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是眷顧吳慶洲的。見過吳慶洲的人,或許都會感慨:歲月的痕跡在這位年入古稀的老人身上并不能相符地顯現。他是和時間賽跑的人。埋首古代建筑研究30多年,在他的努力之下,一個又一個古代建筑得以延續供今人乃至后人品賞,而古人建筑智慧的結晶也得以在新的建筑中傳承和發揚。
或許就是這樣一個一輩子與時光對話的人,更能明白時光留痕的價值所在。盡管已經71歲,但他坦言自己還有很多“未完成”的事,無謂名與利,最大的希望就是要把自己畢生的積蘊、總結的精華更多地留給后人。
在時間的洪流中提取工匠智慧
在吳慶洲開展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之前,這一領域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項空白。自20世紀80年代起,吳慶洲就在導師的指導下,踏遍中國多座古城,閱盡大量歷史文獻,在他的筆下,從《兩廣建筑避水災之調查研究》到《試論我國古城抗洪防澇的經驗和成就》等數十篇論文逐漸成型,匯集成《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一書。此后12年,他字字斟酌,不斷修改補充,最終完成了120萬字的書稿,名為《中國古城防洪研究》。這一巨作出版發行后,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參考引用,成為該領域研究不可不看的經典力作。
吳慶洲涉足的古代建筑,既有以龜甲形規劃設計的成都古城、人體內景式的皇家園林頤和園,也有出于崇梅愛梅產生的“梅花城”河南清代南陽城、琵琶形狀一樣的四川梁末古巴州城等。在他眼中,中國古代建筑、園林、古城以及設防的樓堡村寨的營造中,從來不乏對“仿生象物”的應用,而他將這種仿生象物歸結為“法人”“法動物”“法植物”“象物”四種。
“它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總結發掘、繼承和發揚?!闭菓驯н@樣的初衷,吳慶洲通過這些獨特的視角,對中國古建筑特有的文化、形式風格都有了系統的了解和梳理,這更加堅定了他“只有關注中國特色,才能發現并突出中國特色”的思想,而他有關于中國城市營建史的成果,也正是以此為出發點。
自從事中國古城營建理論研究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實踐工作以來,吳慶洲通過梳理工程科技史料、考古發現和對五十余座古城的實地考察,首次明確提出了影響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三種思想體系,并且歸納了指導古城選址的三種學說,對其中的工程技術原理作了深入分析。
但吳慶洲想要的,并非只是將中國古代城市營建的歷史經驗與智慧挖掘出來。他和團隊先后完成了18項歷史文化名城和名鎮、名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其中3項獲得省部級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對他來說,在“千城一面”的審美疲勞里,能夠用“古城智慧”建設起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承。
打磨真知灼見留與后人
2011年,由吳慶洲及其合作者共同主持修整的鮑家屯水利灌溉系統中重要環節的水碾房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獎卓越獎。該獎是亞太遺產保護的最高獎項。獲得該獎時,吳慶洲66歲。雖然在這一領域里早已經是功成名就,但提起獲得這個獎,老人還是很高興。依然無謂名和利,只因“它是中國古建筑通向世界的又一橋梁”。
貴州鮑家屯水碾房建于明朝初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憑借多年在古建筑研究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吳慶洲認定水碾房在古建筑研究中的巨大價值,并多方奔走和呼吁關注,這一觀點得到羅哲文等古建筑研究專家的贊同。但在項目動工前,團隊有一些不同的意見,認為水碾房又破又舊,不如拆掉,另建現代的鋼筋水泥水碾房。吳慶洲則堅持認為這座水碾房是明代建筑,應保持原有結構,應用當地工匠,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和傳統技術加以修復,保持其原真性。
“試想,如果當時把水碾房拆了,或用現代材料把它修走樣了,修壞了,我們就毀掉了一個可以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可以成為第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典范的文化遺產瑰寶?!睆氖鹿沤ㄖ芯渴聵I近半個世紀,談起對古物的破壞,吳慶洲依然有著與他的前輩、同行一樣的義憤填膺;肩負大半輩子研究和保護古物的重任,他早已經習慣了為維護古建筑一城一墻而喜,為古物建筑一磚一瓦的破壞而悲。也正因為責任在心,哪怕再苦再累,他都會忘記時間,忘記年齡地沉醉其中,甘之如飴。
鮑家屯水碾房修復項目啟動時,年過六旬的他依然堅持和團隊成員在一起,把設計工作從設計室搬到農家院。正是這樣的融入,才使得修復工程作為水利工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完全融合在青山綠水的自然之中。水碾房修復后也能更好地為村民服務。
身體力行,用言行去感染和帶動年輕一代,是吳慶洲一直做的事情。對學生,吳老總是溫和慈祥。他會將自己早年的艱辛故事講給后輩聽,鼓勵他們要有吃苦耐勞;會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下一代,告訴他們要學會積累和沉淀。他常常告誡他們,做建筑,做研究要有責任心,要有良心;既要學習世界各地建筑,也要將中國建筑特色發揚和傳承的意識和決心……對年輕人的能力,他深信不疑。
在吳老一百多平米的家里,除了書房之外,書架占了幾個臥室和大廳的很大一部分。新近,他又在大廳做了兩大排書架,儼然一個圖書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老人就沉醉在書海文獻里,勤耕力作。時光打磨出真知灼見,留與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