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唐,生于1952年,山東臨沂人,魯硯制作技藝傳承人。代表作品有:《唐詩三百硯》《魯硯的鑒別和欣賞》《劉克唐硯譜》。
山東省臨沂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誼會副主任,山東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制硯石刻藝術委員會主任。
從一塊塊質古如玉的石頭,到紋飾精美的硯臺,在劉克唐的手下一次次神奇蛻變。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臺,與墨為伴,與筆交織,成為了文人墨客訴說情懷的載體,也演繹著一個時代的篇章。
裂而不斷的冰痕、旋轉不絕又層次分明的絲紋,或似山水云霧,或如陽光月暈,或類人物獸禽。每一方魯硯都在講述一個故事,氤氳一個華章。
方寸之間續寫乾坤
“陋巷深深屋數椽,以文為業硯為田”,這是古人與硯臺關系的真實寫照。誠如此,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無不將硯臺視為抒發豪情壯志的好友。
飽經風霜的一節空竹,云遮霧罩的一方池水,怪石環繞的深壑清澗,詩詞相伴的當空皓月……一塊塊看似笨拙不起眼的紅色石頭,到了劉克唐的刻刀下,就成了一件渾然天成的魯硯藝術品。他的作品也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有時一頭扎進硯石堆,有時沉默,有時私語,與硯石對話,成堆的硯石將他帶入自由的創作天地。“如何利用花紋和材質,如何將修養融進去,早就成竹在胸了。”如此,他的刀下所降生的石頭所特有的靈性是獨一無二的。百藝之才,源乎創意。這種不拘俗成、自成一體的藝術手法,不但是劉克唐的藝術特色,更成為目前山東魯硯的藝術特色之一,即強調石料的天生自然形態,注重作品的自然材質美感,點綴詩文、書畫等中國文化精髓來增添作品的文藝情懷。
1972年,劉克唐第一次制作硯臺,只是那時,他并沒有想到,自此以后他會與硯臺結下這么深厚的緣分。
與硯相伴40年
1952年,劉克唐生于山東的一個躬耕之家,初中畢業就輟學當了農民。197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和幾個同鄉開始學習石匠手藝,專為外貿部門制作出口的小石獅、小石馬圓雕和山水畫浮雕。幾年之后轉而學習鐫刻魯硯。
說起學藝經歷,劉克唐感慨萬分,初識硯臺的劉克唐充滿了求知欲,他向老師學,向各類硯種學,從書籍里學。當時,“書是稀罕物,想買都買不到,只能手抄”,《工藝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甲骨文匯編》《鐘鼎字源》……好幾萬字的書籍,全部靠劉克唐手抄筆記。石可先生有一本故宮博物院硯臺圖,劉克唐將這500多方硯臺圖一幅一幅白描下來再揣摩。
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聰穎的天資,有的只是他不斷的堅持。
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是劉克唐學習積累的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扎實的基本功使得他在創作中寫字畫畫都能信手拈來。1976年5月,劉克唐的作品被送到日本奈良展出,同年,他進入了臨沂工藝美術研究所。1978年,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在北京組織了“魯硯”展出,劉克唐有十幾方硯參加了展出,其中紅絲石云月硯由趙樸初先生題名。
1980到2000年之間,劉克唐仰取俯拾,優秀作品頻頻面世,“相思硯”“金星石組合文具”“燕子石甲古硯”等作品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品,由中國工藝美術珍品館永久收藏。“黃河情硯”“聽竹硯”分別作為國禮送給來訪的日本首相和明仁天皇。
1991年11月,劉克唐在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了“瑯琊硯藝展”,趙樸初先生為其題寫展標,李先念主席為其題詞“瑯琊名硯,文房之寶,藝術珍品。”劉華清到展館參觀。啟功、沈鵬等分別題詞。
劉克唐在1993年至1998年,用時五年創作了大型系列作品“唐詩三百硯”,構思新穎,手法質樸,開創了中國大型系列硯文化的先河,成為我國制硯界的經典之作。
雕刻、書法、繪畫、文學等因素,經由劉克唐集于一方硯石之上,使古老的魯硯煥發出藝術青春。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小篆、隸、行、草、楷……他鐫于硯上的文字或古拙或秀麗,被專家稱為“非諳熟中國文字演變史者不能”。
制硯界一直有“北劉南黎”的說法。1996年,劉克唐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繼廣東肇慶端硯的黎鏗之后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制硯界僅此二人。
多元發展帶動魯硯新生
從事制硯四十余年,劉克唐作品取天工之造化,構思新穎,手法質樸,簡潔抒情,大有“賦頑石以生命,溶五千年華夏文化于其中”的感覺。他強調石材的自然形態,注重作品的自然材質美感,點綴詩文、書畫等中國文化精髓來增添作品的文藝情懷。
在2000年之后,劉克唐的作品較之前一個階段減少了很多。對于制硯和硯市場,他有了更多思考。劉克唐說,制硯講究的是用心多、用工少,但很多硯工卻是用工多、用心少。
“拿過一塊石頭來,非常熟練,甚至用雕磨機很快就做出來了。這里面還有一個市場引導的問題。年輕的制硯工為了生存,要賺錢養活自己,不得不這樣去做。”劉克唐在新世紀之初就提出了這樣的質疑:“是市場牽著我們鼻子走還是我們藝術家去引導市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制硯算是藝術里的冷門。但是,劉克唐說,硯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替代不了的。“繪畫、書法、篆刻,甚至音律、舞蹈的舞姿,都可以融入于一方硯臺之中。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硯的文化含量和藝術魅力是中國其他工藝美術所不能比擬的。”
劉克唐和夫人自行出資籌建的臨沂嶺上硯文化博物館,2015年5月18日正式開館。博物館展品里包括我國從漢至今各個時期的硯臺、全國各地的名貴硯種、名家硯品等藏品260余件。
劉克唐將自己的兒子劉剛送到法國學習設計,他說,“創新是顛覆性、革命性的。推陳出新,我們既要吸收古代傳統的優良的精華,西方文化也不能一味否定,但是怎么將其融入中國文化,值得我們思考,所以,我把孩子送到國外去學習西方的一些理念。”而劉剛從法國留學學成歸國后,也在積極為硯文化的傳承以及工藝創新作出努力,這種由心而發、秉承家學、手與心相連的匠心精神正是制硯工藝的魅力所在。
近年來,制硯藝術大師劉克唐和劉剛父子倆,一直在致力于魯硯文化的推廣與傳播。特別是劉剛,作為新一代硯文化傳承人,受家庭影響,自幼研習中國傳統藝術,書法、繪畫、雕刻等,靜心鉆研制硯藝術。
除了建立博物館之外,劉克唐還建立了培訓基地,對弟子們毫無保留傳授技藝,就是為了將魯硯傳承下去。“如果不傳授給別人,制硯也要變成非遺了!大師只是個名號,關鍵是看你做了什么。古語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其實應該是,國家興亡,我有責。保護和傳承制硯藝術,先從我做起。”劉克唐說。
劉克唐常說:“硯從我獲得生命,我從硯獲得愉悅。”他極為注重硯外功夫,研究古代文學,著述作畫。他將雕刻、書法、繪畫、文學等藝術因素成功集于一方石硯之上,使古老的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藝術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