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單德啟:當代民族建筑它的概念和界定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9-08-27 13:37:23  來源:搜狐焦點
核心提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民族建筑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現代化發展的今天,他的傳承和發揚創新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民族建筑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現代化發展的今天,他的傳承和發揚創新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搜狐焦點特邀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原副會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單德啟教授做客演播室,解析民族建筑,呼吁民族建筑傳承與創新。


  【主持人】:各位搜狐焦點的網友大家上午好,歡迎來到嘉賓訪談室。今天來到高端訪談做客的嘉賓是: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原副會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單德啟先生,歡迎單先生的到來。單先生在我們中國民族建筑方面非常有研究的專家學者,今天主要想聊一聊民族建筑傳承創新的相關問題。因為民族建筑可能對現代的這些不管是建筑的人,或者普通大眾來說,可能大家的印象就是紅磚黃瓦天安門式的建筑,請建筑大師單教授給我們介紹一下對于當代人來說民族建筑它的概念和界定是怎么樣的?


  【單德啟】:很高興來這邊接受訪談。民族建筑這個概念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實際上民族建筑并不等于古建筑,古建筑當然是民族建筑。現在我們研究會關注的,還有全國各地老百姓的傳統民居就是所謂‘老房子’就很有特色,比如北京四合院,干欄木樓寨,還有窯洞民居,江南水鄉民居等等,它們也都是民族建筑。從歷史角度上看,這叫傳統的民族建筑。實際上民族建筑的概念的界定,有兩種:一種是廣義的,一種是狹義的。廣義的是指從歷史上傳承到今天至少民國時期的建筑,比如我們看到天津、上海、武漢都有一些民國初期蓋的建筑。


  【主持人】:像上海外灘邊那種。


  【單德啟】:但是那個外灘的建筑風格不是民族建筑,當時蓋的南京中山陵,還有廣州中山堂,都可以稱之為中國傳統民族建筑。現在保護工業建筑遺產,工業建筑大多是五十年代蓋的:所以有一個概念:五十年以上的有價值的都可以作為建筑文化遺產,或者稱之為作為一種類型的民族建筑。所以說老房子、古建筑、仿古建筑,民族建筑、傳統民族建筑,不是一個概念。另外一個問題是:民族建筑文化是否可以運用到現代建筑里面,怎么不可以運用呢?你說人民大會堂是不是現代建筑?它應該也是民族建筑。而且有時候你現在不得不用,比如我們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改擴建的恩施機場航站樓,就具備恩施土家族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在里面:所以那肯定也是民族建筑,既是現代建筑也是民族建筑。如果我們把民族建筑都算作古建筑,那么老祖宗當時沒有的建筑類型,我們現在和以后又要建造,那以后就沒有民族建筑了?機場、高層建筑,像你們這棟搜狐大廈,老祖宗沒有這么大建筑。民族建筑它的功能、材料、結構,設備等等技術總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它本身也在不斷發展。所以我們廣義地講,中國人使用的,采用中國人的適宜技術來建造,運合中國人的審美要求,蘊有中國人的民族文化內涵的現代建筑,,都應該稱之為中國民族建筑。


  【主持人】:可不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民族建筑,其實它所具備的一個特征就是要有中華民族自己的一些特色在里面?


  【單德啟】:對。它至少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你看現在好多樓盤,什么維多利亞廣場,什么羅馬花園,里面搞一些希臘柱式,山花雕刻等等,這是人家的民族建筑,是澳大利亞,意大利,加拿大他們的建筑。所以我們說,為什么弘揚民族建筑很重要,它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軟件’,一個國家的建筑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


  【主持人】:剛才您也談到中國民族建筑是中國的一種特色,我覺得可能也涉及到一個民族建筑的傳承和保護的問題。我不知道現在您認為不管是政府也好,或者是開發商,甚至是普通民眾也好,對民族建筑的傳承或者保護,應該能做一些什么?


  【單德啟】:實際上中國建筑像故宮那是皇家建筑,還有寺廟建筑,老和尚蓋的,還有老百姓蓋的民居,麗江古城,周莊鎮,村村寨寨還有很多,我們國家少數民族,56個民族的村、寨、堡,城鎮,本身一代一代在那兒更替的。假如說我們這些民族建筑,不能說就是天生出來的,它也是一代一代更替的。四合院是北京老百姓住的當時是最好的這種模式,這也是經過多少代不斷的修改、調整。包括北京城也是不斷發展的,但是不管怎么發展變化它是中國的,一看是中國的東西,建筑文化滲透在里面。我們對于老祖宗傳承下來這樣一些民族建筑,用今天的使用功能來評價它。比如現在有的胡同汽車開不進去,你不能說那個老祖宗笨,那時候沒汽車。我在浙江楠溪江見到的傳統民居村落,農民自家的拖拉機開不到村子里面去。對于這個問題保護還是改造,現在學術界爭論得很多,有一種意見就是——要保護民族建筑,就應該是這樣子的,不能改動。但是千千萬萬老百姓還要生活,我們國家還要發展現代化。你說都不能動怎么辦?但是這些村鎮又都是落后于時代的,是不是通通都要拆掉。所以我們多年的一些探討和研究,就覺得統統“推倒重來”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對待民族建筑,社會上,或者我們國家各種各樣人對他價值取向不一樣,比如搞歷史文化的專家們的聲音,大多數是贊成“原封不動”地保護,而老百姓住在里面卻覺得很不適合現代生活的功能需要,房子破舊,村子又小又沒有現代的設施,政府從保護文化來說要保護,從城市發展來說也要發展,常常兩難。近二三十年代快速的城市化對于民族建筑破壞性還是非常大的。現在都在反思改革開放和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社會上也反思:解決社會不公平,解決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對文化來說,我們不是不學西方不學國外,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把自己的文化丟失掉,這個民族是會喪失自我甚至會毀滅的。文化對一個民族非常重要,像我們和臺灣,文化認同這是兩岸和平統一最核心的東西。所以我覺現代化的發展有一個過程,包括開發商,我現在接觸的開發商,最近紛紛找我咨詢的,都希望開發的建筑能夠有中國自己的東西。


  【主持人】:您最近跟開發商做項目設計和咨詢,現在開發商比較喜歡運用他所做樓盤里面中式元素有哪些?


  【單德啟】:開發商在樓盤當中有兩種,一種是搞一般住宅地產開發,包括多層住宅,高層建筑甚至超高層建筑,它很難簡單的搬進一些民族文化符號。;很難在高層建筑有那個傳統民族建筑意象,有過加個大屋頂等等,又費錢又并不好看,因為它們是不成比例的,體量,尺度都很不相稱。徽州民居有“馬頭墻”,就是防火山墻,從蘇州到徽州的城鎮都可以看到白粉墻,青瓦,馬頭墻;山墻頂部作成橫線條的“馬頭”,把內部的木構架擋住。這實際上是防火的,因為木結構比較容易著火,用這么一擋,你臨近的建筑燒毀,它還能安全存在。現在建筑的結構其材料都已經變了,像這樣的馬頭墻只有建筑文化意義,只起到裝飾作用了。


  【主持人】:只是想用馬頭墻來做裝飾,而沒有防火的功能作用了。


  【單德啟】:是的,它沒有那個功能意義。傳統徽州民居磚墻外面刷白灰,里面是一些木構架。現在由于材料和結構的更替,這些功能都不存在,他就要那個符號,色彩。這個傳統民居的建筑符號由于去建筑都為一兩層,沒有太高層。再高的傳統建筑也是一層一層的木結構疊加,比如樓閣和塔。現在一些做法把仿古建筑比例放大,是非常不對的,實際上是“反文化”的。現在鋼筋混凝土,甚至于鋼材,怎么做都可以做出來,做得多高多大都可以做。但是你要模仿木材的樣式,那木材怎么能夠做三層樓高度,有三層樓高的大柱子木料嗎?過去的材料結構就形成了一個建筑的形式,這是配套的。你換了一個結構,換了一個材料,它的比例尺度就不對了。我們的老師梁思成先生,他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刻意求新形式。所謂結構之型制,建筑之風格,乃材料和環境使然。”對于這些問題,我相信人都有一個認識的過程,都有一個實踐以后反思的過程。


  【主持人】:很多開發商買一些廢棄的古建筑構件用在一些樓盤上,并不都很合適。因為您剛才也說到按比例尺度不合適。古代建筑文化傳承還是需要開發商他們做樓盤作出時努力,我想知道單教授您這邊有沒有對開發商有一些建議,可以把什么樣子的中式元素符號用在什么樣類型產品里面會比較好?


  【單德啟】:一個城市到了一定規模,二三線城市,更不用說大城市特大城市,它的高層建筑,實際上它的效果是城市建筑群的天際輪廓線,以及道路兩側的整體界面,并不過于重著在一個建筑的形象;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城市設計”越來越重要的原故。開發商要在他的住區樓盤里面體現中華民族文化,關鍵是住宅小區內人的活動范圍內,以及人的視線里能目擊到的建筑物界面,有民族建筑的某些恰當的元素。人的活動范圍,就是你進了你的小區,小區的入口,到你的住宅樓的入口,小區里面像我們住在清華藍旗營小區里面,要布置一些綠化,路燈,小品甚至于雕塑;在這些近人空間里,和一兩層人能直接看到建筑的界面,你適當地用一些元素,這樣效果就很好。將整個墻面,墻身費那么多勁打理效果并不一定好。我們一位校友——我們工作室畢業的盧強博士現在在徽州一個風景很好的地方,開發了一個文化旅游地產開發,就是豐樂湖的“德懋堂”,搞了一期、二期,正在開發第三期。


  他就是講究建筑和山水環境,建筑布局形成的空間,非常有中國民族建筑風采;單體建筑“新而徽”,入口大門也少而精地用了傳統徽州民居的元素。


  中國有很多空間學問,啟承轉合,步移景異;這到頤和園,到蘇州園林看,能有很多啟發。


  “德懋堂”也用了一些民居的構件,例如將大梁的局部構件就鑲在入口的地方,大家一看就引起了一種聯想。它的構成非常現代,它的元素又非常傳統,這個實例相當成功,相當精彩。


  中國傳統建筑室內掛的字畫,包括中國的家具,陳設,色彩,那些東西它都能夠體現出來建筑內部環境的民族文化傳承。所以開發商在樓盤運用自己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還是有很多用武之地,我想,這絕對會受到業主的歡迎:又是現代的,又是中國的。更不用說開發商如果開發一些會所,度假別墅,或者旅游風景區的建筑等等,更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主持人】:回歸到民族建筑對受眾或者大眾的方面,因為我知道您為民族建筑的規劃設計,為國家建筑業也是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而且在您的倡導和參與下,也多次在民族建筑這一方面舉辦過高規格,重量級的一些活動。最近單教授這邊有沒有在籌劃一些什么樣的活動?


  【單德啟】:有,我們跟民族建筑研究會的同志已經進入了準備階段,就是在9月份,在湖北省武漢——恩施辦一個《2011中國民族建筑傳承與創新(武漢—恩施)論壇》,簡稱叫《恩施論壇》。邀請了很多合作單位;當然,首先是國家民委,因為民族建筑研究會是國家民委和住建部大力支持的。此外,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恩施的一些包括政府領導,包括當地的院校,風景旅游區等等都很支持辦好這樣一個論壇。


  【主持人】:怎么想起發起這樣一個論壇。


  【單德啟】:偶然也不偶然,因為民族建筑近十年來舉辦了很多很成功的論壇,例如在西藏,在新疆烏魯木齊,在內蒙古,云南楚雄的他們那里建成一個彝人古鎮,有保護有創新。我們56個兄弟民族之中的土家族,在中國有兩個自治州,還有若干個自治縣:一個叫做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一個就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兩年以前,就是2008年,我們中國成功地舉辦了一個國際的學術交流活動,就是在云南省昆明市舉辦“第16屆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他們說這是學術界的奧林匹克。這個大會有若干個論壇,其中最大的論壇就是我們民族建筑研究會主持的《族群,聚落,民族建筑論壇》,參加的中外人士200多人,開得很成功。在這個會上,一些來自土家族的教授,去過恩施,包括熟悉恩施的單位紛紛提出:還沒有開過一次土家族的民族建筑論壇啊,應該開一次。土家族民族文化建筑特色都相當精彩嘛!所以當時我們開始策劃,一直到現在差不多快兩年了,現在終于要開了。應該說武漢——恩施這個論壇有自己的個性特征,一定會辦好的。


  【主持人】:恩施這個地區是土家族的聚集區,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土家族建筑文化有什么樣的一些特點?


  【單德啟】:如果拿一個建筑單體來說,它基本上就是干欄式木樓。中國民族建筑我個人把它分成三大主要類型。一類就是北京四合院這類“院落式”民居建筑,圍合式的——分布在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東北南部大片地區。典型代表就是北京四合院。


  北方的比較多,因為四合院防風沙,有自己的小空間。而在長江以南例如安徽徽州民居則是天井,天井實際上也是一個小院子,為什么是天井?而不是四合院呢?


  我們知道南方很多地區土地很緊張,尤其是丘陵地帶,丘陵山地比較多,特別是在民族地區,不像北方地勢開闊,他們拿不出來那么大塊地就做成天井。天井很涼快,第一可以擋風,第二陽光可以不直接射進去。是民居建筑里的“涼空間”。


  【主持人】:云南建筑會不會也有這種?我去過大理好像就是差不多的。


  【單德啟】:是的。大理、麗江也是“院落式”,當地稱之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這是麗江納西族和大理白族的院落式民居。昆明市一帶,土地有限,建筑跟里面的天井圍合得很緊密,就象一顆印,被稱為“一顆穎民居,這些都是屬于院落式。第二大類型就是“干欄式”,用木材搭建的。還有一種就是第三類型——“窯洞式”又稱為“生土建筑”民居,分布在西北地區;也有好多類型,比如有一種“下沉式”窯洞民居,在一個很大坑里,人下到里面,在坑的四壁打窯洞;等于一個平地你把它向下它挖一大塊不同標高的場地,然后建造生土臺階下去。


  【主持人】:哪里有這樣的建筑呢?


  【單德啟】:陜西東南、河南西部的交接處。那個地區要防風沙;我去考察過,下沉的地面上還普遍種樹;那也是窯洞民居。地面上要有山也可以依山修建窯洞,有好多種,有下沉式的,還有延安看到的那種,稱為“靠山窯”。


  【主持人】:以前樓蘭古國在地下那種感覺。


  【單德啟】:倒不是,它可能是多年以后,地質發生變化埋沒的。“干欄式”南方最多的,古代文獻講:“北穴南巢”,“干欄式”就是由巢居發展而成的。最原始的人在樹上搭幾個木頭,在樹上住,防野獸,防潮。


  【主持人】:是不是有一些南方少數民族房子在空中懸著。


  【單德啟】:臺灣南部一個島名叫“蘭嶼島”,島上原住民的民居就是架起來的,已經聰明到不是直接居住在樹上,因為樹木有時候會搖擺,上下又不方便,于是就把住屋的架高一些。最后“南巢”隨著人類工具改進,生產力發展,使用功能的要求,這個“巢”就往地面降。我們看很有意思:在云,貴,川特別是在廣西桂北,看到一些干欄木樓架空,地上一層即底層不住人,防潮,而且防蟲蛇。底層地面要是不平也沒關系,這樣子就可以把坡地利用起來;底層即使是半層,甚至是斜坡,也可以儲藏柴火,養豬。二層主要是生活層。這類干欄木樓造型非常豐富,非常好看,這是在西南。云南南部也有竹樓,也是架空的。南方的這些都叫干欄建筑。歷史上中國有“百越”,即有一百種大同小異的“越”民族,“閩越”,“山越”等等各個分支,我們當時就叫它少數民族,南蠻。安徽、浙江民居的老祖宗當時是“山越”吧,其住屋也是干欄。我們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就有“卯隼”,柱子打了一個孔,或者凸出來這么插的叫隼頭,孔洞 叫卯口,證明浙江那個地方老祖宗住屋是干欄木樓的。安徽徽州在黃山市出土的陶器,就是當時的居民住的那個房子造型,至少在三國以前吧。那個陶器住屋看也是一個架空的,還能看到木構架。東漢畫像磚也有建筑圖案,表現了那時就有干欄結構。不能說恩施的干欄木樓就最好,或者土家族最好,苗族、傣族、壯族、侗族都是有干欄木樓;但是恩施最重要的是它的環境。而且恩施這個地方整個去看到走到鄉村里面去,大自然原生態令人震撼。那個地區封閉得很久,所以它的民族和地域歷史文化很悠久。過去叫巴人、巴蜀。有過最大的土司,土司是當時我們國家少數民族的相當于酋長和首領,土司文化在恩施這一塊最發達;現在在恩施有中國最大的一座土司城?——“九進堂”。土司文化在恩施地區是保存傳承下來的一個非常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


  【主持人】:土司文化有什么特色呢?


  【單德啟】:土司文化非常講究尚武,用老虎為它民族的圖騰。應該說在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當中,“土司”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少數民族的一種管理制度,它需要當時中央政府批準,又區別于地方政府;它有很大的自治權,又可以世襲,這些都是它的歷史文化特征。恩施地區的土司制度從元到清,實行了好幾百年。此外,恩施又是鄂西,就是賀龍在那邊鬧革命打天下的地方。胡耀邦、胡錦濤同志都去過。由于地處萬山叢中,對外非常封閉,交通很不方便,經濟欠發達。但是是一個老區,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很豐富很精彩,。宋祖英唱的那個《龍船調》,就風靡當地;還有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風俗。另外恩施吃的東西也是很有特色的,老百姓吃的東西非常好吃;因為它是山區,野味、臘味很多;另外就是玉米酒,玉米酒現在也就兩三塊錢一斤,老百姓喝酒喝得起。當地的小土豆特別好,土豆和飯一起煮特別香,還有一些野菜。而且空氣里面充滿負離子,水就是礦泉水,沒有任何污染。當地富硒,所以恩施又被稱為“硒都”。“騰龍洞風景名勝區”這個洞最高處162米,延綿十多里。


  它不是溶洞,它是過去長江流域深山那個地方一個重要支流叫清江,清江的河進入到長江,逢山開路,沖到山洞里去形成了很多。


  那條河并不是都露出來,有的就沖到洞里。后來由于地質變化,水文變化,這個地下河就改道了,這里就變成旱洞。騰龍洞里有“激光秀”和土家族的歌舞演出,很受歡迎。


  但是就是這樣前些年湖北省還不知道,還不知道有這個寶貝,一講旅游就是武當山,武漢東湖。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是一個外界不太知道的,而且這個地方日本鬼子怎么也打不進去,進去幾個栽進去幾個,交通也很不發達。現在省里領導對這個地方重視起來,叫“鐵,公,機”工程,鐵路、高速公路、飛機常最早這里有一個軍用機場,很校后來他們州領導在北京開人代會來清華找我,所以恩施機場航站樓是我們清華做的規劃設計。


  那個高速公路、鐵路,從宜昌到萬州,這一段高速公路有一半不是洞就是橋,是國家造價最高的。證明這個地區過去太封閉了,正因為它封閉,也就保留了很多原生態的東西,包括文化古跡,包括民居,還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總之,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我們這個地方建筑不僅看到建筑的單體,要看整個建筑跟環境,跟風景,跟人們的生活,跟它的歷史文化非常有機結合才好。


  【主持人】:剛才說到恩施有這么多的亮點,你們在這次論壇上有沒有做一些環節,或者做一些什么樣的準備?能夠把這些恩施的這些風土人情這些特色、風貌展現給所有參加會議的或者其他民眾?


  【單德啟】:我們一起商議會議主題議題的時候,考慮到這個問題,比如:第一,保護和發展,更新改造。新的土家族的村寨,就是改造過的,材料、結構都更新了,但是還是它原來的特色,叫“楓香坡”寨,你去看就清楚了,還有土司城建筑群比較老。但是在利川市,最近才落成的“土家印象”,圍起了一個場地,里面完全是干欄木樓,按照土家族的樣式。這里面可以開會,可以吃飯,可以會客,觀看演出。從參觀選擇,地點的選擇,和出的題目,都體現出這個主題。我個人覺得保護和改造,能夠通過我們這次論壇,不把它對立起來:沒有保護就沒有更新改造,沒有改造就不存在保護的問題嘛,誰都不會動它,還要保護它干什么。理論上、在學術上要更新我們的思維。第二,少數民族所謂“漢化”,這個問題在恩施也被關注。哪些是所謂“漢化”,是“漢化”還是“現代化”了?我也去過貴州,他們比貴州那些苗族地區確確實實所謂“漢化”不少了,比如穿戴的東西,生活的東西,背著小背簍都是非常傳統的,他們現在感覺有了電動車是不是就“漢化”了?我去過臺灣高山族,臺灣的九族原住民,白天去看不出來,每天晚上都在那聚會。一看騎著摩托過來的,騎著自行車過來的,穿著民族服裝跳舞。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傳承什么東西?就是這個文化基因的傳承;文化本身的表現形式,表達形式,表現的手段可以不斷的發展。


  我覺得這些問題就是對于中國民族建筑,甚至民族文化應該是一次深層次的討論。希望在恩施論壇能夠促進這個討論發展。


  【主持人】:剛才您也說到跟當地的政府也談到了“漢化”,現代化等等一些問題,我也想問問民族建筑和當地的城鄉規劃,尤其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它的關系是什么樣的?


  【單德啟】:一是空間范圍大,因為現在發達地區有城市帶、城市群。城市帶,我們安徽省有一個沿江城市帶,過了南京進入到安徽,從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整個安徽省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把這些城市成帶連接起來;城市群、長沙、株洲、湘潭三個城市共同發展;還有京津唐,大北京規劃等等這種規劃。我覺得越是范圍大的東西,越是可能規劃之中現代的因素就會更多。城鄉主體發展跟民族建筑不一樣。過去農業社會城鄉關系,城鎮村是均勻分布的,因為人們居住的地方和它的生產方式聯系在一起的。那個時候絕大多數農民靠自己的田地,好做農事;而且一個村子住一百家,一百家土地都得夠他用。再過兩代,發展到150家了,地不夠,地不夠就要再開發,或者出去跟別人打工。村子分布比較均勻,地塊大體差不多,不可能一個地區這個城市地那么多,那個城市地那么少。更重要的是村子上面是鄉,鄉是交換,過去叫趕集,鄉的功能就是商業活動,然后再到縣城,代表政府。城鄉結構是一個“勻質”的,特別在東部地區,因為農村的農民過去在東部地區大部分都是靠土地。但是現在出現了“空心村”。所謂“空心村”,就是老村子里農民到鎮上去從業,這個鎮正好在高速公路旁,在省道旁開個飯館,或者開個修車鋪。還有出去打工。這樣,農村出現一些空心現象,就是在鎮上買房子。老人在的時候,老人死活不肯走,你們去吧。兒子、孫子絕對不會走;老人過世了,或者也隨子女走了,住屋也就空置甚至毀壞。所以這些“空心村”有的就要改造。還有就是出現了并村,一些現代化設備比如汽車沒法到老的村寨里去。然而傳統的小區規劃,風景區規劃,城市的老城區街區,包括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能夠更多的吸取傳統城鎮,村寨建筑文化之中豐富的東西。還有包括像遺留存來的東西,更新一些老城,甚至一個街區,甚至一個角落,怎么保護它?這些問題——城市建設中老城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老的村寨的保護和更新等等,傳統


  民族建筑的一些理論上的成果,和一些實例,對它們都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是一個財富。


  【主持人】:感謝單教授給我們講了這么多關于民族建筑的事情,也是跟我們預告了一下九月份的武漢——恩施論壇,也希望到時候在這個論壇中大家能夠討論出更多的關于民族建筑的就像主題所說的傳承和創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希望在民族建筑研究會以及單教授這樣的民族建筑工作研究者的帶領下,民族建筑能夠更加的發揚光大。感謝單教授的到來。


  【單德啟】:我們未來或者說二十一世紀最寶貴的是什么?恐怕不總是GDP,最寶貴的是回歸我們大自然和鄉土,最寶貴的是社會公平,最寶貴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因為這三條,在我們前三十年快速發展中丟失得太多,再不可以這樣下去了。也許二十一世紀的高消費是:回歸鄉土,回歸我們民族傳統。同時,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民族文化不斷地傳承,這個民族沒有希望,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然而,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不與時俱進,沒有不斷的發展,沒有不斷的創新,這個民族也沒有希望。謝謝大家!

 

本文標題: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單德啟:當代民族建筑它的概念和界定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zhusixiang/show-1435.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項目策劃
項目方案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河县| 济宁市| 利辛县| 阳高县| 湛江市| 西峡县| 甘孜| 永清县| 开鲁县| 南安市| 延安市| 新营市| 思茅市| 龙井市| 客服| 南木林县| 江华| 武义县| 藁城市| 铜陵市| 炎陵县| 开江县| 克拉玛依市| 台湾省| 大名县| 松原市| 孝义市| 武川县| 桃园市| 永德县| 交城县| 定日县| 蒙山县| 弋阳县| 邢台市| 金门县| 民乐县| 汝州市| 佛坪县| 土默特右旗|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