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錯金銀鏨刻技藝傳承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廊坊市工美行業藝術大師。
錯金銀技藝是中國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它最早在商周時期出現,雛形定型于春秋,盛行于戰國西漢。錯金銀技藝表現手法是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依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拋光磨亮。
在大城縣大尚屯鎮霍辛莊村坐落著一戶制作“錯金銀鏨刻技藝”的人家,四代人、百余年,只為秉持傳統匠人精神。
錯金銀鏨刻技藝第四代傳人王建偉,自幼酷愛繪畫和泥塑,17歲開始學習錯金銀技藝,很快便熟練掌握了制圖、塑胎、鏨刻拋光等全部工藝。
王建偉家規規整整的院子,屋內擺放著各種器具。一張兩米左右的桌子、一盞可隨意彎曲的臺燈、數把雕刻刀、一個沙墊、上百個鏨子……
王建偉的工作室,西墻的柜子上擺放著十余件各式金銀錯作品,栩栩如生的雙象、氣勢宏大的梧桐瓶、小巧精美的銀壺……其作品皆是滿工滿飾,手法為傳統的錯金銀工藝,紋樣或是花鳥、或是人物。所鏨人物皆須眉分明,花鳥蟲草無不惟妙惟肖,花鳥人物之間的空隙皆為珍珠底,比米粒還細密,密布于吉祥文字與人物紋飾之間。
“輕重緩急,深淺濃淡。”這是王建偉的錯金銀技法。器物在手,通過使用不同的鏨子和錘子,控制好力道,或一片樹葉,或一只蝴蝶的翅膀,頃刻間便活靈活現于眼前。根據器物上不同的圖案、造型,鏨刻的輕重決定著形狀的深淺,這些都要提前好好研究。王建偉說:“大力度的地方需要大的錘子,反之,需要小錘子;這是找平用大踩鏨,這個是勾輪廓線用的勾鏨,而這個尖角的小鏨子是大鏨子進不去時掏邊角用的。”
錯金銀技藝每一條線都要用鉆開上四五遍的槽,金絲銀線不用一丁點膠卻無比牢靠地鑲在銅盤中,一個簡單的金絲銀線鑲嵌就要耗費120小時……王建偉用匠心,為銅器嵌上充滿靈性的紋飾,讓它們熠熠生輝。
“開槽是最難的,這個槽要開得上窄下寬,這樣才能將金線牢牢地鑲嵌在上面,在紋飾的轉彎和銜接處不能看出接頭,要特別仔細。”王建偉說,“錯金銀技藝不允許用一滴膠水,如果開槽不好,寧可廢掉這件器物,也不能用膠粘,決不能砸了這個技藝。”只有這樣的精雕細琢才能讓金絲銀線“長”到器皿中,手摸上去不能有一點凹凸。王建偉不斷摸索錯金銀技藝,邊做邊摸索,不斷研究創新,多年來,他創新了多種技法,設計了多種紋路、紋飾。
說到傳承,王建偉皺了一下眉,他說,過去當手藝人,風吹不著雨淋不著,還不用干重活,人們求著學這門手藝,現在卻不然。“錯金銀技藝工藝繁瑣,耗時長,還掙不到多少錢。現在學徒不少,但留下來,能出師的寥寥無幾。學門手藝至少也得三年,很少有人能坐得住。”很長一段時間,錯金銀技藝的傳承遭到冷遇。
近兩年,王建偉的作品被很多人推薦出去,不僅在國內有人找他定制,還有一些訂單來自國外。傳統文化的回歸,大國工匠的提出,讓承載中國元素的市場越來越活躍。這不僅讓王建偉感到手藝人的驕傲,也體會到了社會的認同,找到了一種成就感。
“那些人喜歡的不是錯金銀器物,而是器物上承載的文化。”當了25年匠人后,王建偉有了深刻的感悟。傳統器物上的紋樣不僅是一種裝飾,還拓展了其作品的文化含義,視覺上的物象被賦予了深厚的匠人精神。當傳統文化日益受到人們重視時,承載傳統文化的物件自然也受到廣泛關注,這也讓王建偉看到了錯金銀技藝的美好未來。
工作室內傳來清脆的鏨刻聲,王建偉在敲敲打打中奏響了自己的最強音,對傳統技藝的堅守,終會換來滿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