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晟,1973年出生于霸州市勝芳鎮,大專學歷,是勝芳鎮東風小學一名小學老師。受到家庭的熏陶,王晟從小就非常的關注和喜愛各種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出于對家鄉文化的熱愛,他從2007年開始就帶領當地志愿者團隊利用雙休日和假期,對勝芳鎮的各種民間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并組織各種民俗文化演出,八年來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2007年他和幾個同樣熱愛家鄉民俗文化的年輕人,組成了一個志愿者團隊,利用暑假幾乎走遍了勝芳鎮內的各條胡同,拍攝了二千余張胡同和民居的照片,并于2008年元宵節期間在國際家居博覽城進行了“古鎮胡同文化攝影展”,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對胡同的調查中,他發現了很多傳統的勝芳花會。
于是從2008年開始,王晟又和幾個喜愛花會的志愿者一同利用假期和雙休日,對勝芳鎮內現存的30余檔花會和已經消失的花會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和整理工作,半年下來共計整理文字10余萬字,拍攝照片五千余張,并且每周都及時地把整理的內容發布到當地的網站上,這引起了勝芳鎮各個階層民眾的極大反響,并且引起了京津冀部分高校專家學者的重視。
從2009年開始一直到今天,王晟對當地的民歌進行了搶救性的錄音錄像工作,自掏腰包雇用當地的音響師進行錄音工作,后利用個人DV進行錄像,累計對當地的民歌錄音錄像達到了十幾個小時。2010年,王晟又對勝芳鎮的春節進行調查,整理采訪筆記達到8萬字左右,撰寫了兩篇關于春節的調查報告,照片千余張,錄像3小時,這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入選了文化部的《節日志·春節卷》。
從2012年8月份到2014年5月份,王晟利用休息日,對勝芳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底層民眾的生活進行了大量的口述調查,采訪對象達到十余人,調查錄音累計達到了近40小時,整理調查筆記共計23萬字。由于這些受訪者俱是耄耋老者,王晟的口述調查對于當時華北地區的歷史記錄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從2014年8月份到今天,王晟又利用休息時間,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樂會進行調查,目前已經整理了錄音筆記達到12萬字,調查錄像10余小時,錄音近20個小時。
2009年,王晟和當時的團隊,在勝芳鎮古鎮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分別于6月份和10月份在勝芳鎮的戲樓舉行了兩次勝芳鎮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動;2011年11月、12月,又配合北京大學、北京聯合大學舉行了兩次勝芳非遺進大學校園的展演;2014年6月份,協助省文化廳成功舉辦了傳統音樂會的展演;2014年9月13日協助北京智華寺成功舉辦了第五屆傳統民間文化音樂節(帶領勝芳鎮的南音樂會和崔莊子音樂會參加了此次音樂節);2014年11月26日,協助廊坊師范音樂學院和霸州四中,邀請當地的傳統音樂會進行古樂鑒賞的演出。另外,從2006年開始,王晟利用當地網站在每年的端午節都對勝芳敬老院進行慰問演出活動,此慰問活動一直延續下來,每年他們都為老人們送去一臺非常精彩的演出。
2009年元宵節,王晟配合勝芳鎮政府,促成了包括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高校人文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勝芳元宵節花會活動進行了成功的調研,并召開了關于勝芳民俗文化的學術研討會;6月份的文化遺產日前,又組織了包括清華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聯合大學等召開了勝芳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2010年配合當地政府和國家旅游局,對勝芳的文化旅游召開了學術研討會;2011年6月份配合省散文學會組織到勝芳的采風活動;當年中元節又組織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學術研討會;2011年、2013年王晟又配合天津歷史學會舉行兩次天津、勝芳兩地文化懇談會,獲得了很大的豐收。
幾年來,王晟還積極探索非遺進校園的活動,從2009年開始,在東風小學組建了夯歌隊、跨鼓隊、空竹隊,一方面使得非遺項目有了傳承,一方面豐富了學校的文化生活;2014年,王晟又配合霸州四中進行非遺進校園活動,幫助霸州四中組建了跨鼓社團和南音樂會社團,并且配合霸州四中正在編寫以勝芳傳統文化為內容的校本課程。
幾年來,王晟的這種文化自覺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包括《散文風》、《中國民間工藝》、《廊坊都市報》都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報道;他還入選鎮“功德榜”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代表,霸州市電視臺和鎮電視臺也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宣傳。
他整理的這些文化調查筆記或以隨筆的形式發布到當地網站上,或整理成各種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文章發表到各種學術期刊上,從2010年開始,王晟幾乎每年都能有近二三萬字的文章發表于包括《中國文化報》、《文化月刊》等報刊上,其中有的文章被新華網、求是網和鳳凰網等各大網站轉載,甚至包括海外的網站轉發。這對廊坊的民俗文化起到了極大的宣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