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發起“保護長沙古城墻”而備受矚目的著名古建筑專家柳肅,近日在山東衛視《我是先生》節目中重提舊事,為中國古建保護的現狀痛心疾首,“在文化和經濟的矛盾中間,后者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了”,其直率犀利的感慨,引發眾多網友熱議。
事實上,作為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還擔任該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柳肅的“另類”在于,他頻頻沖在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最前線,甚至不惜拍案而起。一年前,當《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出版時,他曾說過,更希望藉此告訴廣大普通讀者,“對于那些作為一種文化而留存于世的歷史建筑,我們所有的人都有著盡力保護它們的責任”。但沉痛的現實是,今天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道路上仍然是步履艱辛、困難重重?!按笃臍v史城區、大量的歷史建筑都在我們的城市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消失了。其實并不只是今天才這樣,我們歷史上也是如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種不良基因——一種破壞欲。”
滿頭白發的柳肅教授,更像在與風車的戰斗,悲憤、無奈,都寫在他臉上。當年日本人曾驕傲地宣稱,要看唐朝的建筑,必須到日本去,中國已經沒有了。梁思成先生大受刺激,發誓要找到中國存留下來的唐朝建筑。千辛萬苦后終于發現了五臺山深處的唐朝建筑——佛光寺大殿,以及南禪寺大殿。而與之相較的,是在日本的京都、奈良這些中心城市里或城市郊區,還存在著大量唐代的建筑。當日本人伊東忠太寫出《中國建筑史》時,中國還沒有人對自己的建筑進行過系統研究,梁思成又是在這一刺激之下,發誓要寫出中國人自己的《中國建筑史》。遺憾的是,包括北京古城墻在內,有多少見證過漫長歷史滄桑的中國古建筑,并沒有毀于戰亂與動蕩,而消失在和平環境下的城市建設中。
從上至下,誰都知道要尊重歷史,但怎樣才算真正的尊重?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口號又時髦地成為主流聲音時,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還剩多少,怎么保護?7月14日,古建筑學者柳肅教授接受了鳳凰國學的獨家專訪。以下是文字實錄:
鳳凰國學:您在山東衛視講述與古建筑的不解之緣時,提到長沙古城墻的保護問題,盡管大家當時那么強烈地呼吁要全部保存,但最后的結果是只保存了20來米,不能不說這是一大遺憾。那么,在您看來,什么保護方式才是對古建筑最好的保護呢?
柳肅:對古建筑的保護方式有多種,要針對具體情況來決定。例如上次長沙古城墻,我的建議是用玻璃把它封閉,四周和頂上都能看,再把它周圍做成展廊,建成一個長沙城市歷史博物館。展示長沙兩千多年建城的歷史圖片和文物,中間就是一個最大的實物展品——古城墻。我相信這是最好的保護和展示方式。
鳳凰國學:類似古建筑之類的歷史遺存,從面上說,目前被破壞的程度是否到了驚心動魄得令人無奈的地步?主要原因您認為在哪?
柳肅:近20年的大開發大建設,是中國文物古建筑破壞最嚴重的時期,超過戰爭和文革。像長沙“文夕大火”這種特殊情況除外,戰爭破壞都沒這么嚴重。文革“破四舊”一般只是砸毀牌匾、神像等能夠搬動的物品,一般不拆建筑,那時經濟困難,建筑還要留著用。而現在則是整棟建筑,甚至整條街拆毀。究其主要原因,還是觀念問題,只要經濟,不要文化。上級考核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只看經濟,導致地方官員為了經濟目的不惜破壞文化,破壞生態。
鳳凰國學:這個月初(7月4日),湘西永順的老司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湖南第一個世界性的文化遺產。老司城這個八百多年的古城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我注意到有人在網上提議,在原址再現當年盛況,借以拉動旅游,您怎么看?怎樣才是最好的保護?
柳肅:說到老司城申報世界遺產的事,正好這工作我參加了。按照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的相關規定,已經被毀掉的建筑一般不能在遺址上重建。要保留其真實性,重建的就是假的了。但是遺址僅僅保存了極少的幾座建筑,絕大多數建筑被毀了,只剩一些城墻和建筑的墻基、地面、排水溝等,一般人看不明白。于是湖南省文物局和永順縣政府委托我做一個老司城遺址復原研究,即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和模擬,恢復一個被毀以前的老司城的景象。做出一本研究報告和老司城整體復原效果圖,最終做成一個大型沙盤模型。我的這一工作于2014年完成,這個研究成果作為申遺材料的一部分一并提交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這個復原效果圖和大型沙盤目前存放在永順縣城臨時的老司城博物館里,新的老司城博物館正在建設中,建在距老司城遺址不遠的地方,但是遺址上禁止一切建設。未來游客在原址就只能看到建筑遺址,在博物館里可以看到老司城被毀以前的復原效果圖和模型。
鳳凰國學:據說在湖南南部的一些地方,除了已經被認知的上甘棠這樣的古村落外,還有相當多的古建筑村落并沒有真正得到官方的重視。就您的調查,湖南省或者全國層面,這種消極不作為導致的破敗率有多高?如何在開發與保護、生活水平提高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找到平衡?有什么經驗可借鑒嗎?
柳肅:隨著城鎮化過程和一些地方的土地開發,古村落的衰落和消失很快,我沒有做過統計。記得天津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他是古村落保護的熱心倡導者)和他的團隊有過一個統計,消失的速度是驚人的。這幾年國家大力提倡傳統村落保護,情況有所好轉。開發與保護其實并不矛盾,改善生活條件和保護傳統建筑也不矛盾。從建筑的角度來說所謂生活的現代化其實就是廚房廁所的現代化,把水電煤氣管道埋設進去,裝配現代生活設施,這就是現代生活,和那建筑是方盒子現代建筑還是飛檐翹角的古建筑毫無關系。古建筑中照樣可以裝配現代生活設施,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傳統建筑中都是這樣做的。外觀是古建筑,里面是過著現代生活,非常好。要做到這一點并不難,政府出錢,把水電煤氣等管道埋設好,進到每一家。然后把房子修好,改裝內部設施就可以了。
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比文字歷史更真實
鳳凰國學:我記得您以前說過,“文字記載的歷史總是單薄的,而建筑,是立體的歷史,是有生命的藝術”,古建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才能讓今天的年輕人產生親近感?您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提升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對于中國古建筑的認同感?
柳肅: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是比文字歷史更真實更直觀的歷史。文字的史書有時還能被人為地改寫,而古建筑是真實的。另外,建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些東西不是文字歷史可以寫得出來的,非得要看見實物。例如我們今天幸虧有北京故宮的存在,才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宮殿是什么樣。設想如果沒有故宮,任史書怎樣寫它“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人們也想象不出它的具體形象。秦朝阿房宮、唐朝大明宮不在了,但是根據北京故宮我們就能想象出它們曾經的輝煌。對于國人和青少年怎樣提升他們對于古建筑的認同感,我覺得最主要的在于教育,審美的教育,要讓人們知道建筑是一門藝術,不是簡單的蓋房子。這樣他們就會以特殊的眼光去看建筑了。
鳳凰國學:再問兩個輕松的問題:一是三伏天到了,古代既沒有風扇也沒有空調,古人用什么辦法讓建筑能夠方便消暑?二是如何讀懂古建筑,能否推薦幾本入門級的書給大家看看?
柳肅:古代沒有電扇、空調等設施,人們會采用各種方法來應對氣候。例如南方炎熱,人們建造天井堂屋的大宅子,里面陰涼通風,青瓦屋面有效地散掉熱量。北方寒冷,人們厚厚的墻壁和屋頂用來保溫,還有西北的窯洞,里面冬暖夏涼。更還有一些特殊的做法,把地下的涼熱空氣引出來。老司城當年的土司王宮殿后面就有涼洞、熱洞,就是起這個作用的。
要讀懂中國古建筑推薦兩本書,一是清華大學樓慶西教授的《中國古建筑二十講》,一是我寫的《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