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老城不能過多復建復原已經消失的古建筑,要做好取舍,懷著對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朱巖石在“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加快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聯組討論會”上建言。
北京近年陸續復建了永定門城樓、地安門燕翅樓、左安門角樓等古建筑。保護北京老城,是否要復建已經消失的文化古跡,一直存在爭論。朱巖石對此保持謹慎態度,他認為,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是真實性兼顧完整性。
朱巖石在談及中軸線申遺時表示,北京宮城的中軸線文化保存最完整,皇城次之,但如地安門等標志性地標已經不復存在,外城的破壞更多。“是不是重要的建筑物都要一一復原?我們要懷著對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過多地復建復原,很容易好心辦錯事。如果要復建,一定要畫龍點睛,并且體現與真實文物的區別,向公眾傳遞真實信息。”
朱巖石提出,中軸線保護不能僅著眼于中軸線本身,其東西兩側很多對稱的建筑物、街區等,也是對中軸線思想的詮釋,要統籌考慮。例如,“左祖右社”太廟和社稷壇,即如今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
此外,東直門和西直門、東四和西四這些地名也是中軸線思想的體現。朱巖石建議,中軸線保護應該放到整個明清古城的大范疇中,將重要的節點一一做好。這不僅詮釋了中軸線,也落實了老城整體保護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