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行業觀點的留聲機;一個暢言思想的廣闊平臺;一處銘記時代烙印的靈感寶地。如何在現代化都市中打造更好的人居空間?如何讓本土設計成為時代的標志?如何將那些掛在嘴邊的“綠色”“生態”付諸于行動?設計工程企業將用經驗帶給你最好的詮釋。深度剖析行業的發展,探尋景觀設計的內涵,是我們腳下正在追尋的路。
“奧”,取博大精深、奧妙之意;“雅”,象征大雅的藝術之美。李寶章先生,作為奧雅設計品牌的創始人,定位“奧雅”,也正是體現了出這個群體對于文化和藝術的不懈追求。圖紙,不單單是規則下的產物,而是設計師融入靈感和藝術的畫布。對于公共空間、人居環境、城市細節等設計理念,李寶章先生以自己的經驗和感悟,為你做獨特的闡述。
CHLA:“奧”代表博大精深和奇思妙想,“雅”代表藝術和美。在奧雅的項目中,如何將藝術創新融于傳統設計中?
李寶章:在奧雅,我們認為中國的園林、中國的設計從來是和中國的藝術與中國的審美相融合的。中國的審美是內斂,是質樸,是平衡,是空間和意境的美學,是詩意的追求。所以說,景觀即藝術。“中國的文脈,當代的景觀”一直就是奧雅設計特色。
品讀設計理念
Tip1:空間:是社會的容器,為人的美好行為服務
CHLA:奧雅是如何注重公共空間設計的?
李寶章:奧雅認為規劃,建筑,土地,景觀,是一回事。奧雅的公共空間設計特別注重與周邊的生態環境,以及空間肌理的結合。實際上,我們是將城市、建筑、景觀放在一起設計的。我們始終遵循的理論是:空間是社會的容器,我們希望這個空間能為人的美好社會行為服務。
Tip2:生態:注重文化表達
CHLA:很多企業都將生態、環保理念作為設計基礎,奧雅注重生態理念,相較于其他有什么獨到之處?
李寶章:生態原則是設計的骨架,所有的生態設計都要尊重生態的原則,但奧雅更注重生態的文化表達。中國的傳統并不認為環境本身僅僅是科學,它是科學,人文,社會,藝術的結合。就好像我們江南園林的水體就是生態水體,有自凈功能,同時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Tip3:細節:審美需要永恒感
CHLA:紐約城市規劃委員會主席阿曼達伯頓曾說過,成功的公共空間設計需要設計者對細節的極大關注。您認為細節對設計意味著什么?
李寶章:我認為,細節在公共項目里面是人本精神的體現。我對細節的理解有這幾部分:一、細節是景觀概念設計的繼續和深化。二、它體現了全部的人文關懷,。三、公共空間里的細節,它的做工與審美要有永恒感,要至少能用到三,五十年。我們現在細節設計最大的問題是形式有余,可是堅固度不足。我們新建的公園沒有能用到幾十年的,我們的老公園倒是可以,比如在全國很多城市都有的中山公園。
Tip4:地段精神:關注中國的“營造傳統”
CHLA:國內的大多建筑、景觀設計師受的都是國外設計理念的教育與影響,請您談下如何在本土設計中保留中國傳統的地段精神?
李寶章:我們現在大部分當代中國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受到了太多的現代設計教育的影響,更注重形式服從功能,工業化、科技的成分很強。我認為現代設計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對文化和精神內涵的忽略。中國設計師應該要看到中國的營造傳統。中國的營造傳統認為景觀應該是詩意的,是有文化的,認為城市,建筑,景觀,歷史,生活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而且這些都必須融入地域的審美和地域的精神。
Tip5:景觀和建筑:就像陰和陽,相融相生
CHLA:您作為國內優秀的具有建筑學背景的景觀設計師,又在國外高校任職教授,在自然環境與建筑設計結合方面,如何向國外設計取經?
李寶章:先來說說中國自己的營造傳統,就像王澍做的現代建筑,中國營造傳統從來沒有把建筑,景觀,城市,以及它們的使用功能分開。中國尤其注重建筑,更注重建筑和建筑圍成的空間景觀的融合。景觀和建筑的互動,就像陰和陽,是一體的。世界上建筑大師們的設計,也是如此,建筑和環境也是很好融合的。不久前在斯里蘭卡,我們看到了建筑大師杰弗里.巴瓦的作品,非常精彩,他可以把建筑和景觀完美的設計在一起,讓你分不清建筑和景觀是從哪里開始分界的。
CHLA:奧雅在度假酒店、度假村的設計方面很有建樹,想請您介紹下打造這種度假類項目的關鍵?
李寶章:奧雅認為,做好度假村規劃和酒店設計有幾個關鍵點:一、一定要認真的傾聽和捕捉這個地方最為特別,最無可替代,最獨一無二的特征,然后圍繞這些方面來設計項目的核心區域和特色,給人以特別的體驗和驚喜。二、一個好的旅游度假項目要和周圍的環境融合,盡可能保留場地的自然景觀元素,包括視野,水體,山體,以及歷史和文化遺跡等。
聚焦時下熱點
CHLA:我們提及“景觀大師”,想到的都是像彼得·拉茨、彼得·沃克等國外著名設計師,您對于國內缺乏景觀大師的現狀怎么看?
李寶章: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就我們景觀界來說,還是不乏好的景觀設計師,比如王向榮,朱育帆都是很好的設計師。但總體來說,確實存在設計師因為設計的追求不夠,或者追求還沒實現,從而缺乏大師的狀況,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努力。但是要真正成批的出大師,還跟總體社會的氛圍和文化的發展有關,當文化的軟實力和經濟的發展能讓中國的景觀設計做出自己風格,能讓中國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走在世界前列的時候,大師也就會多一些。
但我們的情況是在不斷的改進。這兩年比十年前不知道要好多少,這個確實是跟我們這個社會的決策機制有關。比如公共項目存在一人說了算的情況,或是住宅項目特別注重價格和營銷等。我們目前整體的社會氣氛不是做作品的氣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做出人本的,精神的,創新的作品確實比較難。
總而言之,能夠產生大師,這是一個社會全面的文化現象,需要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全面提升,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不單單是景觀設計師的問題。
CHLA:“規劃設計產生巨變,傳統規劃已死”,這種說法一經提出,引起了業界的關注。想請您談談對這種觀點的看法?
李寶章:我們的傳統規劃模式,基本上是結合前蘇聯的加西方上世紀中期的理論。我們沒有真正的經濟論證與環評,沒有社區只有用地,沒有綜合只有分析,沒有景觀只有綠地,沒有街區只有道路,沒有人只有車,沒有城市設計只有紅線控制,沒有公眾參與只有長官意志,沒有空間、藝術與情感只有數據,有城沒有市。
而在這些地方,景觀設計師有很多事情可做,從我們的景觀先行(生態先行),到我們怎么把自然和城市融為一體,到我們的城市怎么樣防災害,怎樣做到零污染、零排放的生態城市,到最后整個城市的氛圍,以及人的使用。這都是需要我們規劃,建筑,景觀,管理綜合一起來做,而不單單是規劃。
CHLA:很多設計師都會表示,設計規劃大多時候是按照甲方意愿去做,有時候背離了自己的一些設計想法,您能能談談在項目設計中如何在有限的要求框架下,去發揮最大的設計空間么?
李寶章:如果設計師只是甲方的繪圖師的話,那就是沒有把自己的學問做好。我們實際上和甲方沒有什么沖突,按照甲方的價值觀,再結合我們對地段和場地的理解,之后決定我們能做一個什么類型的設計。我們必須在價值觀和文化觀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看到共同的目標時,才能來做項目。
很多時候,規劃、設計是為社會服務的。雖然甲方有不同的核心理念,但我們必須圍繞人的核心理念和企業的社會價值觀來做設計,必須根據地段、地域以及市場的特點,和甲方以及所有方一起,包括建筑、規劃、投資、運營,來為最后的使用者考慮,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產品。我們必須在這樣的思路框架下,達成共識,才能開始工作。
所以說,景觀設計是這個大框架的一部分,我們和甲方沒有什么沖突。我們應該表現出“應該是”的樣子。“應該是”的樣子是要反映地域的特點,反映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更要反映甲方的價值觀,并能在一定的造價中,帶給最終的使用者最人本,最美好,詩意的設計。
CHLA:呈現在世人面前的設計作品是獨具匠心的,但這背后的設計團隊一定會有遇到瓶頸的時候,您能以親自做過的具體項目為例,來詳細說下是如何克服設計瓶頸的么?
李寶章:在設計團隊都很盡職、組織和管理也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如果說遇到瓶頸,大部分情況是和設計師的想法、思路以及見識有關。
奧雅在前八年做了很多努力,但做的東西不是很精彩,直到我們認為我們必須要做文化的景觀,不能只做現代的景觀,必須把文化和地域生活結合在一起,直到我們確立了自己設計理念:景觀是地域、生活和社會的容器,我們圍繞空間和空間氛圍來打造景觀,我們好的作品也就多了。
設計的瓶頸永遠在于自己。設計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以及對方案的控制能力,對甲方的理解能力,和甲方達成共識的能力,還有在施工過程中融合對地域生活的理解,對材料的理解等。如果能把這些東西做好,就能做出好的作品,如果在哪方面不能做到,就在哪方面存在瓶頸。所以我們還是要回到自己,從自己的經歷、見識和追求來說這件事。
未來的奧雅:全程化、一體化設計
CHLA:想請您談下奧雅未來的發展側重點,類似于生態修復、舊城改造等特色業務何時開通?
李寶章:奧雅一直走著一條全程化、一體化的設計之路。隨著公司的擴大,我們更愿意往前期和公共空間走,比如土地規劃,與景觀結合的城市設計,舊城改造,度假村規劃設計,生態修復,河道等。
景觀是土地上承載的所有東西,我們把景觀設計作為一個出發點,不斷向產業更深更廣的領域拓展,業務范圍涵蓋了養老公寓設計、新中式設計、城市家具及公共藝術設計、旅游度假規劃設計、生態修復等,最近還開發了“洛嘉兒童主題樂園”子品牌。將“中國的文脈,當代的景觀”、景觀都市主義、生態都市主義作為我們的設計指導綱領,融入生態、藝術、文化的全方位規劃設計是我們的追求。我們認為,更全程化的徹底控制好自己的項目,才是將來的競爭力所在。
基于“中國的文脈”,創造“當代的景觀”,是每個中國設計師應該遵循的原則。空間就如容器,承載著人類的活動。用作為景觀設計師“應該是”的態度做設計,俯下身聆聽土地帶給你的獨特聲音,才能讓建筑與環境陰陽相生,讓設計蘊含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