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王福州稱,我們梳理非遺保護工作的10余年歷程,是為了更好地部署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促使非遺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兩大原則”和“三項制度”。 “兩大原則”一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二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三項制度”分別是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傳承與傳播制度。王福州表示,一方面,要秉承非遺保護的“兩大原則”和“三項制度”,做好“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這兩大抓手的相關工作。另一方面,未來非遺保護工作將與國家文化戰略相結合,主要從四大方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第一,非遺傳承人管理上要更加科學化制度化。
首先,要穩步擴大傳承人規模。目前文化部批準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共1986人,相對于國家級非遺項目總量來說,傳承人的規模還不夠,未來應根據相關評定標準逐步將國家級傳承人擴大到適當的規模。
其次,要逐步推進傳承人培訓工作。目前大部分非遺傳承人長期在基層和一線從事工作,非遺傳承人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地提高,未來將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按照不同門類和項目對傳承人進行分期分批、有針對性地培訓,這對提高非遺傳承人自身素質、開闊眼界頗有助益。
第二,非遺保護工作需和現代教育相結合。
一是,將非遺和職業教育相結合。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教育部將促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根據國務院相關文件規定,從明年開始,國家將投入6萬多億元推進職業教育工作。為了推動職業院校做好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三部門出臺了《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調整專業設置,加強專業建設,更新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實施對口培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非遺十大門類和中等職業院校專本的課程設置相結合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實,非遺已經成為部分職業院校職業教育的基本教材的一部分。非遺和教育相結合、非遺進校園不是喊口號的事兒,需從基礎工作做起,相關工作需落到實處。
二是,將非遺和中小學特長生考試改革相結合。過去中小學特長生考試多以西洋樂項目作為考核內容,未來將逐步推進一些優秀的非遺項目加入中小學特長生考試范圍之內。目前北京市已經開始進行這方面的改革,已經梳理出包括剪紙、木偶制作等在內的三十幾個非遺項目作為參選對象,將挑選出最具中國傳統核心元素、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作為中小學特長生的基本教材。
三是,在考試命題中關注傳統文化,逐漸扭轉傳統文化在基礎性教育當中的比重。
第三,非遺需和造型設計相融合。
中國的設計教育已有三十年的歷史,過去造型設計主要以西方造型設計為基本傾向,造型設計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涉足較少。我們知道,非遺十大門類中與造型設計相關的項目占了很大的比例,非遺轉型升級、非遺衍生品市場拓展、利用非遺核心元素進行創意設計等等,需要借鑒現代造型設計。未來在非遺和造型設計融合方面,要多多涌現和老百姓密切相關的、能夠滿足消費者多層次文化需求的、同時又能展現非遺的核心元素項目的設計。但問題的關鍵是,在將非遺這種極具傳統特色的文化和現代設計相結合的過程中,如何在保持非遺核心元素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又讓非遺“活”起來?這不僅是政府主管部門在政策的引導和制度安排方面需要考慮的問題,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在理念、研發、推廣方面進行廣泛研究和探討。
第四,非遺和文化創意產業、旅游的接軌。
《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提升旅游發展文化內涵。加強自然、文化遺產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推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建設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堅持正確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方向,著力提升文化產業各門類創意和設計水平及文化內涵。鼓勵各地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不斷推出原創文化產品和服務,積極發展新的藝術樣式,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堅持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相結合,促進藝術衍生產品、藝術授權產品的開發生產,加快工藝美術產品、傳統手工藝品與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融合。該《意見》對非遺和文化創意產業、旅游的融合進行了細致入微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