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一個偏愛月亮的民族,許多文化事象都與月亮有關,而女性則是月亮最基本的象征義。在錦屏縣平秋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陳顯月就是一位通過刺繡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人。
2018年9月25日,筆者一行來到位于錦屏縣平秋鎮街上陳顯月的侗族刺繡制作坊,見到陳顯月正在與街坊鄰居們一起刺繡。走進作坊,筆者見到侗家小兒背帶、圓鼻繡花鞋、刺繡服飾等豐富多彩的侗族繡品,這些繡品都出自陳顯月之手。
侗繡中的精品當屬黔東南侗族北部方言區盤軸滾邊繡,該繡種在錦屏縣的平秋、石引、黃門等北部侗族群體中流傳,這也是陳顯月最拿手的繡法。陳顯月告訴筆者,一件盤軸滾邊繡作品要歷經做模、打面漿、粘布、擬模、貼面、鑲邊和繡花等數十道工序,制作一件完整的盤軸滾邊繡精品往往要花一年的時間。
“這是我們侗家的小兒背帶,最能反映繡娘技藝的繡品?!闭f著,陳顯月拿出了一件背帶繡品,向筆者介紹這件繡品的圖騰意義,“背帶上的核心圖案是這兩個圓盤,我們叫月亮盤,里面的圖案有龍有鳳,還有蝴蝶、花鳥、魚、葫蘆,代表著自由快樂、吉祥如意,用這樣的背帶背小孩,寓意著小孩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蹦壳?,這樣一件純手工刺繡的背帶市場均價已經高達7000元。
回憶起自己剛開始學習刺繡的經歷,陳顯月把自己比喻成一抹殘月,微弱的光照亮著自己前行的路。
在陳顯月12歲那年,體弱多病的父親不幸去世,家里的重擔全壓在了母親身上,幼小的她不得不輟學回家,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挖田、砍柴、喂豬,她樣樣在行,閑暇之余她開始要母親教她刺繡。“從小就知道母親用刺繡換錢來補貼家用,所以我也想學會刺繡掙點錢?!痹谀赣H的教導下,陳顯月很快就學會了侗族刺繡的基本手法。忙完白天的活,夜幕降臨陳顯月就開始刺繡,有時候繡得太晚了,母親就會在陳顯月身邊欲言又止,讓她早點休息。“那時候家里很窮,連買煤油燈的錢都是省吃儉用省出來的,我晚上刺繡要點著煤油燈……”說到這,陳顯月哽咽了。
月有陰晴圓缺,苦難也總會過去。隨著改革開放,1995年在哥哥的幫助下,陳顯月在平秋鎮上開了一家雜貨店,主營侗族刺繡產品。同時,她的小店也成了當地喜愛侗族刺繡的婦女們交流技藝、學習刺繡的場所。
“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毫無保留地教,因為我擔心侗族刺繡會失傳?!标愶@月說,自己剛開店的那段時間鎮上的青年男女紛紛外出打工,去大城市見世面,掙大錢。留在家里,還堅持刺繡的人越來越少。
石源芳在鎮上開了一家五金店,沒事總喜歡到陳顯月的雜貨店串門?!瓣惱蠋煟悴灰氵@個刺繡了,一天才能繡那么點,又累又不掙錢?!眲傁嘧R的時候,石源芳勸陳顯月改行做點輕松的買賣,但陳顯月笑著說:“我只會刺繡,也喜歡刺繡,不覺得辛苦?!痹陉愶@月的感染下,石源芳也熱愛上了侗族刺繡,還在錦屏縣第二屆侗族刺繡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拔覍W刺繡的第一針就是陳老師教的,學刺繡多大年齡都不晚,關鍵是要有一顆熱愛的心?!蹦壳?,陳顯月已培訓300余人,帶出十余名徒弟。
“一條背帶,起碼要繡一年半的時間,雖然在侗族當地的需求量大,也賣得上價錢,但是報酬與在外打工所得還是不能比。”陳顯月說,有很多在家的婦女希望通過刺繡能夠掙點生活費補貼家用,她就把手上的訂單分給她們做,幫助她們渡過難關。
有了當地婦女姐妹們的支持,陳顯月堅信侗族刺繡不會失傳,也蘊含著商機。
2013年,陳顯月籌集資金20萬元,租借場地作廠房,創辦了錦屏縣北侗民族刺繡廠,將當地的繡娘聚集起來,生產開發系列刺繡工藝品。
家境貧寒、沒有文化、靠著刺繡手藝,陳顯月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在縣、州非遺中心的推薦下,她還帶著侗族刺繡產品參加了全國的各類民族文化展覽會,開了眼界。
在陳顯月的刺繡作坊里,張貼著一張大大的照片。照片上,陳顯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活動,與全國政協原主席賈慶林親切握手。
“從來沒想過我能坐飛機去北京,得到領導的關懷,參觀天安門,回來之后大家都羨慕我?!标愶@月說,現在的自己就像是一輪滿月高懸在天幕上,無比知足。以后的日子,她會把侗族刺繡帶給自己的榮譽記在心里,繼續一步一步潛心研究侗族刺繡,為侗族刺繡的傳承發展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