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載的藝術探索與突破,造就了東陽木雕領域的創新性傳承與發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大師這些年新作迭出,更獲得榮譽無數。然而,對于黃小明大師而言,獲得再多的榮譽已無法激起他的興奮點,而在木雕藝術上的每一處創新與突破,卻總讓他高興地睡不著覺。
在平時的藝術創作中,黃小明大師總是不滿足于傳統木雕形式對意象的表現,他認為,“只是繼承傳統,沒有創新,那是不流之水。脫離傳統,單獨創新,那是無根之木?!?/span>
無論是復制北京故宮皇極殿乾隆寶座,還是創作G20杭州峰會主會場等場所的木雕裝飾,或是創作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主會場木雕裝飾,無不彰顯黃小明大師驚艷絕倫的創作思維與技藝水準。而獨創竹簡式木雕、超寫實木雕、速寫木雕、取景框木雕等藝術表現形式,更大大提升了傳統東陽木雕藝術的裝飾范圍,拓展了藝術內涵與產業外延。
除了不斷創作出驚艷的作品之外,黃小明大師在東陽木雕技藝的傳承上更是不遺余力,一場“大師招徒”,將互聯網傳播模式引入到傳統手工藝領域,突破了傳統技藝傳承中的地域限制。從全國各地報名者甚多,最終成為黃大師徒弟的,有從北大畢業的研究生,也有從事攝影的藝術家,更有希望在東陽木雕領域尋求更大突破的木雕從業者。
而在中國美術學院、溫州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等院校的課堂上,總是能看到黃小明大師的身影。傳授木雕技藝、解讀藝術理論、探討藝術發展……從“大師”到“師父”,從“師父”到“老師”,只要有益于幫助年輕群體學習木雕技術,發揚木雕文化的事情,黃小明大師總是當仁不讓。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黃小明大師同樣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館藏從民間收集的各類明清家具、雕花門窗,只為更好地保護這些“即將消失”的老物件。為了更好地將建筑與木雕這一“主體”與“客體”關系進行融合,他前后花費3年時間建造了一個“木雕主題園林”——個木園,讓木雕成為一種環境,讓木雕藝術融入了生活。
那么,作為黃小明大師本人,是如何看待非遺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以下為記者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大師的專訪:
記者: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您覺得最迫切的工作是什么?
黃小明大師:我覺得是要有平臺,有戰線。現在的非遺傳承人無論是技藝傳承還是學術思考,基本上處于單干狀態。雖然政府層面不斷在創造協同合作的機會,比如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把傳承人送到高校進修;比如舉辦各種形式的非遺展示活動,但是這樣的活動仍未能改變傳承的封閉性,難以形成緊密型的合作關系。
目前,我籌備的全國非遺保護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已經得到批復,即將成立,專委會辦公室將設在東陽,這對于擴大東陽的影響力將產生積極影響。木雕專委會是中國非遺保護協會的第二個專委會,兩者既有包含關系,又有交集關系。借助專委會,可以促進木雕行業傳承人更精準地交流合作,必要時又能利用協會的豐富資源,是開放系統內的一個閉環。
記者:有人說在非遺傳承體系里,年輕人是弱勢的群體。你怎么看待?
黃小明大師:從傳承人稱號的授予上看,這話有道理。許多地方對傳承人遴選有年齡限制,尤其是在瀕危項目上優先考慮老藝人。傳統技藝的養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歷練。特別是在城市化浪潮中,傳承鏈受到很大的沖擊,許多項目后續無人,所以適當地向老藝人傾斜,為他們帶徒授藝提供保障,這是非常必需的。
可喜的是,隨著頂層設計推動,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非遺傳承隊伍,就這個層面來說,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擁有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待遇,當然也有最好的師父,可以毫無保留地把一身絕技傳授予你,這是傳統農耕時代的藝人們根本無法享受的。
記者:在非遺傳承中,“大師”群體和“年輕人”群體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黃小明大師:東陽木雕這些年的發展模式是“大師引領”,就是用大師群體托起產業群體。這種模式的優勢顯而易見,讓東陽木雕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了行業崛起和品牌塑造。但是,當下我們面臨的命題是藝術復興和工藝振興,這時候,僅靠大師這個群體是遠遠不夠的。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彪m然自己還會在藝術創作上不遺余力,但對處于當代藝術環境下的東陽木雕而言,必須要有更多的“能人”、“才人”加入進來,傳承和發展這項古老的藝術。
我們需要把傳承人群團結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讓大家堅定踏實地傳承本真技藝的心志;同時給大家介紹各種創新要素,比如與設計師、高校等合作,通過交流、研討,讓“工匠+學者”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主體,彌補傳承人的學術短板,提升他們的整體素養,為他們創業創新提供創意、品牌、銷售、資金等要素的有力支撐。
記者:在弘揚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的新時代里,應該怎樣創新師徒傳承關系?
黃小明大師:現在東陽木雕有兩種傳承方式,一是學院式,二是師徒制。兩種方式各有優劣。學院式的優勢是文化課齊全,但實操環節偏少,導致學生難以學到絕活。師徒制帶出的徒弟技藝扎實,但文化素養偏弱,創新底氣不足。去年市職教中心東陽技校校區推出了現代學徒制,讓木雕專業學生到各大師工作室全日制學習幾個月,這個方法很好,感覺還有深化優化的余地。目前,東陽沒有專門的木雕學校,而像景德鎮已有專門的陶瓷中職院校,東陽可以借鑒這個做法,比如重新整合教育資源,創辦專門的木雕學校。
記:現在東陽木雕傳承體系中,傳統的師徒模式依然是主流吧!
黃:傳統師徒模式依然是主流,但和過去比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真正在學習的是外地人居多,二是部分職校畢業生繼續拜師學藝,三就是“掛名徒弟”只掛名不傳習。
這樣的形勢下,我有個想法是必須重塑當下的師徒關系。親其師而信其道,信其道而樂其學。師傅除了創新傳承方式,還要善于融入徒弟的圈子,多和他們交流,讓他們變得樂學善學。我每個星期都要給徒弟講評修改畫稿,本地的當面交流,外地的線上交流。徒弟郭顥是山東人,經常帶著畫稿到我這里請教。前幾天,我組織徒弟們帶上家人去東白山采風聯誼,也是為了增進凝聚力、親和力,讓他們感受到,我是他們的師父,但我也能成為他們的朋友。非遺記錄的是人類情感歷程,因此,良好的情感互動可以促進技藝的順暢傳承。在情感基礎上,還可通過合伙人制度、入股等,吸引優秀徒弟進入企業,以經濟基礎保障傳承技藝的初心。
在非遺傳承中,一定要牢固樹立“靠作品說話”的意識,維護本真技藝。這些年,東陽木雕市場轉化效益良好,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學藝,但也受到浮躁風氣影響。我的想法有兩點:一是堅決不搞門戶之見,二是堅決不搞保護主義。沒有門戶之見,那么,我的徒弟可以向其他大師學習,其他大師的徒弟只要肯學,我也樂意傳授。不搞保護主義,那就是坦誠相見,靠作品說話,任何展評都不徇私不徇情,逼著年輕人踏實學藝。這應該成為東陽木雕的風氣。
非遺保護的核心在于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非遺傳承人尤其是國家級的傳承人,要樂于為年輕人當推手,只有這樣,才能為先賢留下的絕技找到合適的傳承載體,保護傳統工藝的香火,保護血肉凝聚的生命體驗。
非遺保護需自上而下
記:你從藝近40年,對非遺保護最想說的是什么?
黃:想說的話太多,千言萬語歸結為一點,就是希望振興傳統工藝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兩大戰略能真正實施到位。5月23日,文旅部、工信部發布了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項目,東陽木雕入列。但如果僅把振興停留于書面和口頭,東陽木雕難以真正振興。非遺保護需要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動,上接天氣,下接地氣,僅靠傳承人努力,孤掌難鳴。
記:能不能具體地說,在自上而下的推進中,你有哪些建議?
黃:這些年,我和同仁一直在為優化東陽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氛圍而努力,僅今年就做成了3件事:一是幫助東陽技校創建了省級大師技能工作室,為他們的木雕專業帶來了200萬元補助資金;二是利用東陽市政協委員身份建言,提交了加大非遺投入鼓勵傳承人帶徒的提案,市政府已經同意設立非遺保護基金,對傳承人帶徒給予獎勵;三是在金華市兩會上呼吁為傳統工藝中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降稅,按文化產業而不是按工業產業計稅,保護傳承人企業、非遺傳承基地的生命力,目前此事正在協商中。
保護非遺就是保護文脈、保護鄉愁。非遺工作在創新思維的同時,更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去留住精湛手藝。當傳統工藝的價值被市場充分認識之后,自然會有越來越多有眼光、有實力、有思路的企業和人士來挖掘、使用、開發,讓非遺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