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金開誠:中華傳統文化的四個重要思想及其古為今用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9-12-25 09:19:55  來源:《光明日報》
核心提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復雜,其中有四個思想最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

  金開誠(1932~2008),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中央執行局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著有《楚辭選注》、《屈原辭研究》、《文藝心理學概論》、《中國書法文化大觀》等近三十部學術專著。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復雜,其中有四個思想最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這就是:


  ◆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


  ◆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天人統一思想


  ◆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思想


  ◆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壹“陰陽五行”


  陰陽和五行本是兩個思想,在戰國時代才合為一個哲學體系。現在為講述方便,仍分為兩部分來講,先講陰陽思想。


  陰陽思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統一。對立是指兩種勢力、兩種因素、兩種趨向、兩種地位,等等。它們是一正一反互相對立的,但又統一在一起。同時,對立雙方又各向對方轉化。


  這顯然是樸素的辯證法,但樸素的東西未必沒有深度和特色。


  陰陽思想有個模式,就是《太極圖》。此圖長期被人作了神秘的解釋,成為宗教和迷信活動的標志物。實際上《太極圖》是一個哲學模式的形象表現,把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表現得非常簡潔明白。


  陰陽對立統一的模式有豐富深刻的含義:


  首先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兩種對立因素的統一。


  其次兩種對立因素不是固定不變的。對立雙方始終處于消長交替的不停運動之中。《太極圖》中有一條S形曲線,把一個圓形分為兩條魚形,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兩種因素的運動變化。而且,正是在“陽”的一方發展到最為壯大之際,開始了“陰”的生成;又正是在“陰”的一方發展到最為壯大之際,開始了“陽”的復生。自然現象中的“日中則仄,月滿則虧”、“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等等,正證明了這種辯證的運動變化。還有,《太極圖》中的黑白“雙魚”,黑“魚”有個白“眼”,白“魚”有個黑“眼”,這正說明陰中始終含著陽,陽中始終含著陰;而這正是陰陽各向對方轉化的內在根據。


  以《太極圖》為標志的陰陽思想告訴人們:強弱盛衰都是會發生變化的;所以人類居安應該思危,絕處可以逢生。強者要謙虛謹慎,韜光養晦;弱者要奮發進取,自強不息。尤其是安富尊榮、處于強勢的人更應有憂患意識,嚴于律己;切不可驕奢淫逸,任性妄為。


  再次,事物內部雖然都包含對立因素的統一,但對立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斗爭。中華民族至晚在漢代已經認識到陰陽之間可以有四種關系,即“陰陽磨”、“陰陽爭”、“陰陽和”、“陰陽合”。之所以會有多種關系,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陰陽對立有種種不同的性質,其相互作用當然會有差別。例如大家都知道“夫為陽,妻為陰”,夫妻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他們之間當然有可能發生磨擦、爭吵、打架乃至于離婚;但大多數夫妻關系不至于發展到你死我活,勢不兩立;多數是“少年夫妻老來伴”,天長地久相依為命。


  第二,對立統一還要看運動變化的各個階段,其相互作用的主導方面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例如買一輛新汽車要經過“磨合”階段,在這個階段,部件之間是以“磨”為主的;等到磨合完成正式啟用了,部件之間雖然仍舊有“磨”,但卻是以“合”為主了。正因為如此,這輛汽車可以行駛30萬公里以上。假如這汽車的部件之間從頭到底都以“磨”為主,那么這輛車連3萬公里都走不了,根本就是個不合格產品。所以,要注意區分對立統一在各個發展階段上其相互作用究竟以何者為主;不要一說到對立統一就理解為一斗到底。


  第三,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的方式,還往往取決于當事人采用什么方法來處理事情。例如“人民內部矛盾”,照理并不具有對抗性;但有的因為處理不當卻導致嚴重的對抗。相反,有的對抗性矛盾卻因處理得當而不一定成為你死我活的斗爭。例如現在世界上有種種對抗性矛盾,所以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但中國人卻始終反對訴諸武力,主張和平共處,有問題通過談判協商來解決。事實上也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


  陰陽思想的這些含義給人以警示與啟迪,使中華民族從群體到個體都深受教益,有助于長達五千年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它的傳播與弘揚,顯然也能對全人類起到有益的作用。


  五行思想指世界統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及其運動,這顯然是樸素的唯物思想。


  同時,五行思想強調五種物質運動之間是有聯系的,它們之間有生與克的作用。


  生是指生成、促進、助長、發揚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縛、挫折、摧毀等作用。生的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畫出來就是一個圓圈。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畫出來成為一個星形。


  在歷史上,五行思想曾被作過“神學目的論”的曲解,又被用于迷信活動。這是應該剔除的糟粕。


  五行思想不僅指明宇宙統一于以“金木水火土”為代表的物質運動,而且通過五行之間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時,任何事物本身也都生著或克著另外一種事物。所以,世界上決沒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夠凌駕于其他一切事物與力量之上而獨霸天下;誰想獨霸天下,必然狼狽不堪。而且,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生或者克,做過了頭又都會引發反生或反克。這更加發人深思。


  直接的反生:如水生木,但如果灌水太多,也能把植物(木)淹死。又如父母愛子女是生,但如果是溺愛,反而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長。


  直接的反克:如用斧劈柴,劈多了,斧也受磨損。又如一味恃強凌弱,仗勢欺人,必然為群眾所不容。


  間接的生克后果更加復雜多變:例如水克火,火卻可以生土,而土卻可以克水。又如木生火,火太旺了又生土,而土卻是木的克制對象。


  在各種生克關系中,克之反以生之的現象更發人深思:如金克木,木因而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為純金、精鋼。做人“修身克己”可以提高自身的素養與價值。這都說明克可能導致更高境界的生。


  通過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人們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是多么嚴厲,而其運動變化又是多么生動。它使我們高度戒懼,也使我們充滿希望。中國人為此一再明確聲稱“不稱霸”,主動堅持韜光養晦,大力宣揚和而不同,不論國力多么強大也決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這樣,中國就成為世界上非常真誠的巨大和平力量。這種真誠是深深植根于傳承悠久的民族智慧之中的,是決不會動搖的。


  貳“天人統一”


  這個思想又叫“天人相應”、“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等等,內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認為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成并發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相通相應,息息相關,是個統一體。由此得出結論,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


  在傳統文化“天人統一”這個思想中,“天”的含義也是雙重的,有時指上帝,有時指大自然。


  西方人認為大自然和萬物是上帝創造的,既然創造出來了,人類如何對待它?在這方面,西方人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協調自然。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這正是“天人統一”、“天人相應”的突出表現。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有雙重含義。一是有意志、人格化的“天”,其實也就是上帝;其意志即為“天命”。二是無意志、非人格化的天,其實就是大自然。


  在傳統文化“天人統一”這個思想中,“天”的含義也是雙重的,有時指上帝,有時指大自然。我們現在是對“天人統一”作新的詮釋,當然主要是講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拿“天”來指大自然的觀念的確占有一定的文化比重,這不是偶然的。從文化比較來看,世界上多數民族和所有的宗教都認為最初是上帝創造了宇宙和萬物;但中華民族卻沒有得到全民族信仰的宗教,所以對“上帝”的觀念比較淡薄。


  中國有道教。道教出于道家,當它在漢代后期正式成為宗教時,當然也宣揚上帝及其統屬的仙官與神將。但道教推尊道家學派的代表老子為教祖,而老子早在春秋時代就指出是“道”創造了宇宙和萬物。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是指事物運動的規律,或有規律的運動。這種運動創造了宇宙本體(“道生一”);這個本體一分為二,成為陰與陽的對立統一(“一生二”);兩個對立面相互作用產生了新的事物(“二生三”);這種新的事物是千姿百態、多種多樣的(“三生萬物”)。在這種說法中沒有“上帝”存在的余地,一切都是事物運動的結果。


  既然道教的祖師都不認為“上帝創造萬物”,所以道教宣揚上帝就遠不及其他宗教宣揚上帝那樣有力度和影響了。


  不過,在中國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統治者都曾以“神道設教”,竭力宣揚“上帝”和“天命”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把“天”解釋為“上帝”這種觀念在傳統文化中還是相當多見的;并且這種觀念還往往和天就是大自然的觀念糾纏在一起。對此也應有充分的認識。


  有人也許會說,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人定勝天”的思想,這豈不也是想戰勝大自然嗎?這話不對。“人定勝天”的“天”不是指大自然,而是前面說過的“天”的另一種含義,就是“上帝”或“天命”的意思。“人定勝天”就是不怕“上帝”、不信“天命”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當然是積極的。


  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這正是“天人統一”、“天人相應”的突出表現。


  “順應天時”的思想在社會諸多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


  一是用于政治機制的設置。《周禮》設定的官制是“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在古人心目中,這“六官”的職能是與天地四時的自然特征相適應的。同時,“六官”的職能是與天地四時的自然特征相適應的。同時,“六官”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世各朝設置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都有《周禮》“六官”的遺意。


  另外,各朝的行政措施也有“順應天時”的特點。如“賞以春夏,刑以秋冬”,“春日勸農,秋日點兵”之類。


  二是用于經濟。封建時代主要是農業經濟,那時農業基本上“靠天吃飯”,所以事事處處必須“順應天時”。中國長期通用“農歷”(陰歷),現在已不通用;但“農業”所遵循的“二十四節氣”,仍為農業生產者所重視。


  早在戰國時代,孟子說過一段名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這是從農業“順應天時”進而涉及正確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等問題。這在全世界是最早提出來的。孟子的本意只是強調農業生產(也包括漁業和林業)要“順應天時”,但在客觀上起到了保持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資源的作用。可見“天人和諧”的思想的確與環境學說有邏輯的聯系。


  三是表現于民俗。各種民俗都與“天時”有關系。例如春節慶壽(“天增歲月人增壽”),春季婚嫁(因春為生發季節),清明掃墓(利于植樹、除草;也利于上墳的人踏青春游,感受春意)。又如端午節,主要意義在于消毒、驅邪、健體。因為此時天氣熱了,細菌滋生,容易得病。所以端午要喝雄黃酒,熏艾條,掛菖蒲,都為了殺菌消毒。小孩額上寫王字,戴虎頭帽,穿虎頭鞋,那是為了借老虎的威風壓邪去病。端午還要賽龍舟,船旁有健兒游泳,橋上有健兒跳水。這都有益于強身健體,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四是用于人體保健。傳統文化認為天時變化在人體上有反應,所以節令交替要特別注意保健。過去老年人都重視“兩至兩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認為這是大節氣,對人體有大影響。醫生治病用藥也要考慮天時節令,力求因時制宜。更加值得重視的是人體的生物節律問題。這種節律是在人類進化的漫長過程中形成的,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現在人類生活的環境(包括自然的與社會的)都在很短時期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顯然是人體的生物節律難以立即適應。所以必須用種種方法來調劑,使人不致因環境變化而影響健康。


  叁“中和中庸”


  “中和”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即社會上(或自然界)的事物盡管千差萬別,矛盾交織,卻能實現多樣的統一,復雜的平衡;種種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卻能協調和諧、共生并存,互相促進;實現“和而不同”、“和實生物”。


  和諧好極了,但如何才能達到和諧境界呢?傳統文化認為必須堅持中庸之道。中庸是要求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也就是把握準確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過份,“過猶不及”。


  實行中庸之道、把握準確的度很不容易,因為這必須具有三個前提:


  一是承認各種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這是客觀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這個世界只能“和而不同”。二是要有忍讓意識。處理問題最好彼此有益,實現“雙贏”。三是要有修養與品格。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即社會上(或自然界)的事物盡管千差萬別,矛盾交織,卻能實現多樣的統一,復雜的平衡;種種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卻能協調和諧、共生并存,互相促進;實現“和而不同”、“和實生物”。


  “中和”也簡稱為“和”。“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所以現在常有人提到“中華‘和’文化”。


  《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社會秩序的作用,貴在使社會和諧。”大家都認為和諧最好,這在中華文化中處處可見。例如一個家庭要做到“家和萬事興”;做生意講“和氣生財”;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業要“和衷共濟”、“內和外順”;與人相處要“和以處眾”;對外關系要“協和萬邦”。總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諧。可見和諧是中國人的普遍要求,極其深入人心。


  和諧好極了,但如何才能達到和諧境界呢?傳統文化認為必須堅持中庸之道,以中庸為手段,達到中和的目的。


  但是中庸常被人誤解,以為是折中調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不講原則,各打五十大板、各賞十塊大洋。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中庸是要求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也就是把握準確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過份,“過猶不及”。中庸之“中”,的確要求事物出現平衡狀態,但它乃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點。猶如一桿秤,秤錘必依所秤之物的輕重而在秤桿上移動,才能找準平衡點,從而把秤桿擺平,把重量搞定。假如中庸之“中”固定為折半以取中,那就猶如把秤錘固定在秤桿的中點,那你這桿秤就只能添亂而一點用處也沒有了。


  當然,處理矛盾交錯,情況復雜的社會問題,要做到準確把握一個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禮記?中庸》)在這里,孔子明明白白把中庸與平均主義對立起來,可見決不是“折中”的意思;再則中庸如果只是各打五十大板,各賞十塊大洋,那是任何一個蠢才都會干的,怎么會比上刀山還難?怎么會斷言“不可能也”?


  當然,中庸雖然很難很難,但如果不要求把握絕對準確的度,而只要求處理問題大致把握一個度,這應該是可以做到的。“有度”總比“無度”更能促成整體的平衡與和諧。


  作為一個現代人,要處理各種復雜矛盾與沖突,更必須具有“度”的意識,注意把握分寸。假如事事處處都趨于極端,態度絕對化,做事沒商量,一味任性妄為,那無論對人對己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中庸應是人類的明智抉擇,對解決世界上各種矛盾沖突都是很有用的。


  肆修身克己


  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修身,并強調“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曾大力宣揚可作為修身樣板的人與事;還有許多有關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成果。修身思想在中國有深厚的傳統。


  現在人們不談修身,卻侈談“實現自身價值”,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自身價值,更不知道自身價值的可變性。


  提高自身價值要通過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狀態而進入自覺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離不開克己。老子說:“自勝者強。”“自勝”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


  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修身。《四書》的第一本是《大學》(《大學》又是《禮記》中的一篇,而《禮記》則為“五經”之一),《大學》一開始就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強調“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曾大力宣揚可作為修身樣板的人與事;還有許多有關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成果。直到解放前,小學中還有修身課。可見修身思想在中國有深厚的傳統。


  人生下來便是“萬物之靈”,有超過其他動物的價值。但這種原生的“自身價值”畢竟是很有限的;尤其是把任性快意滿足種種物質欲望和虛榮心視為“實現自身價值”,那更是一種誤解。


  做人必須自覺地致力于提高自身價值。孔子要求“成仁”,孟子要求“取義”,這是為了實現很高的自身價值,在中國歷史上也的確有很多人做到了。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們并且把這種信念付諸行動,這才是實現了很高的自身價值。


  司馬遷說“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其實人活著更有“重于泰山”與“輕于鴻毛”的區別,這就是自身價值有輕有重的表現。而衡量這種價值及其實現程度,又決不是以自我感覺為準,而要得到社會乃至歷史的評定。


  提高自身價值要通過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狀態而進入自覺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離不開克己。克己并不是叫人一味逆來順受、忍讓退避。要知道一切進德修業的積極行為都免不了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弱點。例如見義勇為要克服怯懦之心,堅持原則要克服患得患失之心,做學問、創事業要克服怠惰之心,等等。這些就都是“克己”的表現。老子說:“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自勝”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這當然是“強”的表現。


 
標簽: 中華傳統文化

本文標題: 金開誠:中華傳統文化的四個重要思想及其古為今用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zhusixiang/show-1530.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項目策劃
項目方案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馆陶县| 枝江市| 山西省| 德清县| 呼伦贝尔市| 星座| 泗阳县| 正镶白旗| 尼勒克县| 报价| 鄯善县| 长沙市| 苏尼特左旗| 许昌县| 大足县| 深圳市| 塔城市| 赤壁市| 柳河县| 永年县| 泸水县| 南康市| 开江县| 依安县| 青岛市| 宁德市| 营山县| 太仆寺旗| 宁陕县| 台南县| 鸡泽县| 丰顺县| 岗巴县| 龙川县| 大化| 漯河市| 都匀市| 青铜峡市| 合山市|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