養。我不能下海,就在岸邊畫畫,梁先生濕淋淋地從水里走出來說,“你喜歡畫畫呀,畫得不錯嘛。”他問我高中畢業后打算學什么。我說,我爸讓我學外語。梁先生說,“學什么外語呀,學外語不就是鸚鵡嗎?人家說什么你說什么,只不過就是換一個聲。你喜歡畫畫,就學建筑。建筑比藝術多工程,比工程多藝術。”然后又說,“第一堂課我都給你講完了,你是不是將來就學建筑啊?”他比較喜歡家里修養比較好的人來學建筑。我說,那我就考建筑系吧。


  后來考大學,為了絕對能上建筑系,我一口氣報了四所學校的建筑系,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和建工學院,最后被清華錄取了,比錄取線高出25分。


  新京報:你是1961年考入清華建筑系成為梁思成的學生,那年他剛好60歲,他講課是什么樣的風格?你對古建筑的熱情,是否也受其影響?


  張克群:他給我們上中國建筑史,但那時候學校對中國建筑史不甚重視,都沒有教材,梁先生想起什么就說什么,不是很系統,但是他對古建筑的熱情特別感人。那時候教學設施不太好,在白墻上打幻燈片,他趴在墻上看幻燈片里的雕像,一邊用手摸那墻,一邊在嘴里說,“我是多么喜歡這些佛爺的小胖腳丫呀!”梁先生對建筑的熱愛無以復加,那些古建筑就跟他的情人似的,給我的感觸特別深。后來梁先生生病了,大概講了半個學期就沒再講了,改由莫宗江先生講。


  梁先生最大的功績是寫了一本《中國建筑史》,過去,建筑在中國不是一門學科,它就是傳統的木匠活兒,雖然也有過《宋式營造法式》《清式營造法式》等書,但那上面標的東西很難看懂。梁先生為了解讀,去各種古建筑爬上爬下進行測量、拍照。可以說,是梁先生燃起了我對古建筑的感情。雖然畢業后我沒有搞古建筑,而是做了三十多年的設計,但到退休后,我終于騰出空來開始研究古建筑。朋友們給我起了個外號叫“破廟迷”,有時候走著走著我就問這是什么廟,然后對著它看啊、照啊。


  我就覺得中國古代的匠人太有癮了,他們刻的東西都細致極了。現在做的仿古建筑,尤其是那些石刻欄板什么的,一看就是用電鉆鉆兩圈,可是古人都是一點一點地打出來的,層次感特別好,有鼓有扁的。中國雖然歷來重男輕女,但是故宮欄桿望柱上刻的都是一條龍接著一條鳳,龍鳳交替出現,每一個都刻得很細。


  新京報: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比較有意識地去探訪北京的古建筑?


  張克群:大概是在1993年前后,當時北京申奧,出現了一種輿論,說中國沒有宗教自由,我就很氣憤,說怎么會沒有呢?我們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五種宗教,盡管我不信教,也對宗教不太了解,但是我可以從建筑的角度向世人證明中國是有宗教的。我看到北京那么多寺廟和教堂,就開始跑這些宗教場所,一邊寫,一邊畫,決定給這種言論一個痛擊。


  我也不知道教堂都分布在哪兒,只知道宣武門有一個南堂,于是到那兒找到一個姓趙的老神父,他退休了,閑著沒事,我們倆就閑聊天。我問他北京有多少天主教堂,他告訴我市區有八個,郊區有八個。然后,我就開著車開始跑這些地方。


  我主要寫的是宗教儀式和建筑的關系,比如說,天主教堂為什么要蓋那么高?因為它基本上沒有吸音材料,全都是裸露的石頭,是反射性材料,這是為了取得一種交混回響的效果,如同回聲一般。劇院里的回聲大概是0.5秒,如果回聲太大,前一句就跟后一句搶一塊了,就聽不清,但是天主教堂就追求這種效果。神父在那兒說“孩子們……”,那個聲音會特別大,就好像是從天上來的,特別神秘高聳、不可觸摸。但是佛教、道教就不需要,這兩種宗教都是平易近人的,而且各路佛爺、菩薩和神仙太多,甚至還有閻王爺、小鬼之類,一個屋子根本不夠住,因此四合院這種建筑形式就特別合適,正廳住三個,側廳住七八個。所以,不同的宗教對建筑有不同的要求。


  寫完宗教建筑之后,當年申奧沒成功,但是我寫書有點上癮了。我就想,在北京生活了這么多年,總得寫點東西,讓不太了解北京或者平時沒太注意這些古建筑的人了解了解,就接著寫了皇家建筑和1900年以后外國人蓋的建筑,于是就有了這三本書。


  皇家建筑、宗教建筑與西洋建筑


  新京報: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韓書瑞教授寫過一套《北京:公共空間與城市生活》,她在書中談到寺廟不只是宗教場所,還與城市公共生活有很大關系。根據你的研究,這些場所還有哪些宗教以外的功能?


  張克群:它們會使得人們比較安心。比如說,過去的城門樓都是由城樓和箭樓兩座建筑構成,里面的叫城樓,外面的叫箭樓,只有城樓才跟城墻挨著,箭樓是用于打仗的。箭樓和城樓之間圍成一個甕城,甕城里頭必須有廟,為什么呢?就是打仗之前為了安撫士兵,讓他們相信,萬一死了,他們的魂都能回來。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并不強烈,就是所謂的“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必須得有地方讓他們寄托精神,提供一種心理安慰。


  另外,道教還為老百姓提供了廟會場所,北京過去有幾個重要的廟會,比如東邊的丫髻山,西邊的妙峰山。每年的廟會差不多都得鬧騰一個多月,整個華北地區的人都來,吃喝玩樂或者做買賣,跟宗教沒什么大關系,這是一種民間交流。


  新京報:北京的城市格局,一個重要特點是沿中軸線對稱,這在世界上的都城中并不多見,為何北京會形成這樣的格局?它對建筑設計和建造有何特殊要求?在古代,建筑如何體現人的身份等級?


  張克群:中軸線是元大都時期開始的,它的中心思想是突出皇權,皇上住的地方一定是在中軸線上,而且要高大、要金碧輝煌,老百姓的房子要矮、要灰,老百姓的灰色屋頂就是為了襯托皇權的輝煌。帝都時期的北京,建筑有嚴格的等級要求,比如屋頂、大門、開間、臺階、彩畫、門墩石都有相應的規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屋頂的形式,最高等級的是重檐廡殿頂(如太和殿)、重檐歇山頂(如天安門),然后是單檐廡殿(如后兩宮)、單檐歇山,再下來是懸山正脊、懸山卷棚、硬山正脊、硬山卷棚,后四類屋頂都是用在附屬建筑上。一般老百姓的房子只能用硬山頂。


  建筑的開間也是等級高低的重要標志,如太和殿面闊為11間,午門、天安門等為9間。王府可以有3間或5間,而老百姓家最多只允許有一個開間。王府的大門都開在正中間,而尋常百姓家的大門要靠右開。用來顯示建筑級別的還有基座的高低、彩畫的形式、室內吊頂的制式、門釘的數量,乃至彩畫是龍還是花草,龍爪有幾個指頭等等,細得不能再細。


  在重要建筑物的屋檐最前面的屋脊上,還有若干排列整齊的小動物,叫做走獸,走獸的數量也是有含義的,依次是龍、鳳、獅、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等等,最高級的太和殿安放10個走獸,其他建筑的走獸數量按等級高低遞減,但數目均為單數。


  另外,四合院的院門也分好幾種,比較高級的叫廣亮大門,門扇要放在中柱上,門前有很大的空間;次一點的叫金柱大門,門和門前的空間都小很多;還有一種蠻子門,南方人到北京經商,因為他們害怕歹徒、竊賊,所以把門道弄得特別小,讓里面不能藏人;還有一種如意門就更窄了。廣亮大門都是官員家用的,后來富人買了官員的宅子,但是自己又不是官員,不好用官員那么大的排場,就把兩邊的木頭拆掉砌上磚墻,只剩中間兩個木門,這種門就叫做如意門。


  新京報:根據你的研究,西洋建筑在北京的出現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國人從拒絕洋化到開始洋化,再到洋化變成一種前衛和時髦,西洋建筑是如何被接受的?


  張克群:早在明末清初之際,就有天主教的外籍傳教士在北京地區傳教,并在此后興建了俗稱南堂、東堂、北堂、西堂的四座天主教堂,但一開始都只敢建中式教堂,后來隨著大清帝國的開放程度不斷增加,才變成了洋式臉面。乾隆年間,開始在圓明園里興建西洋樓。到晚清,慈禧太后也很喜歡西洋建筑,她在頤和園的舊石舫上建了兩層木結構的西洋式艙樓,半中半洋的性質。幾年后,又在三貝子花園(今動物園西面)修建了一座洋式府邸,名曰暢觀樓,是一個全盤西化的典型,就連內部的陳設、器具都是西式的。慈禧身邊有兩個宮女在法國待過,所以她對外國的東西感興趣,但是并沒有普及開來。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一些洋教堂被毀。此后《辛丑條約》簽訂,劃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并規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東交民巷一帶的中國居民被全部遷出,清政府的各衙署被燒拆一空,東交民巷成了“國中之國”。各國在東交民巷建起了大片的使館、銀行、醫院、飯店、兵營,這些建筑都是各國請自己的設計師設計,甚至許多材料都是從國外運來的。


  在皇家和東交民巷的影響下,一些親王在自家的花園里也弄幾個洋式隔斷、門洞,有錢的新派人士也在臨街蓋個洋式的大門。西洋建筑逐漸成為一種時髦前衛的事物,一些商家為了招攬顧客,也建起了洋門臉,但為了節省成本,都是舊樓貼新臉。此外,一些教會學校和新式學堂,比如順天中學、京師女子師范學堂、京師大學堂、清華學堂,還有火車站、國會議場都開始興建西式建筑。外國的形式和中國的材料、工藝逐漸結合起來,越來越普及。


  保護古建筑與發展現代城市如何兩全


  新京報:你畢業后所做的建筑設計主要是中式,還是西式?


  張克群:沒式。(笑)我以前在石油設計院設計泵房,就是簡單弄個屋頂,然后等工人來穿孔,因為他們得走管線,只要畫好孔的大小、距離就行了,沒什么式樣。后來,我從德國進修回來,進了大地建筑事務所,它應該是北京最早的民辦建筑事務所,到那兒就有點意思了。我做的比較大的建筑是三元橋附近的中旅大廈,它的外觀像四個羊肉串,現在弄得金碧輝煌的。另外,還做了301醫院的耳科實驗室,都無所謂什么式,反正絕對沒有做過中國古建筑式。


  我雖然喜歡古建筑,但我不同意拿鋼筋水泥去模仿古建筑,就好像讓現代人穿一個花盆鞋,丁零當啷怎么走路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包括四合院我都不同意大面積地保留,那些四合院沒廁所、沒浴室。凡是嚷嚷著說要保留四合院的,都不住那兒;凡是住在那兒的,都說“天哪,我們什么時候搬到大樓里呀?”因為四合院不是為現代生活設計的。有人就說,四合院不會弄點下水道什么的?不能。因為沒有整個城市的下水管線。所以,我認為四合院只需要保留幾片好的,一般的四合院沒什么保存價值。現在北京人越來越多,都得摞起來住了。


  新京報: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有很多學者在做古建筑和古城鎮的保護工作,包括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對于北京的一些古建筑到底該拆還是該保留,也有過爭論。當時梁思成和陳占祥提出過一套“梁陳方案”,主張保護北京的古建筑,把中央行政區建在城市西邊,當然后來沒有采用這個方案,現在怎么看當年的這個設想?


  張克群:我認為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完全不現實。第一個原因就是沒錢,新中國剛成立,又打了朝鮮戰爭,哪有錢去蓋一個新的北京城?第二,梁先生的表現方法也不好,他在平面上畫幾個圈,就說在這建新北京,打動不了任何人;第三,當時很多人沒有房子住,要蓋新城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很多人甚至住進了道教的火神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本世紀初,才有錢把他們遷走。我的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建筑空間就是金錢的堆積,沒有錢蓋什么新北京?


  那些城墻是不該拆,但是,每個人自己家里祖宗八輩的東西也不見得都保留下來,八成也扔了,我就扔了好多東西,現在特后悔,但是沒辦法,因為房子不夠、搬家了,種種原因不得不扔。我的老師曾經說過,你看那個青銅器漂亮吧,多有文化價值啊,但你能拿它熬粥還是燉肉?它唯一的去處就是博物館。


  新京報:這其實也是城市化過程中的必然矛盾,城市規模的擴張會擠占古建筑空間,城市發展和古建筑保護很難兩全,北京的城墻為何沒能完整保留下來?


  張克群:拆城墻是從1903年開始的,當時為了修鐵路,就在城墻上挖洞,左一個右一個,不然火車都進不來。到50年代開始拆城門樓,但沒拆城墻。大規模地拆城墻是1966年,據我所知是為了修二環和地鐵。原來梁思成先生建議二環修在護城河外圈,他說城墻上可以開酒吧,可以跳舞,可以開發旅游,為此還畫了草圖。但后來有人提出,如果修在護城河外圈,需要拆很多民房,拆了之后得安置居民,還得花錢蓋很多房子,而且人家也不一定愿意搬。最后說唯獨城墻那兒沒有民房,一戶都不用搬遷,最省事了,所以就決定拆掉。


  城墻和城樓拆了是挺可惜的。我只知道團城是梁先生保護下來的,團城在北海和中海之間,上面的主殿承光殿是元代建立的,是真正國寶級的文物。當時為了把一條路加寬取直,本打算拆掉團城,梁先生苦苦哀求才得以保留下來。1961年,國務院將團城及北海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于古建筑的保護需要有所取舍,北京住了歷代的古人,哪兒都有名人故居,如果把那些故居都保留下來,那北京就甭修路了。


  不想貶低任何同行的工作


  新京報:面對不斷老化、損壞的古建筑,是該保留還是舍棄,該如何選擇?如果保留,又該如何修繕呢?


  張克群:能保留的都盡量保留,我寫這幾本書,就是為了提高大家的遺產保護意識。我去過好幾個村子,我在資料上看到那里有一個元代的廟,結果去了以后,當地人說,“那破廟有什么用啊?我們早給拆了。”拆了以后,那些木材就成了他們家的房梁。所以,首先得提高大家的保護意識,知道老祖宗有什么好東西,然后力所能及地去保護,實在爛得沒法修就不修了。明十三陵據我所知只修復了四個,其他的都沒修復,但也沒拆,我估計就是等著有錢了再修復。


  對于修繕的方式,我覺得應該整舊如舊,就跟鑲牙似的,七八十歲的老人弄一口牙跟年輕人一樣白,一齜起來還不嚇人一大跳?一定要弄得黃一點,灰一點。我看過天津獨樂寺的修復,我覺得特別好,過去的隔墻沒有什么磚頭水泥,他們就原封不動地拿荊條編墻,再抹上大泥,完全跟古代一樣,包括彩畫他們也不畫得特別鮮艷。我不贊成用水泥材料做古建筑,那就跟老祖宗的畫像壞了,你給他涂個口紅、燙個頭似的,肯定不協調。


  新京報:今天,北京、上海已經成為國際大都市,全世界的很多設計師都可以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得以實現,誕生了很多造型奇特的建筑,你對此怎么看?


  張克群:建筑師都有一個毛病,就是絕不能讓自己設計的房子跟別人的一樣,必須得出奇,尤其是外國建筑師,這些建筑有的弄得挺好,有的不敢恭維。比如國家大劇院就做得特別好,它的一個主要理念是不遮擋其他主體建筑,如果蓋一個大方塊,這個角可能擋住了天安門,另一個角可能擋住了人民大會堂,那是不可取的,所以就設計成一個雞蛋的樣子。


  我不貶低任何同行的工作,因為大家都很難,會受到政策、經濟各種因素制約。反正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趨勢,比如說現在的趨勢就是所有的墻都是歪的,所有的地都不平,可能會很好玩,但也很費錢。只要有錢,什么稀奇古怪的造型都能弄出來,國外有一個新名詞叫解構主義,這是一個潮流,控制不了。


 

本文標題: 高曉松之母張克群:梁思成點燃了我的古建筑熱情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zhusixiang/show-1413.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項目策劃
項目方案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遵化市| 满洲里市| 黄石市| 秦安县| 哈尔滨市| 呼玛县| 和田市| 台北市| 湖北省| 博兴县| 肥东县| 元朗区| 托里县| 丹江口市| 峨边| 阜阳市| 临桂县| 定兴县| 龙口市| 安宁市| 洪雅县| 堆龙德庆县| 金堂县| 横山县| 会宁县| 大渡口区| 宁乡县| 连州市| 江阴市| 邵武市| 攀枝花市| 镶黄旗| 昌都县| 深州市| 阿尔山市| 枞阳县| 喀什市| 禄丰县| 乌拉特后旗|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