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展。這是實驗藝術第一次以獨立展區形式亮相,以呈現中國近10年來的實驗藝術生態。本次展出的實驗藝術作品,或為裝置,或為生態雕塑,還有裝置和紀錄片相結合的多媒體影像作品,充分展現了實驗藝術探索新媒介形式和新視覺經驗的前衛語境。
在展覽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品布滿了今日美術館的三個場館。走進一號館,記者看到了徐冰的長卷裝置《芥子園山水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徐冰作品《芥子園山水卷》
“《芥子園畫傳》是清代文人沈心友請畫家王概、王蓍、王臬、諸升編繪而成的一本書,這本書集中了明清繪畫大家的典型畫法。明清大家也是繼承先前的繪畫經驗和方法,所以這本書可以說是對中國繪畫藝術、技法整理的一個成果,是對中國繪畫的范本做了可量化的、可操作的、可臨摹的、有規律可尋的濃縮。《芥子園畫傳》是一本繪畫教科書,它像一個引子便于我把腦海里一直想要表達的事情更多的帶出來。”談到為何從《芥子園畫傳》想到創作《芥子園山水卷》時,徐冰告訴記者說。
“不同的是,清代的沈心友把名家的典型范式提出來歸到一本書里,我是從書里把這些典型范式又放回到山水畫中去,類似數學里的倒推法。我的興趣點在于看‘倒推’的結果是怎樣,這種試驗可幫助我深化對中國藝術符號化特征的理解。”
在徐冰理解,國畫最核心的一種特征是“符號性”, 而這又與中國文字有直接關系。中國人的思維、看事情的方法、審美的態度都和象形文字有關。中國人看事情,其核心部分總是符號化和概念化的。這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中國的說教經文、詩詞用典和后來的宣傳口號等。中國人不喜歡長篇大論,而是喜歡用一個設定,用一種符號化的概念來代表。比如,古時多復雜的事情都可以歸納為“四字成語”,時間長了成語的內容、來源已經忘了,但卻也一點不耽誤使用。
一二百年以來,西方文化對世界文明進展所起到的作用,使中國人對西方的關注、學習成為很自然的事。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受西方的影響很大,但從思維方式的原點上來看,每個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與其人種、習性、血液等原帶成分依舊密不可分,這部分是很難改變的。有一本百年前美國傳教士亞瑟?斯密斯寫的書,叫《中國人的性格》,其中描寫的中國人的習性到現在來看,本質的部分還是沒有改變。以文字為例:中國方塊字的閱讀方式、視覺體驗與拼音文字相比很不同。雖然我們現在已使用現代漢語,但是其象形性仍在我們的閱讀中起著深層作用。人們都說今天是讀圖時代,中國人已經讀了幾千年,所有這些最終都在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思想方法和對世界的認知模式。
如何面對傳統,對任何文化而言都是一個永遠的課題。但我們必須懂得,任何傳統都需要我們再激活和重新利用,如同我們今天的生活、創造就是未來的傳統,未來人怎么對待或吸取我們留下的東西,就像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一樣。實驗藝術是種途徑,幫我進入到中國的思想方法、文化態度和世界觀之精華當中,使藝術作品和思維進展得到養料和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