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珍是阿壩州藏族傳統編織挑花刺繡協會會長、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館長。出生于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爸爸是藏族人,媽媽是羌族人,兩個古老的民族在這巍巍大山里共同創造了神秘的藏羌文化。楊華珍所學的藏羌織繡技藝就在這塊土地上代代相傳,外婆傳給媽媽,媽媽再傳給女兒。楊華珍六歲的時候完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一個布娃娃。從此,她和藏羌織繡就再也沒分開過。迄今為止她創作了《十二月花》《豐收舞》《松崗群碉》等眾多經典作品,受到國內外諸多藝術家的贊賞。
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齊頭并進
楊華珍老師在四川非遺展“非遺主題沙龍”中,回憶自己從事藏羌織繡工藝的經歷,她提到,刺繡需要舉一反三,要不斷地去收集、積累、學習、沉淀,才能夠讓自己的技藝不斷地發展提升。她表示,傳統技藝要代表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本土文化與歷史。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是珍貴的,我們要學會怎么去用,不要原封不動地用,需要進行二次創作,要代表自己的心,適應不斷前進的新時代。同時,我們也應該明晰消費者、年輕人的心理,學會分析市場,才能讓更多的當代人了解傳統文化。
楊華珍老師還講到,“我們需要一心一意做手藝,要用心才能做成功事,手藝人和傳承人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成為傳承人還要走很長一段路”。她建議非遺傳承人應當多收徒弟,讓下一代有更多傳世的東西。談到自己做公益的經歷,她認為在收獲的同時也應該有所付出,才能更好地回報社會。
“漢藏羌彝是一家,多元的文化才能創造多彩的生活”,楊華珍老師在沙龍上說道,“現在旅游業很發達,帶動了旅游文化的發展,而非遺也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非遺才有了更多宣傳的機會。”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將非遺的保護傳承與旅游相互融合發展,既強強聯合,又相輔相成。這是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振興強大的內生動力。
談起自己的藏羌織繡走出國門,楊老師深感自豪,但對于藏羌織繡在國內的的反響平平楊老師也不禁感慨,她特別希望以后藏羌織繡能夠加大國內的推廣力度,希望以后能夠讓更多的國人知道,讓我們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在本土發展壯大。
藏羌織繡帶動鄉村振興
2008年汶川大地震,楊華珍的家鄉遭遇重創,在《阿壩日報》當攝影記者的她沒有過多顧慮,毅然決然回到故鄉,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來幫助父老鄉親。楊華珍教授織繡的主意得到了十多位老姐姐的響應。“就這樣,我們十幾個平均年齡60歲的老婦人們,離開大山,來到了成都,我們說這叫‘老太太們闖江湖’!”楊華珍如此戲謔當年的“壯舉”。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際,楊華珍在成都文殊坊成立了“藏羌繡苑”,這是保護和傳承藏羌織繡的大本營。2011年10月,楊華珍又在汶川縣映秀鎮建立“中國汶川藏羌繡傳習所”。將藏羌織繡融入到地域特色中,讓傳統文化在旅游發展中得到宣傳推廣。從2008年到現在,通過“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村合作社”的傳承模式,楊華珍培訓農村婦女3000人,帶動1000多名婦女居家靈活就業。一些兼職的繡娘,通過織繡工作可以獲得每個月一千多元的收入,他們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有效地補貼家用,為鄉村振興做出了很大貢獻。
楊華珍把藏羌傳統文化和現代創新結合起來,讓藏羌織繡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中,通過創新實踐,也讓更多的手藝人參與到了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中。但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道路上,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非遺傳承與旅游融合、鄉村振興還需要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