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彥麗,女,1966年2月出生,菏澤市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兩夾弦第十代傳承人,現任菏澤市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主任,二級演員。代表劇目:《三拉房》、《愣姐讓房》、《王寶釧》、《三看御妹》、《愛心家園》等。
2013年11月主演小戲曲《愛心家園》榮獲中國十藝節“群星獎”,被菏澤市委、市政府記個人二等功;先后榮獲“全省文化工作先進工作者”、“山東省首批齊魯文化之星”、“菏澤市拔尖人才”、“優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
“郭素真心里笑瞇瞇,攤了個女婿年十七,小兩口拜天地臘月三十,轉眼就是正月底,掐指頭,算日子,年三十,正月底,一月零著一早晨……”
在菏澤市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排練廳內,伴隨著一陣陣悠揚婉轉、行云流水的伴奏,兩夾弦傳統劇目《三拉房》正在這里上演。
舞臺上的演員身穿靚麗的戲服,頭上的水鉆頭飾熠熠生輝,一顰一笑都展現出迷人的舞臺魅力,一段又一段經典的兩夾弦唱腔經她低吟淺唱之后,使人聞之心里仿佛喝了蜜一樣甜美。
她就是菏澤市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主任侯彥麗。今年已經52歲的她在舞臺上扮演的是一位十七八歲剛剛新婚的小媳婦。
臺上粉末人生風光無限唱盡千古風流人物,臺下素面朝天奔走呼號傳承非遺瀕危劇種。
在舞臺上,她是嬌滴滴的郭素真,她是堅貞不渝的王寶釧,她是熱心善良的楞姐;下了舞臺,卸妝后的侯彥麗就是一個樸實無華的鄰家大姐,同時她又是一個敢于將全團擔子挑在肩上的女強人,是一個為了全團演職人員生計,在大年三十下雪天騎摩托車找臺口到半夜的劇團團長。
出身于“戲曲世家”,對兩夾弦愛得深沉
在廣袤的齊魯大地上,有一個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兩夾弦”,深深扎根在這片熱土上,因它的主要伴奏樂器四弦,是每兩根弦夾著弓上所系的一股馬尾,因而得名,經過二百多年的成長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方戲劇種——兩夾弦,且表演藝術形式趨于完善,在定陶當地流傳著一句話“拆了房賣了糧,也要聽兩夾弦的站花墻”,可見群眾對兩夾弦的喜愛程度,兩夾弦也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半碗蜜”。
兩夾弦第十代傳承人侯彥麗,父親曾是定陶兩夾弦劇團團長,母親也是劇團演員,可以說她是在濃厚的戲曲氛圍和環境的熏陶下“聽著兩夾弦”長大的。由于從小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侯彥麗很快便喜愛上了兩夾弦這門戲曲藝術,1977年,11歲的侯彥麗考入定陶兩夾弦劇團,正式開始學習兩夾弦,20歲便成為了兩夾弦劇團的旦角主要演員。
唱念做打基本功是兩夾弦的必練之技,手眼身法步是舞臺上演出的重要體現。侯彥麗學戲的過程是艱辛的,剛開始學習兩夾弦時,每天都要練基本功,當時訓練時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每天早上5點就得起床吊嗓子。冬天下雪后掃開一片地,開始練下腰、踢腿、前橋等基本功,尤其是在練習前橋時,師傅在后面拿著小棍追,稍微慢一點就會挨打。
“拿大頂時,剛開始是5-10分鐘,最后要倒立一個多小時,有時累得兩只胳膊都抬不起來,但師傅經常教導我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也是因為對兩夾弦愛得太深吧,即使再苦我也會覺得很快樂。”侯彥麗對兩夾弦愛得深沉。
后來,侯彥麗得到了黃云芝、楚翠華、李京華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傳授和指導,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講究音韻,注重發聲,表演細膩,程式嚴謹,并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悠揚婉轉、靚麗抒情、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調式以“娃娃”為主,旋律色調明亮、華麗、尖銳,多表現明快、抒情的喜劇情節和愉悅的人物情緒;以大板、慢北詞為主,旋律凝重、平靜、緩慢,多表現壓抑、悲壯的悲劇情節和憂郁的人物情緒,演唱給人以婉轉流暢如行云流水之感。
從“光桿司令”到“63名演職人員”
上世紀90年代,受文化多樣性的沖擊,全國大多數劇團開始走下坡路,定陶兩夾弦劇團也不例外。“臺口越來越少,由于演員工資得不到保障,他們大部分都外出自謀生路了,到最后,說剩我一個光桿司令也毫不夸張。”侯彥麗不甘心讓兩夾弦在定陶銷聲匿跡,她從倉庫找出布滿灰塵的服裝和音響,并多方聯系、召回劇團曾經的演員。
為了召回演員,侯彥麗沒少作難,她騎著一輛摩托車跑了兩個多月,走到哪都碰壁,根本就沒有演員愿意回劇團。最讓侯彥麗難忘的是去曹縣磚廟鎮請演員,那天是農歷臘月二十三,天上下著鵝毛大雪,侯彥麗騎著摩托車走了60多里地才到達目的地,等到了演員家里時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多,侯彥麗凍得全身發抖,她哆哆嗦嗦敲開那名演員家的門時,得到的是拒絕,對于當時已經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兩夾弦,誰又能不顧一切地投入進去呢?
面對這些困難,侯彥麗沒有退縮,一次不行就多去幾次,最終劇團的老演員們被她這種為兩夾弦寧愿放棄一切的精神所感動,紛紛先后回到了團里。
演員回來了,可是怎么養活整個劇團呢?劇團所有人吃飯的問題都需要侯彥麗來想辦法,侯彥麗愁得整晚都睡不著覺。白天,侯彥麗在定陶縣城里送雪糕,送煤氣罐,幾十斤的煤氣罐她扛著就能上六樓;晚上,侯彥麗帶著演員們在廣場上唱戲,掙到的錢卻僅僅能讓整個劇團的人員吃飽飯而已。
為了讓演員們增加收入,侯彥麗開始四處聯系臺口接演出,2000年,本來已經和河南省濮陽市的一個村子定好了正月初五的演出,可是大年三十對方打電話過來取消了演出。沒有演出演員就面臨著吃不上飯的困境,此時有人說解元集正月初七有廟會,可能需要戲曲演出,聽到這個消息后,侯彥麗顧不得猶豫,她騎上摩托車冒著漫天的大雪立刻出發,等她趕到解元集的時候卻被告知對方早已定好了劇團。
失魂落魄的侯彥麗騎著摩托車慢慢往家走,在離定陶還有20多里地的時候摩托車出了故障,這時候路邊修車的人早都回家過年了,侯彥麗硬是推著摩托車在雪地里走了20多里地回到了定陶。她回到家已經是半夜12點多了,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要吃餃子,侯彥麗趕緊切韭菜,包餃子,等她和家里人把對聯貼好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
于是在大年初二,侯彥麗又迎著刺骨的寒風、踏著泥濘上路了,無論多難,侯彥麗都不肯放棄兩夾弦,她堅信,只要定陶唱兩夾弦的聲音不斷,兩夾弦就會一直在定陶傳承下去。
2007年劇團去菏澤演出,這也是侯彥麗當團長之后的首次正式演出。當時一些老藝人都哭著來送行,說兩夾弦劇團又活過來了。從那時起侯彥麗忽然感覺自己身上擔子重了很多:“我不能辜負老前輩們的期望,不能讓那些喜歡兩夾弦的人失望,更不能讓兩夾弦劇種砸在我的手中。”侯彥麗說,對于這份恩情,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排好戲、精戲,“讓劇團發展更好,讓群眾都能聽到兩夾弦。”
為了增加演員們的積極性,侯彥麗實行多勞多得制度,按照演員演出水平、演出場次等進行分成。經過一系列改革,定陶兩夾弦劇團終于有了起色,現擁有演職人員63人,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名,高級職稱4名,中級職稱18名,初級職稱26名,年均送戲300場以上。
凡到定陶者,皆能聽到兩夾弦
菏澤市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國有兩夾弦專業院團,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遺”名錄;2012年6月定陶縣兩夾弦劇團改制為定陶縣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為兩夾弦劇種的保護管理單位;2016年4月,因定陶撤縣設區,更名為菏澤市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2017年被文化部公布為全國重點院團。
做為一團之長,為更好地弘揚和保護傳承兩夾弦劇種,侯彥麗堅持以傳承求創新,以創新求發展,以發展促傳承。她完成國家級非遺項目申報和院團改革,排演傳統劇目,常年堅持送戲下鄉,年均送戲300余場,開展戲曲展演、票友大賽、消夏演出等200余場,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2016年7月,兩夾弦《三拉房》、《愣姐讓房》參加2016年第七屆(香港)中國戲曲節,獲得香港市民的點贊。2017年1月《三拉房》劇目參加2017山東元宵戲曲晚會演出,讓在場的觀眾過了一把戲癮。
兩夾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定陶傳唱了百余年,這里的老百姓也聽了百余年。
唱腔清新、流暢、優美,兩夾弦歷經百年,現在還能夠以各種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歸根結底還是老百姓打心眼里喜歡它。
“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特別是讓年輕人喜歡兩夾弦?”這是擺在侯彥麗面前的最大課題。
“戲比天大!”這是侯彥麗始終堅守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