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非遺傳承人于鳳寶:為戰“疫”貢獻了非遺人力量!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0-04-14 18:48:21  來源:沂南縣老促會  作者:鄭樹平
核心提示:新冠肺炎疫情到來后,于鳳寶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并夜以繼日創作了一批抗疫根雕作品,為戰“疫”貢獻了非遺人力量。

  一段看上去平淡無奇的枯木樹根,甚至過去只能用于燒火做飯的果樹老根,經過于鳳寶一雙靈巧的手,設計、定型、去皮、雕琢、打磨、上色……被賦予了靈性,變成了惟妙惟肖的人物雕像、高大威猛的動物雕像……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藝術品,呈現在人們眼前。


  他叫于鳳寶,山東省沂南縣界湖街道遠里村人,今年46歲。十多年前,他創辦沂南元寶根藝文化博物館,2018年和2013年,其根雕藝術分別被列入山東省和臨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會員、根藝美術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高級工藝美術師、山東省根藝盆景協會根藝美術大師、臨沂市鄉土藝術人才。


  創作根雕作品,助力戰“疫”


  新冠肺炎疫情到來后,于鳳寶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并夜以繼日創作了一批抗疫根雕作品,為戰“疫”貢獻了非遺人力量。


  他創作的抗疫作品形象、生動、傳神,意境深遠,一面世便廣受歡迎。創作的抗疫作品《守護神》,表現的是一名戴著口罩的醫護工作者,胸前雕一把利劍直刺病毒。意為在黨中央英明領導下,一定能夠取得疫情阻擊戰全面勝利。


  抗疫作品《呵護》,充滿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講述了一位戴著口罩的護士,溫情、慈祥地身背一名戴著口罩的兒童,本來惶恐的兒童,緊貼在護士身上,感到了前所未有安全感的故事。


  這些抗疫作品除在網上進行了“云”展,于鳳寶還把《守護者》捐獻給了臨沂市紅十字會。“我們雖然是手藝人,但當國家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做出自己的貢獻,為國分憂。”于鳳寶說。


  五代傳承接力,百年自成一派


  于鳳寶的高祖于景程,清朝中期是當地有名的木匠,尤其擅長家具雕刻、建筑雕刻類匠人活。于鳳寶的爺爺于步濱,專門從事根雕技巧研究和挖掘,成為沂蒙山小有名氣的民間根雕師。受祖輩影響,于鳳寶自幼酷愛根雕藝術,見他有根雕天賦,爺爺和父親便言傳身教,把創造、積累了幾十年的根雕技藝,全部傳授給了于鳳寶。


  和世代守在鄉土的祖輩不同,于鳳寶到外面吸收更多養分,把根藝文化更好傳承下去。他遠赴海濱城市大連,南下云南,從事根藝學習和創作。期間,他師從中國根藝美術學會主席馬駟驥先生,從中國最頂尖根藝大師身上,汲取了根雕藝術精華。2008年,他還應老撾一家木雕廠邀請,擔任了該廠雕刻藝術指導。在老撾期間,于鳳寶除傳授自己的根雕技藝,還充分了解和吸收當地根雕藝術精華,為己所用。


  他把中國南北根藝特長全部學懂弄通,并把祖傳技藝與之融會貫通,根藝創作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并自成一派。于鳳寶的根雕既有北方的粗獷,又有南方的靈巧和精細,做到“依形定位,盡保自然,兼融意象,彰顯完美”,形成了自己的“三美”——自然美、意象美、藝術美藝術風格,被稱為“沂蒙印象派”。


  2009年,身懷根雕技藝的于鳳寶,回到生他養他的沂蒙山。這時,他的創作開始進入收獲期,創作的作品,數十次在全國、省、市等展覽會上獲獎,其中《回鄉》《騰飛》《池塘小趣》《滴水穿石》《喜洋洋》《同心圓夢》《鳥語花香》等,分別榮獲了國家級金獎、銀獎、特級精品獎、設計創新獎等。有些作品被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友人收藏。


  孵化“扶二代”,創造扶貧“鏈式效應”


  在根雕藝術上取得成就的于鳳寶,不忘社會責任,在他引領帶動下,沂南漢街變成了根雕一條街,最多時,這條街上有40多家根雕加工店,從業人員上百人。“我用手藝創造了一種幫扶模式,讓更多的人學習根雕,掌握這項技能。”


  于鳳寶不僅幫助本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其扶貧“朋友圈”還輻射到了周圍日照、沂水、蒙陰、費縣、莒縣、蘭區等多個市、縣,并培養孵化了十多位“扶二代”,他們從事制作銷售根雕作品致富后,又通過讓貧困群眾到廠里上班,獲得了可觀收入,奔上了小康路,形成扶貧“鏈式效應”。


  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大劉家莊村劉志港,今年30歲。他22歲時慕名拜于鳳寶為師,學習一年后,回到村里從事根雕創作,一年收入近10萬元。他讓村里4名貧困群眾到廠里上班,并手把手教給他們根雕技術。現在,劉志港年收入50萬元,4名在他廠里上班的貧困群眾,少者年收入7萬元,多者近10萬元,一人上班,全家脫貧,率先實現了小康。“我學成剛創業時一無所有,我能富起來,并幫助其他人擺脫貧困,與師傅的幫扶分不開。”劉志剛感激地說。


  “幫助更多人的脫貧致富,我感到很欣慰。”于鳳寶說。


  2009年,于鳳寶建起了一處非遺文化手工藝傳承實訓基地、根雕藝術研究和生產基地,將根藝研究、生產與銷售融為一體。他以基地為依托,研究傳承非遺文化同時,進行文化扶貧,主動聯系周圍鄉鎮的20多個貧困戶,除送給米、面等生活用品,還讓他們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到基地從事粗加工、打磨等工作,并付給勞動報酬。“到這里上班非常方便靈活,按件計算,也不累,到時候就開工資給我們。”在根藝傳承基地上班的于文奎說。


  于鳳寶把基地建成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們前來學習、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根藝文化,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營養。“要讓我們的下一代變成既有文化知識,又有創新思想的新一代。”于鳳寶說。


  于鳳寶讓非遺走進校園,讓青年學生了解并掌握這門技藝,“根雕不僅養家糊口,而且也是一門藝術,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技術,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


  2017年,于鳳寶和臨沂市信息工程學校溝通后,決定在該校建一座根藝文化博物館。建館前,有關部門人員善意提醒他,博物館建成后,進入館內的根雕作品,不能再進行買賣。于鳳寶考慮也沒考慮便答應了,攜310件根雕精品建起了沂南元寶根藝文化博物館。該館獲得了省級批準,并對所有根藝作品進行了公證,免費對社會展覽。


  根藝文化博物館建成后,該校專門設立了根雕班,并聘請于鳳寶該校兼職教師,教授根雕藝術。兩年多來,于鳳寶義務教了兩屆根雕班,學生共90多人,許多學生畢業后,從事了根雕制作。


  “我們有個想法,過幾年把博物館貢獻給國家,讓這些根雕精品永遠傳承下去”于鳳寶說。


 

本文標題: 非遺傳承人于鳳寶:為戰“疫”貢獻了非遺人力量!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zhusixiang/show-1600.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項目策劃
項目方案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城县| 洱源县| 克什克腾旗| 巨鹿县| 石棉县| 景泰县| 固镇县| 荣成市| 隆化县| 沙湾县| 淮滨县| 温泉县| 庆云县| 六安市| 南雄市| 吉首市| 长垣县| 阿鲁科尔沁旗| 扎兰屯市| 虹口区| 灵武市| 清新县| 浏阳市| 修水县| 临泉县| 依安县| 南和县| 中阳县| 海口市| 辽中县| 通榆县| 广丰县| 吕梁市| 盐城市| 广平县| 阜平县| 三亚市| 铜陵市| 化州市| 都安|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