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是可持續宜居城市建設中的核心問題,如何實現城市各類交通工具的聯結暢通、采取對環境更具“溫和”的環保出行方式成為全世界各個城市關注的焦點。法國建筑師馬克·巴拉尼(MarcBarani)攜帶著為尼斯城設計的“多式聯運中心”解決方案,獲得了Moniteur雜志頒發的銀角尺獎,這或許能夠成為城市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啟示。7月21日下午,馬克·巴拉尼應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的邀約,在廣州時代美館分享了他對“城市通道,創造‘溫和’出行方式”的看法,并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共享單車”不等于“共享出行”
與其它的出行方式不同,馬克·巴拉尼認為“溫和”的出行方式是一種“慢”出行方式,背后蘊含著兩個概念:一是環保;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和交流。
在全球范圍內,荷蘭、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是“溫和”出行方式的標桿。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荷蘭首先開始推行“溫和”的出行方式:有軌電車、公交車、自行車、步行等不同的出行方式相結合,很好地實現了城市交通的分流。對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還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因為對自行車出行的大力推崇和使用,荷蘭在國際上榮獲“自行車王國”的美譽。相比上世紀中國的“自行車王國”是對貧窮的定義,荷蘭的“自行車王國”是國際社會對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的褒獎。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崛起和網絡的發展,為了解決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共享自行車應運而生,大量的共享自行車被投入市場使用,新時代的中國“自行車王國”也被賦予了環保的意義。理念走在發展的前面,企業提供的先進服務與社會觀念、道路規劃發生了矛盾,“自行車墳場”現象層出不窮,造成資源大量浪費,引發了人們對這種共享方式的質疑。
對此,馬克·巴拉尼表示共享單車不等于“共享出行”,共享單車的失敗更不等于“溫和”出行的失敗。馬克·巴拉尼并不認可“共享單車”的概念。在他看來,人們的本性是比較注重自己的東西,對于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則沒有那么在意。在北歐國家,即使“溫和”的出行方式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是“共享單車”在當地的發展也沒有那么理想。
馬克·巴拉尼強調:“不能從單一方面看待’慢出行’這種方式,交通講究的是聯結,我們不要僅僅看到它是自行車,還要看到可以騎著自行車去坐有軌電車,去換乘其他的交通方式,要把問題連續起來看”。
但他也表示,如今中國的城市規劃還處于發展階段,中國政府擁有強力的執行力,相信在未來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單從他去過的北京、昆明、廣州來看,馬克·巴拉尼認為中國的城市格局普遍設計得比較方正,這對后期的道路規劃有一定的優勢。
在鼓勵市民綠色出行、低碳出行方面,馬克·巴拉尼給出兩條建議:一是從教育出發,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二是加強交通的連結。
“不是騎自行車出行不方便,而是只能騎自行車出行才是不方便。”馬克·巴拉尼如是說。
城市修復:“聯結”不同的交通方式實現分流
近年來,以公共交通為導向,規劃引導土地增值的TOD開發模式在中國的城市建設中成為熱門方式。但實質上,馬克·巴拉尼認為這是世界上大部分城市發展的歷史趨勢,巴黎在過去就借由交通的發展帶動周邊城市的增值。在這快速發展的時期,可能導致的問題是不同的交通方式無法實現有效地連接,城市區域被公路、軌道切割。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交通配套設施日益完善。公交、地鐵、有軌電車等擁有極大便利性的公共交通工具的出現,使得人們出行方式的選擇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但城市的擁堵問題卻始終像是無法根治的“牛皮鮮”。
如何推廣“溫和”的出行方式,讓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通過發揮建筑和規劃的作用,將各種交通方式聯系起來。在創造“溫和”的出行方式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不同的出行方式實行分流。而分流的實現,首先就要確保各種交通方式的聯結暢通。馬克·巴拉尼在接受采訪時談到:“我們應該在城市發展原有的基礎設施上,考慮如何把不同的交通方式聯結起來”。
馬克·巴拉尼將尼斯有軌電車車站設計成“多式聯運中心”,不僅是為了修復尼斯在過去基礎設施建設造成的城市“割裂”,也是為了將不同的交通方式聯結,推動“溫和”環保的出行方式。
“多式聯運中心”擁有完整的地下空間,具備有軌電車終點站、停車換乘系統、維修中心、列車有軌電車停靠站及網絡指揮中心。市民想從這里出發到城市另外一端的火車站,可以租用自行車到達聯運中心換乘有軌電車,再由有軌電車換乘火車。
在主體建筑凸出地面的部分,馬克·巴拉尼采用大面積的透明落地窗:“讓行人能看見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是怎么工作的,這是在現代社會人們通過建筑實現的‘溝通’”。在聯運中心的頂端,馬克·巴拉尼和園林設計師一起,共同設計出了平行于地面的綠化觀景臺,擁有絕佳的城市景觀視角,為行人提供休閑的空間。
尼斯有軌電車車站的多式聯運中心是交通與建筑藝術美的結合,座落在山腳下,連接著城市和山丘,眺望廣闊的海洋,串聯并增加了現有的公共空間。它不僅節省了交通管理和乘客換乘的時間成本,還提供購物和休閑娛樂服務,極大豐富了市民的出行體驗。此外,車站與休閑娛樂中心結合帶來的另一個優勢就是,過境旅客停留時間和舒適度的增加,直接為周邊地區帶來人流密度與商業活力。
為了提倡低碳環保的“溫和”出行理念,馬克·巴拉尼在諸多設計項目中都考慮到公共交通的使用空間。例如在埃里克-塔巴利橋和斯特拉斯堡羅納橋項目的設計上,馬克·巴拉尼都為行人、自行車和公共交通提供了專業車道。同時,他強調公共建筑的觀景效果,為此,他將具有現代美感的線條融入橋梁設計中,利用視線錯覺建造了不同層次的觀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