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顏色釉瓷器以其迷人多變的色彩、豐富的象征意義給人們留下了品味不盡的韻致。在近幾年的藝術品市場中,顏色釉瓷器價格始終不菲,尤其清三代顏色釉瓷器價格更是年年上漲,投資前景十分可觀。以汝窯、鈞窯為代表的宋代顏色釉瓷器也在拍場上屢次打破天價紀錄。而隨著市場的逐漸趨熱,顏色釉瓷器的真偽鑒定問題也成為了藏界關注的焦點。


近日,中國文物網采訪了首都博物館原常務副館長,國家級資深陶瓷鑒定專家,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委員會副會長、專家委員張寧,他向記者表示,顏色釉瓷器的鑒定難度比較大,因其制作時代的變化,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而如果能夠抓住這些時代特點,也就獲得了斷代及辨偽的鑰匙。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宋 龍泉窯青釉刻花蓮菊紋碗 首都博物館藏
鑒定顏色釉瓷器難度比彩繪瓷更大
采訪伊始,有著豐富瓷器鑒定經驗的張寧,首先就談到了顏色釉瓷器的鑒定難度問題。在他看來,顏色釉瓷器的鑒定難度往往要比彩繪瓷器更大。因為就瓷器鑒定來說,如果一件瓷器所需考量的鑒定要素越多,只要有一個鑒定要素不滿足,就可以立判年代及真偽。反之,如果需要考量的鑒定要素越少,也就意味著需要對僅有的鑒定要素進行更為細致地考量。
“比如彩繪瓷器,我們可以從畫片的內容、色彩以及繪畫技法等方面來通盤考量。”張寧介紹說,“可是,顏色釉就不同了,需要考量的鑒定要素相對比較少,這樣其實鑒定難度反而更大了,在斷代及辨偽上就很難做到特別準確。”盡管如此,張寧認為,中國顏色釉瓷器依舊有其發展的歷史脈絡,在鑒定時可以去探索、去研究、去鑒別不同顏色釉在不同時期的特征和差異。另外,也還可以通過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那些真品瓷器作為標準器進行對比判定,通過比較的方法來辨偽識真。
抓住時代特征是鑒定顏色釉的關鍵
在采訪過程中,張寧反復提到的鑒定顏色釉瓷器的關鍵,就是要抓住不同時期瓷器的時代特征。他告訴記者,比如宋代的鈞窯瓷器一般能夠燒出純正的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等顏色。到了在元代以后,就很難燒造出如宋代一般純正的顏色了,而是會在純色的釉面上出現一塊一塊的彩斑。“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再到博物館的收藏來看,還沒有發現一件元代的鈞瓷能夠達到宋代那種純正的顏色。”
同時,釉的薄厚程度也是鑒別不同時期顏色釉瓷器的一大要素。張寧以燒造青釉瓷器為主的龍泉窯瓷器為例向記者指出,龍泉釉燒造的黃金時代是在南宋時期。自南宋以后,其在工藝上由單次施釉開始轉變為多次施釉。張寧說,“此時燒造的龍泉窯瓷器通常是通過反復幾次施釉燒制而成的,所以燒出來的瓷釉很肥厚,這樣的特征就是前代的龍泉釉乃至更早的越窯青瓷都不曾出現過的。”
除了釉色和釉質以外,在瓷器的局部細節上,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顏色釉瓷器也存在著不同的特征。據張寧介紹,紅釉瓷器里最為知名的康熙郎窯紅瓷器就很有特點,其口沿處因釉層較薄,銅分在高溫下容易揮發和氧化,出現輪狀白線,又被人成為“燈草邊”或“燈草口”。瓷器下部由于紅釉垂流積聚,又顯得格外濃重紅艷。康熙朝器物的底足旋削工藝則保證了流釉不會過足,因此又有“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而這便是郎窯紅瓷器區別于其他紅釉瓷器的最大特征。
專家簡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張寧,1938年生人,首都博物館原常務副館長,研究員;國家級資深陶瓷鑒定專家;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委員會副會長、專家委員;CCTV-2《鑒寶》節目專家評委、《藝術品投資》欄目資深專家。歷任北京文物出口鑒定組組長、首都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北京文物研究所副主任、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館長、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1998年被國家文物局高評委評定為研究館員。現任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委員會副會長、專家委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咨詢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副主任、陶瓷收藏委員會顧問,北京文物局學術委員、北京博物館學會理事,北京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博物館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委、專家組成員。主要著作有:《首都博物館藏瓷選》、《元大都》、《官窯名瓷》、《北京歷史文化》、《金代瓷器的初步探索》、《元明清瓷器的鑒定》、《明清顏色釉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