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與文物融合,古老與現代交輝,會碰撞呈現出怎樣的火花?參觀“國寶級”的展品不用再排隊數小時、觀看幾分鐘;文物修復碰到棘手的問題,可以在“千里之外”實時問診,專家在線答疑……隨著5G時代的到來與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文物資源可以真正地“活”起來。
我國文物資源豐富。當前社會上流傳一種觀點:博物館很多文物尚未展出,“養在深閨人未識”,文物利用率低。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羅靜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博物館文物利用率低,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觀點”。
博物館藏品的利用不僅僅是對外展示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羅靜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博物館是收藏、研究、教育、展示歷史文化的機構,展示只是文物利用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文物還服務于教育、科學研究、群眾生活等方方面面。如現在很多文物進了課堂、進了社區,一些文化元素、文創產品和服務,正在融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可以說,文物利用的方式是多樣化、多角度、多層次的,而不是單一的展示利用。”
“智慧博物館”能在有限空間向觀眾講述無限知識
過去博物館作為一個實體來說空間永遠是有限的,但是現在怎樣通過技術手段將文物背后的故事呈現給觀眾,是博物館一直嘗試的方向。此次智博會的“智慧博物館”展區設置了觀眾識別系統,觀眾進入展區后能判斷其年齡段,并根據逗留情況、觀看時的表情判斷其對文物的喜好,根據這些收集到的數據,博物館方也能更好地服務觀眾。今后智能化的博物館,甚至觀眾參觀時都不需要排隊。
5G與相關技術的結合將給文物保護帶來更多新的可能
文物保護是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文物的“搶救性保護”是文物工作者最棘手也最無奈的難題。羅靜表示,“任何搶救性保護其實就是對于本體的主動性干預,無論是物理的方法,化學的方法,如果你主動干預,就有一部分信息可能會消失,而修復者也會附加一些新的信息上去。這時就需要對文物作更加全面認識:哪一部分是不能缺失的,對修復者的要求會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