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炳堅,男,1947年1月出生。中專學歷,1967年參加工作,從事過傳統建筑施工、修繕、設計、研究、教學、辦刊、著書等多項工作,是國內的資深古建專家。
馬炳堅曾任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筑分會會長、北京《古建園林技術》雜志社社長、北京市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現任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北京市、北京東城區、西城區專家顧問、首開集團房地古建工作室專家顧問,《古建園林技術》雜志主編。1999年,馬炳堅被人事部、建設部授予“全國建設系統勞動模范”,2016年,被評為中國科協“科學中國人年度先進人物”。
參與天安門城樓等維修傾心研究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
1967年10月,馬炳堅中專畢業,他積極響應毛主席走與工農兵相結合道路的號召,主動報名來到房修二公司,被分配到木工班學徒。1968年春天,他和幾位老師傅被抽調去為重建天安門城樓做技術準備,制作了天安門城樓西側間模型。緊接著他參加了1969年迎接國慶20周年重建天安門城樓的工程,目睹了工匠們的精湛技藝,領略了中華民族古建筑的獨特魅力,從此他深深愛上了這一行,與古建筑結下了半個世紀的不解之緣,成為名副其實的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的守護者。
在中山公園古建項目的重建施工中,他運用學過的幾何知識,解決了45度轉角游廊斜梁的畫線技術難關,被提升為古建木作“掌案”(古建工程木工技術負責人),創造了由青蔥初級工直接當“掌案”的記錄。北海、景山公園大修等多項古建工程,在他帶領下,班組出色的完成了各項艱巨任務,一次又一次的工程實踐,使他掌握了精湛的古建筑技藝,成為青年技術尖子,為他今后幾十年的古建生涯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1983年,馬炳堅與同事共同創辦了《古建園林技術》雜志,是我國從事古建筑文物保護、設計、施工、研究、教學等專業的唯一期刊,他認真進行組稿、審稿、編輯、校對、回復讀者信函等,不斷創新內容,增辟“傳統建筑教育”、“當代哲匠”、“古建醫生”、“古建科普”專欄。對來自工匠或生產一線的稿件,他逐字逐句進行修改,扶植工匠出身的一線作者,使雜志內容更接地氣,更具實用價值。
1989年,馬炳堅將傳統建筑工藝出版代表著作《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受到業內廣泛關注,自正式出版以來,已重印21次,成為我國古建行業最受歡迎的一本書。已故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稱贊是“當今對中國古建筑最有分量的書”和“從事祖國古建筑維修保護工作者必讀之書”,榮獲“1992年全國優秀建筑科技圖書一等獎”。他和同事編寫的《古建筑修建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圖》(圖集)、“古建筑行業技術工人等級標準”等,一直做為行業規范使用。為使古建行業后繼有人,他還協助在北京房管局職工大學創辦古建筑工程專業,并授課培訓專業技術人才。
1999年在北京召開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前夕,馬炳堅應天津大學出版社之邀編著了《北京四合院建筑》一書,詳細介紹了北京傳統四合院歷史、文化、格局、構成、技術、藝術等,將四合院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受到業界廣泛好評,這本專著成為四合院保護與修建的重要依據。
2001年,他擔任北京市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該所10多年中設計完成古建筑園林項目百余項。由他主持參與的項目30余項,內蒙通遼達爾罕王府、天津大悲院大雄寶殿等項目獲得了“草原杯”、“海河杯”等省部級獎項。美國華盛頓中國城牌樓、扎伊爾恩賽萊總統莊園等工程,則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樣板。
2014年9月,在他多次呼吁和上級協會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傳統建筑行業組織——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筑分會,由他出任第一任會長。當年就有100多個設計和施工單位加入分會,如今已有200多家單位加盟,有力促進了傳統建筑行業在我國的發展。
馬炳堅對古建事業的追求有著超出想象的執著。1997年,他愛人患癌癥住院手術,此時恰逢單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展”,他在醫院簽完字后,立刻返回現場,連續工作了4天直至展覽順利結束。還有一次他騎車摔倒,險些造成高位截癱,醫生給他做了頸椎擴容術,補釘鋼板,傷口還未痊愈,當接到鄂爾多斯項目需要他親赴現場處理技術問題的電話時,他帶著頸托立即飛往現場。他聽到哪里有古建筑維修搭了架子,他會充分利用機會去考察或測繪,以便收集資料。一次景山公園亭子維修,他上架子不小心踩了探頭板,身子差點掉下去,腿上劃破一道深深的口子,家里人說多危險啊,可他卻笑著說“沒大事,我的任務還沒完成呢,老天爺不會收我”。
由于馬炳堅同志對傳統建筑行業的杰出貢獻,1999年被國家人事部、建設部授予“全國建設系統勞動模范”光榮稱號;2016年被評為“科學中國人年度先進人物”;他的著作《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及設計作品多次獲得省部級獎項。
參與老城古建維修改造為保護古都風貌做貢獻
馬炳堅積極參與老城保護維修工作,為古建修繕、四合院(大雜院)拆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建言獻策。
作為對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有深入研究的專家,馬炳堅應邀擔任了北京市級和東城區、西城區的專業技術顧問。他奔走于北京老城區胡同、街道、院落,近兩年時間參加論證會議、咨詢研討、審核方案、講課培訓200余次。有時會議到夜里很晚才結束,年已七旬的他忘卻了疲勞,而能為北京老城古都風貌保護做出貢獻而感到無限的光榮。
2019年5月,市規委和東西城政府分別舉辦“北京老城風貌保護與四合院恢復性修建”培訓班。馬炳堅協助編制教學計劃,并組織專家授課,學員反響熱烈,東城、西城區委書記、區長等領導聽課,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最近,中建科技集團公司的同志找到他幫助研究開發裝配式木構建筑。馬炳堅建議將木構建筑鋼節點聯接改為木榫卯節點聯接,繼承千年歷史的木榫卯連接的優勢,建立起中國特色的木榫卯聯接的結構體系。中建科技集團接受了建議,啟動了“現代榫卯節點木構體系研究”的科研課題。
……
馬炳堅在古建行業半個多世紀工作,是基于他對中國古建筑的熱愛,是一份執著的追求。他從內心十分感恩黨組織,是組織把他從一個普通工人培養成為著名古建筑專家,他深深地愛著培養他成長的祖國,深深地愛著古都北京傳統建筑文化,現在國家重視傳統建筑傳承與發展,他更加如魚得水。“老驥自知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他決心,在有生之年,要盡力多做中華傳統建筑文化和技藝傳承等方面的工作,為祖國優秀傳統建筑文化的發揚光大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