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民俗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分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會民族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
踏上非遺研究路
2003年1月,文化部正式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全面搶救和保護。彼時,該工程總體規劃起草者苑利正在韓國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理論。
就在前一年,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準備前夕,文化部派人找到了民俗專家苑利,請他幫忙起草非遺保護二十年總體規劃初稿。那是苑利第一次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并真正開始與非遺結緣。
經過三個月努力,到了2002年年底,規劃出籠了。工作已然完成,可他卻覺得事情遠沒有結束。因為對于什么是非遺,為什么保護非遺,怎么保護等一系列問題,他并不十分清楚。
事關重大??蛇@也讓苑利進退兩難,畢竟要深入研究非遺,就意味著要對以往小有所成的民俗學有所割舍。但這也是個難得的機遇,如果能把握好這一機遇,自己很可能會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研究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最好的東西,當下,方方面面的沖擊正破壞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明精華。如果不加以及時保護,這些遺產很快便會消失殆盡。
事不宜遲,下定決心后,苑利馬上向非遺保護先驅者日韓兩國提出進修申請,學習先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驗。很快,兩個國家便回函邀請苑利前往,并提供種種贊助。種種因素權衡之下,2003年,苑利接受了日本的贊助資源,開始韓國實地考察進修學習之旅。自此之后,苑利正式踏上了非遺研究的路途。
非遺最大的問題是理念的錯位
自從事非遺研究以來,苑利一直為保護和搶救非遺奔走呼號。他認為非遺保護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但關鍵點不外有三,即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怎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果把這三大問題上升到哲學高度,那么,對應的就是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問題。這三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并不簡單,這關系著非遺保護最基本的認知體系和保護體系構建。一旦出現問題,就會評選出本不該評出的東西,保護本不該保護的東西。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非遺?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該公約認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眾或某些個人視為其文化財富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活動、講述藝術、表演藝術、生產生活經驗、各種手工技藝,以及在講述、表演、實施這些技藝與技能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實物、制成品及相關場所?!?/span>
苑利認為,這個定義已經觸及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內容,但在表述形式上仍有許多不盡完備之處。根據其多年來的田野實踐與理論探索,苑利在傳承時間、傳承形態、原生程度、傳承品質、傳承范圍等多個方面加以完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方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學藝術類、工藝技術類與節日儀式類傳統文化事項。
“理念是我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起點。當前中國非遺保護最大的問題,就是理念的錯位。因而只有厘清好概念,才能更好地審視問題,才能做好非遺保護的實踐工作。”
正因理論研究的嚴謹務實,二十年來,苑利寫下了《文化遺產報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教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民俗學與遺產學視域下的鄉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前沿話題》、《中國非遺保護啟示錄》等數十余部專著,填補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空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活態傳承才是非遺活下來的前提條件
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非遺記錄了歷史,也必將啟迪未來。無論是從什么視角來看,非遺文化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傳承方式方面,是該原汁原味固守傳統,還是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這是非遺保護研究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
不同于上述兩者非黑即白的論述,苑利認為,傳承與創新非但不矛盾,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只要做好社會分工,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傳承至今的文化精華,從本質上說,它就是文物,文物不能改,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也不能改。任何一種改編、改造,都會造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的破壞,一旦破壞,就無法為將來的文化創新、藝術創新、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提供可靠的歷史參考。
因而,為確保所傳遺產的真實,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就必須力保傳承項目不走樣,不變味,以確保傳承項目的傳統基因純正。如果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對原有項目施加改造,原有的“純正基因”變成了“轉基因”,保護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
“畢竟,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而言,國家給了他們崇高的地位、優厚的待遇,目的不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他們手中發生改變,而是讓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使其不發生改變或是延緩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改變速度。盡管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無論如何這都應該成為他們的歷史使命?!?/span>
傳承人力保守正,社會人自然就可以創新,為社會的發展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如此一來,傳承人的死守不但不會阻礙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反倒會因為他們的傳承,為社會創新提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而社會上源源不斷的創新,反過來又會提升傳統文化的認識價值與借鑒價值,使保護傳統變得更有意義。
“當然,傳承人保持的所謂‘原汁原味’,只是要求他們在表現內容、表現形式、使用原料上保持不變,至于其他變化與自由發揮并不在禁止之列,因而如果他們在繼承傳統之余搞些新的發明創造,我們既不會干涉,也不會反對?!?/span>
采訪最后,苑利再次指出,作為傳承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傳承而不是創新,不要顧此失彼,忘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即使是自我創新,也要將之與傳統區分開來,如實告之創新的具體內容與變化形式,以此將基因純正的“真非遺”與經過改造的“假非遺”區分開來。
正像世界時時刻刻都在改變一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也在發生著變化,盡管這些變化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在苑利看來,非遺保護任重道遠,這條路沒有終點,而他也將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