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連接”一詞由加拿大社會科學家昆—哈斯和威爾曼于2001年提出,指的是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在網絡化組織或社會中的多樣性交流方式。當今世界,超級連接越來越成為公眾相互溝通的常見方式,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館也日益與這種交互方式相適應和融合。作為博物館人,我們認為現代博物館不應滿足于社會連接產物的被動地位,更應該積極成為超級連接的構建者。
博物館是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的非營利組織。由于自身功能和定位的需求,博物館與藏品、展覽、科技、觀眾、社會之間必然存在各種各樣的連接關系。同時,博物館公共性和現代性的基本屬性,又要求博物館具有延展性,能夠為謀求更好發展而創造出獨特的連接關系。這就需要博物館運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或者使用新技術,以創新之道吸引新觀眾,以便更好地實現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作用。
近年來,廣東省博物館提出并實踐的“無邊界博物館”理念,是通過超級連接,探索博物館角色拓展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一種嘗試。所謂“無邊界博物館”,就是強調在做好博物館館舍內的展覽、教育、服務等具體業務的基礎上,大力推動博物館走出館舍,走向大千世界,讓博物館服務不再受限于固定的展廳和固化的活動,而是主動走入社會,把博物館的業務和服務送到社會公眾的身邊,讓博物館變得觸手可及。
現代城市中有很多人流密集的專有空間,如地鐵、機場、商場以及學校等。2015年開始,廣東省博物館以現代傳播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不斷將博物館的資源和服務向這些城市專有空間推廣,借助其人流優勢,創造博物館與公眾的新連接。博物館與廣州地鐵合作,把為期三個月的“千年海絲文明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送到了地鐵廣州塔站,運用文物展品、知識圖板、大型燈箱、3D場景等呈現方式,把2000平方米的地鐵站場打造成每天開放16小時的“超級展廳”。通過與少年宮的合作,將小朋友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以手繪畫的方式裝飾出三趟地鐵文化專列。三個月的展期,讓296萬市民在日常出行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博物館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南京、成都等城市的地鐵中隨后出現的博物館專列和宣傳教育活動,將更多的城市、公眾與博物館緊密聯系起來。
2017年,廣東省博物館開始關注機場中旅客的文化休閑需求。博物館與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簽訂合作協議,首次將博物館的展覽和教育活動延伸到機場。在白云機場全新開放的3300平方米的“絲路”主題公共藝術空間——“海天走廊”中,推出“牽星過洋:廣州海貿傳奇”展覽。展覽將空間設計、三維觸屏等技術手段與文物展品的藝術呈現相結合,以突顯文化的多元與對話。藝術元素和文化服務進入機場公共空間,強化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是博物館與交通運輸行業在提升城市形象、拓展文化服務以及打造自身品牌方面的積極嘗試。6個月里超過90萬人次的參觀量也為城市和博物館吸引了更多喜愛中國文化和藝術的潛在觀眾。廣東省博物館順勢而為,與白云機場合作在T2航站樓開設了兩處廣東省博物館體驗館,通過展覽、互動活動、非遺表演和文化創意產品向旅客傳播歷史和文化知識,擦亮嶺南文化名片,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廣東省博物館還以開放的心態去關注并積極參與大型購物中心的藝術化趨勢,我們把“文物動物園——兒童專題”展覽送進大商場。在文物展示之外,通過設立智力熱身區、神獸競技場、萌寵領獎臺等多個互動區域,增強展覽的趣味性,深受家庭觀眾和青少年的喜愛。
在積極探索城市專有空間中博物館與公眾新連接的同時,廣東省博物館堅持實施14年的流動博物館項目,把展覽和教育項目送到學校、軍營,送進海島、瑤寨,送入機關、企業等地。每年300萬人次的流動博物館受惠人群,也在博物館和社會公眾之間架起更加通暢的溝通橋梁。
對博物館而言,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示是主業,教育、研究、欣賞是目的,這些都是應堅守的根基和正道。同時,在充滿新挑戰和新機遇的時代,博物館也應積極探索創新之道,通過各種新舉措和新方法,圍繞博物館構建與社會、與公眾之間的超級連接,盡快實現中國博物館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打破“空間邊界”并主動向社會投以更多關注,是博物館從自身出發、從社會需要出發,不斷拓展新觀眾群體并實現超級連接目標的一種積極態度。從固定場域走到公眾身邊,讓每個人可以隨性感受博物館,隨心體驗博物館,在不期而遇中享受歷史、文化或藝術之旅,這也應該成為公眾閱讀博物館的另一種方式。
現在,博物館行業常把“我不在博物館,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當成對觀眾群體的一種希冀。作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或許未來我們的行業理想更應是“即使沒到博物館,博物館也在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