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95年的北京青年,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他,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2018級研究生郎佳子彧。
提到自己名字的來歷,他有些靦腆:“這個名字也沒什么特別的。
我是滿族人,鈕祜祿氏的漢姓就是郎,佳字輩,‘彧’是有才華的意思。你們叫我郎佳就可以了。”
三代“面人郎”
郎佳子彧的爺爺郎紹安是北京“面人郎”的創始人,父親郎志春在繼承郎派面塑技術嫻熟、精巧細致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的藝術元素,現為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受家族影響,郎佳子彧很早就對面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歲的時候看著父親捏面人兒,五歲時正式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初學面塑,“初學面塑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總是捏不好面人的手”。
這時父親總會耐心地安慰他,“父親一直都不是一個嚴厲的老師。他總會讓我不要著急,先看他做一遍。實在不想做了就先去玩會兒”。直到現在,對郎佳學習面塑,父親依然持一種“放養”態度。
一晃二十年,郎佳子彧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面人”。在他看來,面人不單純是一項藝術,更多地像是一種家風的象征。
“爺爺創造了‘面人郎’,父親一直也在為傳承‘面人郎’而努力。從小看著父輩作品長大的我,很自然地就想要堅持做面人。”
拒絕標簽
從15歲創作出轟動一時的奧運福娃面塑,到16歲破格被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吸收為準會員,郎佳子彧身上背負了太多人們對于非遺傳承人的想象。“95后”和“傳承人”已然成為緊貼他身后的標簽。
郎佳子彧不太喜歡“95后”這個標簽。“很多人會下意識覺得年輕等同于資歷淺,但技術的好壞不應當與年紀聯系起來。年輕人也可以很好地傳承面塑?!?/span>
“‘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的標簽總使人們拿他與留胡子穿長衫的老一輩手藝人形象作對比,甚至有網友在看到他的卡通面塑作品后,評論道——“第一代和第三代之間差了十個第二代”。這些批評或質疑的聲音極大地激勵了郎佳。
“選擇新的題材并不意味著你技術差”,父輩作品中反映出的時代烙印投射到今天,理應反映當代人的生活和當下的社會問題,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些生動的手藝蒙上了總也撣不掉的塵土,成為活著的廢墟。
關于這種悲哀的現實,郎佳子彧很早就有透徹的理解?!跋胍俏镔|文化遺產重新煥發生機卻又不允許它變樣子,這顯然行不通”。
“新題材老手藝”和“老題材新做法”成了他為面塑藝術注入生機的兩大法寶。
創新與情緒化表達
所謂“新題材老手藝”指的就是將面塑與人們熟悉的動漫人物形象、電影人物形象以及生活化的場景結合。
他曾經創作以“葛優躺”為代表的許多網絡流行的表情包,由此反映當代人的心理狀態和理想追求。
但是,這些在現實中擁有確定形象的面塑表達,在他看來,還不足以稱之為真正的“創新”。
以旅行青蛙為主題的面塑作品
“這種創作方式沒有打破傳統面塑追求真實感、情景重現式的基本目的,缺少了創作者個人情感的表達?!?/span>
在郎佳子彧眼中,面塑本身是一種表達情緒的媒介,可以創作出無限的內容。
在鉆研手藝之外,他開始以面塑作品表現自己內心的掙扎、茫然,表現自己的快樂和童真,以自我創造的虛構形象來反映他自身的悲歡喜怒。
以“做自己”為主題的作品,反映當代人社交中漸漸失去自我
在疫苗事件引發巨大社會共鳴的時期,他買來成堆的針管,創作囚禁在針管中的面人孩童形象。
無辜的生靈身處疫苗造成的困境里,針管成為了盛裝疾病與死亡的容器。這些現實題材作品反映了他對于社會事件的態度,面塑真正成為了會說話、能表達的藝術。
以疫苗事件為主題創作的作品,疫苗已成為孩子們的困境
從既定的框子里跳出來
“老題材新做法”的典型代表正是郎佳子彧目前創作的重心——《山海經》系列作品。
《山海經》屬先秦志怪書籍,郎佳子彧所做的是重新設計書中描述的形象,再以面塑手法加以表達。
“這個作品描述的是‘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我覺得與漫威相比,《山海經》是更大的神話宇宙,非常值得開發。”郎佳子彧說。
從頭完完整整設計一個新的形象,這在郎佳子彧父輩的面塑創作里幾乎是未曾出現過的。
“我父親那一代基本不會用圖紙,都是熟能生巧,把形象背誦下來,在規則的限制下去表現自己,局限性很大。”
把設計的理念融入面塑創作是郎佳子彧邁出的一大步,從既定的框子里跳脫出來,讓自我的表達占據上風。
《山海經》中祝融——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郎佳子彧不希望有一個固定的名號去定義自己,年齡和職業往往是他的自我介紹中刻意漏掉的環節,“我希望大家通過我的處事為人了解我。標簽只是注解而已,要做自己而不是被局限和框定”。
傳承:傳播與承襲
父親一直很支持郎佳子彧所做的創新。做面塑從來不是他在父母棍棒之下迫不得已的選擇,而是作為愛好、遵循本心延續下來的獨特表達手段。
在郎佳子彧看來,傳承二字本身就囊括著傳播和承襲兩方面的含義。“這個手藝不是屬于我們這個姓氏的,是屬于所有人的,重要的是讓這門手藝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中?!?/span>
在傳統藝術圈里,最大的阻礙是沒辦法自由創作,這種禁錮一方面來源于它自身的局限,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它周邊的環境。
為了破解這樣的困境,郎佳子彧在本科階段選擇了去學習了文化與傳播專業,試圖帶動面塑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從而實現更廣泛層面上的傳承。
讓傳統與潮流碰撞
大學畢業那年,郎佳子彧與一些同專業的好友創立了公眾號“面人郎”。
從單純宣傳作品過渡到對作品所承載的社會現象的表達,從千篇一律的教程短視頻過渡到“探店”做面塑的新模式,郎佳子彧逐漸摸清了傳播的手段和方向。
“后來我們的每一期視頻里,我都會帶著材料到一個年輕人喜歡的地方,比如紋身店、改裝車店、珠寶設計店等,然后在每一個地方讓傳統與潮流發生碰撞。”
他在紋身店里制作面具,在改裝車店里制作面塑賽車剎車盤,這些時尚題材創作成為了面塑藝術推廣的良好方式,許多的紋身迷和改裝車迷因此了解并愛上了這樣一門藝術。
郎佳子彧在改裝車店里制作的面塑賽車剎車盤
同時,郎佳子彧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開始了創業,致力于非遺文化的傳播、公眾教育以及文化經濟等領域。
“有許多傳統的手藝人其實很需要傳播上的指導和建議”,他通過自己做面塑傳播的經驗來幫助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為其傳播探索恰當的商業渠道,開發文創產品。
教育是他進行非遺推廣的另一個重要渠道。
大部分學生都是短期的體驗式學習者,短暫的課程也許無法將他們引向職業化的道路,卻實實在在地對人們的表達方式產生了一些影響。
許多學員開始用面塑制作送給同學的生日禮物,熱點事件發生的時候他也欣喜地發現有學員用生動的面人形象加以調侃。
“我認為面塑首先應該是一件輕松有趣的事情,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們參與其中。而我們往往把傳統文化過分嚴肅化,讓參與者感到壓力,其實快樂的體驗更能培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span>
北大:“面人郎”的新征程
選擇北大讀書是郎佳子彧新征程的開始。作為研一新生,郎佳子彧對自己在園子里的生活充滿了期待。
他希望自己能夠在北大藝術學院學到更多理論知識、增強學術能力。
“我發現,以前我覺得很了不起的想法其實是在已知的學術范圍內的,而藝術理論的學習拓寬了我自己的已知領域,使得未來的跨越更有價值、更有可能推動變革?!?/span>
得知考研結果之前,郎佳子彧來過一次未名湖。那天晚上的星空映在還未完全融化的湖面上,若隱若現的冰湖融化的聲音在那樣的星夜似乎有了極大的奧秘,這給了郎佳子彧極大的觸動。
“如果要為北大創作一件面塑作品,我想做一個跨越古今的燕園人在未名湖邊、博雅塔下仰望星空的作品。這是我心中的北大?!?/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