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蔣欽全,是在位于泉州市區溫陵北路的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彰顯“皇宮起”南風古韻。二樓辦公室內,名人字畫琳瑯滿目,隨興陳列的古玩珍藏,已建、在建“皇宮起”案例模型圖片,書櫥桌上排滿建筑學論著與期刊,這一切,無不襯托出主人的儒雅氣質。許多人都說蔣欽全像個大學教授,戴金絲眼鏡,衣著得體,氣宇軒昂、風度翩翩是他的標準像。其實,更能體現他內在修為的,是他總閃亮在眼鏡背后的睿智目光,以及與人傾心交流時溫文爾雅的談吐。
紅磚紅瓦、燕脊凌空、出磚入石、雕梁畫棟……作為閩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紅磚建筑不僅承載著歷代閩南人的生活記憶,更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及獨特的家族傳承,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建筑的珍貴奇葩。交談中,閩南古建筑的緣起、特色、文化等在蔣欽全的娓娓道來中一一呈現,各種行話典故他都信手拈來。蔣欽全深知學無止境、藝無止境,如今,他還在尋尋覓覓,他還在奮力前行。
創業故事
許多人沒有想到,出身石雕世家的蔣欽全,如今榮譽的桂冠,竟然不是石雕工藝大師——當年在惠安石雕廠一起打拼的師兄弟,以及比自己晚出道的宗親后學,如今躋身國家級雕藝大師行列的已不乏其人,而他苦心孤詣追求并卓有成效的,卻是古建筑藝術。
蔣欽全數十年來潛心研究創作,以一個個名優工程為載體,把閩南古建筑文化傳播到四面八方,成為蜚聲海內外的“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2018泉州經濟年會年度峰會上,蔣欽全榮膺“年度經濟人物”稱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蔣欽全看來,這一榮譽既是鼓勵也是鞭策,今后將一如既往秉承工匠精神,為傳承和發展優秀的民族建筑文化而努力奮斗。
石雕傳人
鉆研古建筑成行家
1958年,蔣欽全出生于惠安的一個石雕技藝世家,是清代蜚聲八閩的“蔣源成石鋪”的第六代傳人。“正如我們這一輩眾多匠師的身世一樣,我出生于祖祖輩輩靠石雕技藝謀生的工匠家庭。遺傳基因植入了‘打石人’堅韌的個性和崇尚技藝的潛質”。
據蔣欽全介紹,其先祖蔣山斗于清朝道光年間,在福州城內開了間名為“蔣源成”的石鋪,專事石雕技藝,聲名遠揚,代表作《和平鴿》在1851年獲得萬國博覽會金獎。此后,石雕技藝代代相傳,傳到蔣欽全祖父蔣梅水這一代時,雕藝人才輩出,石雕作坊、雕藝作品遍及八閩內外、中國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南京中山陵的光華亭、華表,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臺灣鹿港天后宮的龍柱上,都鐫有他們的風采,留下了“無蔣不成場”的美名。
20世紀70年代初,年僅13歲的蔣欽全在祖輩的精心傳教下,開始學習石雕技藝,16歲時進入惠安石雕廠。自幼的耳濡目染,父兄們醍醐灌頂的言傳身教,讓他很快成為業務骨干。石雕中的素平、水磨沉花、透雕、四面雕、影雕等祖傳的功法技藝,樣樣輕車駕熟。鑿起錘落中,蔣欽全在石雕業界開始嶄露頭角,其作品既保持著濃郁的閩南鄉土氣息,更呈現出自身獨特的技藝風格,他的作品大則雄偉壯闊、氣勢磅礴,小則玲瓏剔透、極具靈氣。中國當代古建筑大師杜仙洲曾不吝贊譽:“鑿刀似毛錐,落筆便生風;造像出神采,全憑意匠功”。
然而,蔣欽全沒有安守于那一份國營的大鍋飯。1985年,他扔下鐵飯碗,和弟弟蔣欽枝合股在老家創建了峰泉石雕廠。從青草石雕茶壺做起,進而承接加工一些景觀小品、建筑石構件、石飾件雕刻。1988年,蔣欽全的身份轉換為“泉州峰泉雕刻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設計師”,他讓傳統石雕產品的開發和石雕技藝的研發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在崇武氣象站旁邊工廠里雕龍柱的日子,特別辛苦,但卻也是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努力并獲得社會認可的時候,特別值得珍惜”。追憶那段日子,蔣欽全很是感慨。
泉州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歷經千百年傳衍,形成了閩南“紅磚建筑文化”特色,其傳統的“磚”“石”“木”及“灰塑”“陶作”“剪粘”“油漆”“彩繪”“安金”等工法,均體現出各自獨特的技藝特征。隨著業務的發展,接觸的面越來越廣,他看到了古建筑這一更大的平臺,研究重心逐漸轉移。
2002年蔣欽全出任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工程公司法人代表,不懈鉆研古建筑各類營造技藝。“閩南古建筑包含許多工種,我原本專攻的是石作石雕,選擇古建筑行業可以說是一種‘晉升’,從單一的石作‘晉升’到整個古建筑的‘大沙盤’”,蔣欽全坦言,自己比先輩幸運的是趕上了改革開放、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好時代,看到了古建筑領域的機會,得以在古建筑行業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師從名匠
創新傳承閩南文化
“泉州是東亞文化之都,這里的文化氛圍讓你會有創業的大視野。”2002年,蔣欽全選擇泉州作為事業新征程的驛站,在這里接受多元文化的洗禮,開始早年醞釀于心的“皇宮起”美夢的追逐。“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在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文化寶庫”的地方,多種宗教思想、民間信仰衍生出五花八門的神祇世界,林林總總的建筑奇觀數不勝數。深厚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文物古跡,令人嘆為觀止。蔣欽全在宮觀寺廟圣跡駐足膜拜,在老街舊巷古塔穿行探尋。為恢宏雄奇感嘆,為精巧古拙折服。涉足古建筑行業后,蔣欽全先后師從王為堯、張由芳、杜仙洲等名匠大師,潛心研習,對仿古建筑營造和文物建筑修繕深諳其道。
蔣欽全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精益求精。為進一步提升技藝水平,他系統研究學習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知識,同時開始涉足園林古建筑業,承攬營建古建工程。自2002年起,由他親自設計或主持設計的古建筑工程及石雕工程遍及海內外,在業界享有良好知名度和信譽度。
西湖公園的“刺桐閣”是蔣欽全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以泉州古代建筑魁星閣為設計藍本的傳統木結構建筑,外觀為五層的樓閣式。這其中有個小插曲,當時有人到刺桐閣參觀時,看到刺桐閣的通梁往下彎,以為是木結構承重力不夠被壓彎了,刺桐閣構架要倒了,趕緊報告有關方面。蔣欽全現場繪圖講解后,大家才知是虛驚一場。原來,在這個木結構“四角金”轉八角形蜘蛛結網樓閣中,他選擇了兩根弧形的通梁來作為十字交叉梁架的構件,這是為了保證通梁的截面尺寸,減少了材料損失,還有利于抗震。
除了刺桐閣,泉州元妙觀、深圳福塔、山東臺兒莊古城天后宮、澳門媽祖文化村、新加坡洛陽大伯公宮等享譽海內外的古建工程也是蔣欽全主導營造的。江蘇昆山慧聚寺(天后宮)景區工程,是他從業以來迄今為止最大的手筆。從參與設計到重建營造,成就了一個傳統閩臺式廟宇的集大成之作。他還主導修繕了蔡資深故居、安平橋、建甌文廟、龍巖永定土樓承啟樓等國家級文物建筑,傳承演繹了閩南傳統紅磚建筑文化。
作為泉州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蔣欽全還得到了中國當代古建筑和文物保護界泰斗羅哲文大師的贊許與認可。2011年,蔣欽全得以拜入羅哲文大師門下學習,大師親書“班門勤練斧,立志趕公輸”的師訓,勉勵他承先啟后、奮發有為。自此,蔣欽全的傳統古建筑營造技藝突飛猛進,實現了質的提升。
傳道授業
悉心培養古建藝人
為薪火相傳,蔣欽全打破了傳統技藝秘笈“不足為外人道”的規矩。他每完成一個工程,都會做案例總結分析,特別是從建筑文化的層面去研判得失,告諸業界同行,以為日后之鑒。蔣欽全意味深長地說,“建筑是有形資產,而文化是無形資產”。他以精湛的技藝打造亭臺樓閣與人居環境的今古奇觀,更以熱切的情懷繼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將閩南傳統建筑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播出去。在《中國古建園林技術》《泉州建筑業》等刊物雜志和相關網站上,經常可以見到他開誠布公的學術論文和技藝介紹講析。
2011年,蔣欽全成立“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招收有志于閩南傳統建筑技藝的人才。他親自編寫教案,宏觀至閩南傳統建筑“皇宮起”的源流,微觀至魯班尺與文公尺對照。將畢生所知所研所思通過傳道授業解惑公之于眾、傳遞后生。如今,從傳習所走出去的一大批優秀人才,已成為閩南傳統建筑界的骨干精英。他編撰的《閩南傳統建筑營造工法技藝傳習要略》被四川大學等高校土木建筑專業列為教材,一些高校和建筑職校聘請其為客座教授。
2015年年底,“中國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研習基地”落戶泉州,作為該基地的負責人,蔣欽全說:“我愿繼續不遺余力,發揚閩南傳統建筑的營造技藝。”
2019年1月,由蔣欽全歷時9年編撰的《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正式出版,書中詳實收錄了歷史上傳承的各種工藝、技巧、材料、方法、形制等技藝,并結合他在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方面的傳承和實踐的成果及經驗進行總結歸納。蔣欽全希望,能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了解閩南古建筑,讓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得以傳承。
人物對話
記者:能否談談公司的經營理念?
蔣欽全:公司在成立之初,便確定了“今日精品工程,明日文物勝跡”的經營理念,定下了“把每一個園林古建項目都作為文化工程來打造”的承諾,并在十幾年的實踐中踐行這一理念。我們深知古建筑中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因此在打造工程及修復古建筑過程中十分重視挖掘建筑的歷史文化。公司希望通過重現探研傳統建筑營造技法承載與表達的文化內涵,了解傳統建筑從制度、功能到營造技藝所傳遞的人文、宗教、民俗等多元信息,汲取文化精粹,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充實傳統建筑的文化底蘊。
記者:在修復一些古建筑時,您是如何保留其神韻的?
蔣欽全:修復古建筑講究“修舊如舊”,因此我們會在修復時盡量找一些舊構件進行增補,讓其契合該建筑的其他構件,使建筑渾然一體有韻味,并盡量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比如20世紀90年代,我們在復建泉州狀元街“豸繡承恩”牌坊時,為了保證其恢復舊坊風貌、尺寸如舊,我們就找了一些舊構件,嵌入21塊殘構,最終做得嚴絲合縫,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