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對貴州這片土地最貼切的詮釋,“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是最真實的感受,連綿的山路,層層云霧、一望無際的梯田,空氣里透著清澈、涼爽和無比的清新。
“我對這片土地和風土人情有著無盡的熱愛,我想把這份情感融入進設計里,來增強設計應用手法中的靈活性和引導性,讓這片土地更加直接的進入大眾視野。所以,這季發布會的主題我用了更加情感化的方式來表達中國少數民族元素的精華和藏在大山深處的民族瑰寶。”馮三三說。
設計師馮三三2017年被中國時尚大獎評為第23屆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同年創造了個人個人設計師品牌京城白雪。在《九山半水半分田》最新系列服裝中,將苗族農耕文化進行分解重構,谷物種植需育苗、移苗、壯苗,以此得名“苗族”。本系列服裝講述了不同的農耕狀態以及不同谷物成熟的熱鬧景象,展現了古樸、低調又奢華的田園風格。
“最突出工藝手法是手工造花、手工刺繡、編織、手工配飾的融入以及環保理念的全新融入。”馮三三說。把服裝邊角面料手工造花,將裁減廢棄的邊角面料通過純手工的形式做成裝飾的花朵,應用到服裝、耳飾、項鏈、戒指中;同時手工刺繡也是本季男裝使用的特殊工藝,服裝打破傳統刺繡,把中古的“蘇繡”技法結合“法式刺繡”,將“苗繡”中精彩手法運用其中,結合破線繡、辮繡、平繡、皺繡、堆繡、打籽繡、貼布繡、鎖絲繡等傳統工藝,從而展現出不一樣的民族精華,讓少數民族元素更加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
本季服裝中大量使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繡、苗族蠟染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以銀料為原料,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鑲嵌、擦洗和拋光等環節。
苗族銀飾都是根據其自身歷史文化演變而成,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從銀飾的品種、紋飾設計構造到制作組裝都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極高的文化品位。苗族銀飾的加工是苗族民間獨有的鍛制技藝,自古以來都是在家庭作坊,由男性銀匠手工鍛制完成。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工藝流程極其復雜,即使是同一品種,也往往有若干種造型。
服裝中應用到的“苗繡”具象為貴州黔東南的“百鳥衣”。“百鳥衣”為苗族最漂亮的民族服飾,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詩,“我經過實地的走訪才讓這一元素在本系列服裝中更加充滿激情和生命力,苗族百鳥衣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刺繡而成,已被中國服裝博物館收為鎮館之寶。”馮三三說。
百鳥衣是苗族一個支系的服飾,來源于苗族人對鳥的崇拜。百鳥衣,各不相同,因為每個姑娘都在繡自己最心愛的服飾,它們以嫁衣、節日盛裝等形式出現在各種盛大的節日和場合。百鳥衣工序復雜,衣角由白雞羽毛排列而成,衣身以不同的鳥紋、獸紋手工繡制,每套百鳥衣繡制時間長達3—5年。百鳥衣藝術表現了苗族人民的聰明才智,透過一系列圖案和豐富的色彩表現了他們對生活、情感以及這片炙土的熱愛,基于苗族世界萬命同源、平等的理念,構筑苗族社會形態、色彩與生存背景的和諧之美。
此外,本季服裝中還展示了苗族蠟染技藝的運用,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苗族蠟染技藝主要分布在丹寨縣。“我也是經過實地走訪,拜訪了排調鎮“苗族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王阿板,并且深刻感受到了“非遺”的無限魅力,并將它應用在設計中。”馮三三說。
“我們想傳遞給大家的是’新國風’的一種設計理念,在突出讓傳統不再傳統,讓現代融入傳統的全新表達方式中,會使用更多的原創元素,表達手法更加大膽一些,從而風格性就更加突出,標識性更強一些。”馮三三說。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都在堅持著自己最初的夢想,腳踏實地的走下去,直到被大眾認知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