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朱炳仁還只是一名學電氣裝備的工人,人生目標是能做一名電氣工程師。雖然“朱府銅藝”曾在祖輩手上有過一段光輝的歷史,但因戰亂和經濟原因,讓這個有著精湛銅雕手藝的家族被迫改行。舉家搬遷至杭州后,朱炳仁的父親開始了絲綢生意,朱炳仁則朝著自己電氣工程師的目標進發。原本他們的生活就該這樣平靜有序地繼續下去,直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已過不惑之年的朱炳仁敏銳地察覺到重拾家族手藝的機會來了,從做銅牌開始,重新尋找和再造“朱府銅藝”的銅雕技藝。
1999年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在這一年,杭州佛教協會邀請朱炳仁設計一件作品留在靈隱寺。當時朱炳仁想,既然要留下一件作品,那必然是一件精品,最起碼要超過五臺山的顯通銅殿。經過反復研究,朱炳仁發明疊鑲銅建筑工藝,將不同的材質進行融合,用鋼做基礎結構,提升銅的承重力,最終打造了高12.6米的靈隱銅殿。同年12月,靈隱銅殿獲吉尼斯紀錄,并且這個紀錄維持到了2001年2月。此后,銅建筑徹底打破了原有的建筑局限。
2002年竣工落成的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雷峰塔也是在此工藝上進行突破,不同于靈隱銅殿的純筑造工藝,雷峰塔采用新的工藝、新的表現手法,用銅柱、銅梁、銅瓦、銅斗拱,穿上“銅外衣”,用銅板焊接、鍛打,再現場進行組合,大大優化了制作工藝,降低了建造成本,同時在色彩和圖案上也做了很大的創新。通過新概念、新態度、新思路和新方式的突破,讓雷峰塔這座塔吳越時期的古塔在倒塌78年后重新以遠遠超越傳統的面貌面世。朱炳仁說:“在歷史上,大型銅建筑的制造,完全沒有地方可以借鑒,只有自己不斷摸索,不斷創新?!?/span>
百幅銅雕壁畫獲國家發明專利
銅是建筑行業中的“綠色環保之星”,既具有資源儲備價值,又屬耐用金屬,可多次回收且無損其機械性,在使用過程中做到零建筑垃圾。面對這樣一種建筑材料,怎不讓人為之心動?就這樣,慢慢地在浙江形成了系統的銅建筑文化。“可以說銅建筑是在浙江起步的。”朱炳仁如是說。從靈隱銅殿開始,到西湖銅船、涌金銅橋、鼓樓邊的銅牌樓、吳山的銅亭、江南的銅民居、運河邊上的香積寺銅廟,形成了以銅建筑為代表的旅游線。這些豐富的銅建筑類型,不同文化的銅建筑,吸引了更多國內外游客前往觀賞。
2004年,朱炳仁出版《中國當代銅建筑藝術》一書,是當時唯一一本銅建筑方面的專著。朱炳仁說:“我是想如何能把我在銅建筑方面的研究,對現在已有的銅建筑進行總結,通過學術著作的形式表現出來,創造我們這一代能創造的東西,走我們自己新的路?!钡侥壳盀橹?,銅建筑檢驗標準尚未有系統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也是由朱炳仁聯合各古建筑專家一起以雷峰塔為模本,在其企業標準的基礎上共同研究討論得出?!拔蚁M麌矣嘘P單位能對這方面重視起來,讓銅建筑相關標準能更加規范,更加專業。”
2001年3月至10月,朱炳仁為APEC會場創作的百幅銅雕壁畫獲得國家發明專利。這是中國恢復專利權以來164萬份專利中唯一一份關于銅雕發明的專利?!拔蚁胍Wo自己的知識產權。讓自己也讓其他人去不斷攀登,去超越之前的發明,與其說這是一種保護,不如說更多的是一種激勵?!敝毂收f。
“金星銅”在大國外交場合習習生輝
自古以來,銅就是尊貴與權位的象征,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銅是祥瑞之物。金碧輝煌的光澤與厚重的質感以及莊重大氣的感觀,使得銅藝裝飾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高端大型會議場合,可充烘托出場館的文化氛圍。
此次上合組織峰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是朱炳仁企業的銅建筑板塊——“金星銅工程”繼2016年G20杭州峰會、2017年金磚五國廈門峰會、2018年中印元首武漢會晤之后帶著使命和責任第四次承建國家級銅藝項目,讓銅雕藝術再一次登上大國舞臺,展示傳統非遺銅雕魅力,演繹中國文化軟實力。
G20杭州峰會前,“金星銅工程”承建了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西子賓館,蕭山機場銅門、銅幕墻、銅壁畫的深化設計和施工等重任。在充滿國際高端會議禮儀感的空間,面臨項目面積大、施工周期緊等難題,“金星銅工程”團隊日夜奮戰100天,用銅總量120噸,精工細作銅飾面1萬多平米,無論是中式斗拱元素,還是水墨畫風的銅門,在匠人們的精湛技藝下盡顯恢弘大氣。G20杭州峰會國際博覽中心會議廳中央吊頂中使用銅斗拱是前所未有的。斗拱這種中國建筑特有的結構,具有增大距離、荷載、抗震以及裝飾作用。采用空心斗拱的設計既節省了銅原料,又豐富了色彩,提升了整個大廳的觀感效果。
在承接上合青島峰會主場外交場館銅裝飾,包括主會場迎賓大廳、貴賓廳、泰山廳(大范圍會議廳)、黃河廳(小范圍會議廳)、貴賓門廳銅門、吊頂及墻面的銅裝飾工程中,朱炳仁親臨現場,帶領“金星銅工程”最有經驗的設計師和工匠團隊,放棄過年與家人團圓的時間,一次次突破傳統工藝和時間的極限,杭州工廠生產,青島現場組裝,圓滿完成任務。此次工藝與金磚五國廈門峰會的黃銅仿白銅吊頂不同,在接待大廳、黃河廳全部采用超大曲面圓弧白銅吊頂,使用了以鎳為主要添加元素,色澤潔白如銀的定制白銅,通過高溫著色、氧化處理、模具鍛打、變換形態等手法突破升級銅藝。相較以前,白銅材質更硬,工藝更難,但低調的顏色和大氣的氣質更符合此次峰會的宗旨和需求。每一塊銅板都嚴絲合縫,每一次安裝都如履薄冰,正是這種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大國工匠精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又一次創造奇跡,將國家級的銅藝品質完美呈現,助力新時代的大國外交。
朱炳仁的中國銅文化傳承與夢想
朱炳仁作為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唯一傳承人,他如今已將原本家族不外傳的手藝,于2016年在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下,開辦了中國銅雕藝術培訓班,面向全國招生32人,其中有來自中國臺灣的3人,經過培訓學習,讓學生們了解建筑文化、銅雕文化,學生們所做的作品還進行了全國成果展,并得到國家藝術中心的肯定。截至目前,朱炳仁已經培養了600多位銅匠,他希望有更多喜愛銅藝的人投身到銅建筑的行業中,將銅藝傳承發揚下去。
朱炳仁的夢想很大,他想讓環保、經濟又充滿歷史厚重的銅得到更多形式的展現和應用,在世界舞臺上傳遞中國銅文化傳統。未來,他還想造一座以銅為主要元素的能超越故宮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