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執小巧“伯公杯”,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輕輕搖晃、敲打,杯子清脆的聲音響起,彎下雙膝、仰起頭來,執杯的人邁著輕快的步子翩翩起舞。
這個用杯子敲出伴奏的舞蹈便是杯花舞。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梅州市共7名非遺傳承人入選,其中,杯花舞傳承人劉利娜名列榜中。“知道自己入選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壓力,更有責任把杯花舞給傳承出去,讓它保持生命力。”自1988年進入興寧市文化館,劉利娜已與杯花舞結緣30多年。
探索創新
賦杯花舞新生命力
“我是進入文化館后才認識杯花舞,那時候大家對它知之甚少。當時就感到杯花舞道具、語匯都比較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劉利娜說。
憑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杯花舞深切的領悟,劉利娜得到了藝術界特別是老一輩藝術家的高度肯定。當時,興寧乃至更大范圍內大小文藝晚會和展演競技現場,只要有杯花舞節目,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與許多民間傳統藝術一樣,杯花舞曾面臨傳承瓶頸。困境迫使興寧杯花舞走上了創新的道路。“自改革開放來,我們興寧的杯花舞藝人就沒有停止過創新的腳步。”劉利娜說,首先在歌詞方面,與時俱進,貼近百姓生活;在道具方面則對“伯公杯”進行改革,杯底部留一個小孔,用松緊帶套住拇指和中指,表演時杯子不會掉下來,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靈活;在舞蹈動作方面用流暢的舞步,巧妙的構圖,多變的節奏,大膽的創意,帶給觀眾高尚的藝術享受。
為了讓杯花舞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興寧申報杯花舞為省級非遺項目,時任興寧市文化館館長兼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的劉利娜擔當了重要的角色。2007年,杯花舞成功入選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遺項目。2008年,興寧市被文化部命名為“杯花舞藝術之鄉”。
發揚傳承
走進學校推向廣場
杯花舞作為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寶。而要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讓其重煥生機,就需做好“傳幫帶”。近年來,興寧市有關部門積極采取各項措施,讓大家感受杯花舞的魅力。時至今日,杯花舞也已經實現了進校園,興寧市第一小學、興寧市技工學校、嘉應學院都有杯花舞團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廣場舞不斷普及,劉利娜產生了將杯花舞與廣場舞結合在一起的想法。她認為,只有將杯花舞蹈根植于群眾當中,才更具生命力。于是,劉利娜和其他傳承人走農村、入社區,將杯花舞的舞蹈動作交給村里的文化團隊,再由村里的文化團隊組織村中婦女學習杯花舞。如今,在興寧城鄉大小廣場上、校園里,都可以聽到杯花聲聲,杯花舞還被列入了民間舞蹈教材。
2016年,劉利娜參與編排的廣場杯花舞《明月照山鄉》,獲得了CCTV2016全民健身暨全國舞蹈電視大獎賽廣場舞組冠軍。當時賽事的評委是這樣評價的,“廣場杯花舞《明月照山鄉》的創新為推動廣場舞全民健身活動創造了典范,值得向全國推廣。”積極傳承與弘揚杯花舞的劉利娜獲得了各方肯定,獲評2016年廣東省基層宣傳文化能人、第三屆廣東省基層先進文化工作者。
“只要我還能跳,我就會繼續把杯花舞推廣出去。”2017年,劉利娜退休,如今她在廣州含飴弄孫,但她依然沒忘了普及杯花舞,把杯花舞也帶進了廣州的各大廣場。“杯花舞動作優美,旋律歡快,接受程度高,大家都很喜歡。我們在廣州組建的杯花舞廣場隊還參加了不少比賽,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劉利娜在電話里笑著說道。
未來發展
創新的腳步不能停
劉利娜認為,要做好杯花舞的傳承發展工作,主要形式在于培訓、展示和競技,而前者更是基礎性、高效的方式,讓杯花舞進入學校,則是最佳的傳承和發展途徑。她為了傳播杯花舞技藝,積極爭取政府重視支持,主動到學校聯絡溝通,親自向學員傳授技藝。
“林惠文也是杯花舞的省級傳承人,我是在他的教導和培養下逐漸成長起來的,并逐漸從他的肩上挑起傳承的重擔。他多次受深圳大學、星海音樂學院等高校邀請,講解排練杯花舞,受到他的影響,我也會到各大高校去宣傳、普及我們的杯花舞。”劉利娜告訴記者,嘉應學院已把杯花舞納入了客家民俗舞蹈民間文化的課堂,杯花舞走進大學專業舞蹈課堂,是杯花舞面向更廣闊世界的關鍵一步。
“現在杯花舞的傳承分兩種形式,一種保持了原生態,比如說現在學校、鄉鎮里面跳的杯花舞;還有一種是經過改編、創新,用于參加各類比賽。”劉利娜告訴記者,跳杯花舞的人很多,這是令人欣慰的事,但是真正懂杯花舞,掌握杯花舞精髓的人還是不多。杯花舞還需要不斷地創新,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她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來研究杯花舞,讓它在不同時期綻放不同的光彩。“作為一名傳承人,我會盡我最大的能力,不管是在家鄉也好,在外地也好,讓更多的人認識杯花舞。”
非遺項目簡介:杯花舞
杯花舞原是道教中的一個舞蹈節目。以前,道士在表演時是用五句板說唱的竹板進行擊拍的,道士朱官祥進行了改革,以興寧產的瓷質“伯公杯”代替竹板,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杯花舞運用民間小調和以興寧本地水口山歌為舞曲基調,被編成表現客家青年男女熱愛勞動和愛情生活的民間舞蹈。1957年,杯花舞作為廣東省代表團節目參加“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大會,演出結束時,表演團隊受到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1983年興寧市文化館以林惠文負責的創作團隊繼續創新編創了杯花舞《明月照山鄉》,對舞蹈道具杯子進行改革,使杯花舞更富有技藝性,表演更加靈活。
2007年,杯花舞成功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今,代表性傳承人有:省級2人(林惠文劉利娜)、縣級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