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稱為“百戲之祖”。它經過了600年的歷史積淀,用清麗悠遠的行腔唱活了詩賦文藻,更以空谷幽蘭的姿態和中國傳統文化緊緊相連。2001年,昆曲被列為首批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昆曲界,有一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名字在舞臺上已經沉寂了30多年,但感受過她藝術魅力的人,都想一睹這位名家的風采。
她深得昆曲“傳字輩”名師真傳,親歷《十五貫》進京,20歲時就成了浙江昆劇團的“臺柱”。中年極負盛名時,她急流勇退隱身于講臺,成為中國昆劇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如今已桃李滿門。她就是沈世華。
拜師學藝
堅守昆曲陣地
沈世華1941年生于上海,上世紀50年代進入國風昆蘇劇團。白天跟著師父練功、吊嗓、拍曲,晚上參與演出,十幾歲的沈世華就這樣開始了昆劇藝術表演的學習生涯。
清末以來,昆曲由盛轉衰,直到上世紀50年代仍是一片蕭條。那時沈世華所在的國風蘇昆劇團,是當時全國唯一上演昆劇的專業劇團,由昆劇“傳字輩”名家周傳瑛、王傳淞、包傳鐸等人艱難地支撐著。
“那時要成立上海戲校,幾位老師都受到了邀請希望他們能去學校當老師。但老師們說,‘我們不能去,一旦去了,昆曲就要失傳。為了昆曲,我們再困難也能挺過去。’”沈世華回憶。
正因為堅守著這塊昆曲陣地,國風蘇昆劇團才有了創編昆劇新戲《十五貫》的機會。時年16歲的沈世華,親歷了整個編排過程,令她終生難忘。從杭州、上海再到北京演出,昆劇《十五貫》以批判官僚作風、歌頌實事求是的內涵,精湛的表演,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1956年5月18日周恩來觀看《十五貫》后的講話稿《從“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說起》在《人民日報》上刊發,更讓《十五貫》名滿中華。
《十五貫》的成功讓昆曲迎來全面復蘇,此時的沈世華也嶄露頭角,成了劇團的當家旦角,憑借《玉簪記·琴挑》這部戲兩度斬獲殊榮。
苦心探究
鉆研表演創新
師承名家、用心鉆研,沈世華以細膩準確的唱做、規范典雅的身段,塑造了眾多經典的閨門旦形象,其中《孽海記·思凡》里的小尼姑一角是她最喜愛、最下功夫的角色。
《思凡》這出戲講的是小尼姑逃下山,勇敢追求個人幸福的故事。故事結構簡單,但這折近30分鐘的獨角戲,很考驗演員的功力,戲曲界里甚至有“男怕夜奔(《林沖夜奔》,出自《水滸記》),女怕思凡”的說法。沈世華的《思凡》深得“傳字輩”當家旦角朱傳茗親傳,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創新。
“王瑤卿先生說過,熟能生巧未必巧,要想生巧需動腦。《思凡》這出戲很鍛煉演員,我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出場時加上音樂,表現廟宇的氣氛;道具擺放上也盡量遵從現實。”沈世華說。
由南入北
邁上教學舞臺
上世紀80年代初,正值事業頂峰的沈世華,隨工作調動的丈夫一同來到北京,調入北方昆曲劇院。1983年,沈世華憑借《牡丹亭·游園》獲得了“首屆北京中青年演員調演”的最高獎。此后,她因種種原因轉入中國戲曲學院任教,從此告別了傾注半生摯愛和心血的昆劇舞臺。談到此處,她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離開舞臺難免有許多眷戀,但在講臺上,沈世華卻收獲了另一份輝煌。
雖然自己學戲時攻武旦,但身為老師的沈世華,小旦戲、小生戲樣樣能教,這深受她的老師周傳瑛影響:一個好演員不僅要學會自己家門演出的“單頭”更要牢記整部戲的“總講”。作為中國昆劇藝術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她曾演出及教授過近百出傳統與現代劇目,學生中有許多人獲得了“梅花獎”等全國和省市級獎勵。如今,沈世華已年過古稀,卻依舊活躍在中國戲曲學院的一線教學崗位上,將昆曲的魅力傳授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昆曲之生生不息,除了舞臺上的燦爛鮮花和陣陣掌聲,更重要的還有這不絕如縷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