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變魔術一樣,當電吹風靠近“空空的”畫紙后,蠟光圖案慢慢顯現,山水、人物、文字躍然紙上……“哇!好神奇!”每次聽到圍觀者的驚嘆,林經榮都特別開心。
“好,二十套,讓小朋友感受蠟光藝術的魅力。”林經榮在新津的工作室準備前往社區做活動的材料。他已在多個社區開展了十余場非遺文化傳承活動,讓青少年們體驗蠟光畫的神奇。
蠟是他的畫筆,光是他的色彩。90后林經榮把青春都投入到了蠟與光的繪畫研究中。蠟光作品在普通光線下看平淡無奇,但當作品背后打上光,便立刻熠熠生輝。在黑暗中賞畫需燈光陪伴,才能窺見其中的意味深長。
黑夜燭光點燃孩童藝術夢想
1990年出生的林經榮是福建安溪人,從小就與蠟有著別樣的情感。“小時候農村經常停電,家家戶戶都備有蠟燭。在寒冷的夜晚看著燭光閃爍,心里特別溫暖。家里的老人還會把流下來的蠟淚收集起來,溶到一起做成新蠟燭。”年幼的林經榮也跟著收集蠟淚,有時用蠟畫畫。他發現蠟與普通的顏料不同,在陽光照射下能讓紙變透,通過光源的作用,會在紙上呈現出晶瑩通透的視覺效果。
2011年,在南昌工程學院動畫專業上大二的他把蠟光畫作品拿給美術教授看。老師覺得他有天賦,在繪畫技法上別出心裁,作品也比較有想法,于是專門在學校為他申請了一間工作室,讓他認真作畫。得到導師的認可,又有了自己獨立的創作空間讓林經榮信心百倍。從這時起,他確定了創作方向——蠟光畫藝術。
林經榮在校認真學習美術基礎,課外研究歷代畫家用蠟作畫的作品和技法。蠟染的制作過程中,他找到不少靈感。可是,傳統的技法已經滿足不了他創作蠟光畫的需求。“前人大部分是將蠟滴在紙上,蘸在紙上作畫,而我是想用蠟像蘸墨一樣當顏料使用。蠟要60℃左右的高溫才能溶化,很容易凝固。所以,想做出理想的作品,需要解決技術問題。”林經榮說。
艱難創新文藝青年變工科男
蠟干了很脆,折疊畫紙會脫落,有裂紋……這些問題并沒有難倒這位藝術生。林經榮開始自己研究調配“顏料和畫筆”,最終制作出獨門秘方,調出不會冷卻后脫落且暈染效果恰到好處的蠟筆、蠟水。傳統的繪制工具蠟刀太硬,不能像毛筆一樣有抑揚頓挫的書寫筆觸。可是,毛筆一碰上熱蠟毛就會燒焦。他在蠟刀上綁上棉花嘗試做畫筆,后來又綁上卡紙嘗試……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他成功找到了一種有機物質作為畫筆的筆頭。“它既有柔韌性,遇高溫不會爛,又很穩定。”林經榮高興地說道。
繪畫的紙張也不同尋常,普通的宣紙較薄,再被熱蠟侵蝕后太透,容易穿;銅版紙夠厚,但不通透;需要找到一種暈上蠟后既通透又不顯單薄的紙張進行創作。現在他使用的是水彩紙作畫。
除了繪畫工具,制作過程更是他研究的重點。蠟遇冷就凝固,要流暢地創作需要保持一定的溫度。他嘗試在畫紙的下方墊上鐵片,在下面點酒精燈加熱創作;又嘗試了制作加熱“墨盤”,使蠟水一直保持溶解狀態,這樣可以蘸“墨”創作;還嘗試過先用蠟創作再用電吹風加熱顯形的制作方式……
林經榮醉心蠟光藝術,從繪制工具、制作手法、創作流程基本都沒有可參考的資料。蠟光藝術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創造。同學們都開玩笑道:“一個文藝青年被逼成了工科男,在美術工作室里研究各種物理和化學問題。”
衍生產品蠟光藝術走進社區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林經榮的蠟光藝術展在北京舉行,《最美鄉村老師》系列作品獲得眾多贊譽。同時,他也收獲了愛情,來自成都的姑娘葛清和走進了他的生活。葛清和在北京學習廣告專業,與林經榮一樣熱愛藝術,兩人因共同愛好很快走到了一起。
雖然,林經榮在全國各地開了多次個人展,作品得到行業內的認可,但是要將藝術品市場化卻是另外一碼事。醉心于創作的他不是個生意人,妻子葛清和給了他極大的幫助。2017年,兩人回到成都結婚生子,并在新津安了家。葛清和認為,蠟光作品要市場化,如果不能依靠作品生存下去,很難有長遠發展。從蠟光藝術的特性和表現形式下功夫,葛清和幫丈夫成功開發出蠟光藝術燈和蠟光藝術擺件等產品。
在今年成都非遺博覽會上,林經榮夫婦的蠟光產品很受歡迎。蠟光燈透光精美、溫馨別致,被商家批量訂購。葛清和將蠟光擺件舉起迎向太陽,圍觀者發出贊嘆聲:“啊,原來會發光!”“我們的產品需要展示,大家才曉得它的神奇。”葛清和說。
林經榮的蠟光藝術不僅多次走進社區,讓居民了解它的神奇魅力,而且參加了第六屆成都創意設計周濃園文創館“匠心與時代對話”板塊的展出,并與現場觀眾交流、即興創作,得到了廣泛好評。
目前,林經榮正在申請蠟光藝術專利,希望能將產品批量化生產。他在創作中沿用古方制作方式,如蠟光雕刻版畫借鑒傳統木刻版畫原理,蠟染傳統技法創新,希望能申請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林經榮說:“蠟光藝術是創新的也是古老的。我們希望為傳統技藝注入新能量,將文化瑰寶創新發揚。讓光說‘畫’,并衍生到其他領域,這是我正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