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先生(1922-2018)是我國考古學的大家,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2017年起,三聯書店以“宿白集”的形式將先生的作品整合出版,旨在向更廣泛的人文知識界讀者推介這些經典作品。目前已出版《白沙宋墓》《中國石窟寺研究》,余下的《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宿白講稿六種》等,也將在明年推出。
宿白先生的一生,“治學”和“育人”是兩個重要關鍵詞:在治學上,他是中國歷史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孫機先生曾評價“宿先生的學術成就不啻精金美玉,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育人上,宿先生自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1952年)之初便開始執教并掌管系內工作,桃李天下。
今日的推送,為1997年3月9日《文物世界》對宿先生進行的訪談。訪談中,宿先生論及他對中國歷史考古學意義與功能的理解,更談到考古學科的人才培養。先生的言談一如其人,樸素簡單卻又深刻醒亮。
(訪談原載于《文物世界》2002年第3期采訪者:倪潤安)
訪者
“歷史考古學”這個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該如何正確理解呢?
宿白
“歷史考古學”是相對“史前考古學”來說的。史前考古學的時間范圍是有文字記錄以前的時代,也就是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夏代遺址中至今尚未發現文字,因而夏代也可劃入史前考古學的范疇。在我看來,歷史考古學的上限是在商周,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銘文,是已經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
考古學是歷史學的一部分,雖然現在有人不這么提。歷史考古學與歷史學的關系就更顯得密切一些,歷史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就是考古學的方法加上歷史學的方法:考古學的基本方法是地層學和類型學;另外就是文獻,歷史考古學對文獻的要求一點也不低于歷史學,從事歷史考古學的人也要善于甄別史料,搞清楚哪是第一手資料,哪是第二手,甚至第三手、第四手資料。
訪者
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中國歷史考古學的發展歷程。
宿白
北大是全國最早設立考古專業的,在歷史考古學方面,工作做得也比較早,具有代表性,我主要從北大的教學設置來說明這個問題。中國歷史考古學在五十年代初期就已經提出來了,1952年院系調整后,考古專業開始上課。當時,把歷史考古學的下限定在東漢三國,50年代中期又下延到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是1958年編寫教材時的下限,但正式開宋元考古課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情,請考古所的徐蘋芳先生來主持講授。在討論考古系“九五”規劃中的中國考古學時,又考慮把下限延續到清初,大概是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即康熙雍正時期。我想總得把清代的幾個陵區包括進去。
訪者
您怎么看考古學的功能問題?
宿白
考古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很難與經濟建設有直接聯系。如果說有,就是考古配合基建進行遺跡清理,以往沒有重視考古的這個作用,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很明顯的。舉兩個例子,現在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下面原來是一條古河道。建國初期進行建設時,沒有特別予以注意,結果建成后不久地基下沉,部分墻體出現裂縫,需要經常進行整修;還譬如,洛陽拖拉機廠建在一座漢代大墓上面,影響生產而不得不拆遷廠房。但這個作用從考古學角度來說,只能算是間接的,它的價值還在于學術方面,在于研究歷史以鑒古知今。
考古學雖然是歷史學的一部分,但它不只是用來證明歷史文獻的,考古學有它重建歷史的作用。因為古代的許多東西歷史文獻上沒有記載或者是記得非常簡略。例如對生產工具的認識,只有通過考古發掘獲取實物,才能準確地了解它們的發展過程。而且古代文獻多是記載中心地區的情況,對邊遠地區記之甚少或不記一字。如對東北和青海地區的開發,就只有根據考古資料才能寫清楚。又如,研究許多少數民族史,依靠文獻,材料是十分缺乏的,有的民族留下了文字記錄的歷史,但時代多不過千年,比較晚。要搞清楚這些民族的源流,各個發展階段的情況,還必須依靠考古學。
有人把考古學理解為物質文化史,這是不全面的,考古學同樣負有探索古代人們精神生活的使命。從墓葬材料的分期排隊,我們可以看到階級社會中嚴格的等級區分,文獻中雖然也記有這方面的內容,但很不具體;況且在典章制度不能嚴格執行的情況下,墓葬材料更能反映特定時期的變化。從歷代城址的發掘調查更可以具體看到不同等級城市的大小、布局的差異及其發展。從考古材料中也能看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西至地中海沿岸,東達日本,南抵東南亞、南亞,歷史文獻對中國與這些地區文化交往的記載要么只言片語,語焉不詳,要么所記的內容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對文化交流反映不太清楚,具體的還得通過考古學來了解。這方面的例子還有很多。
宿白為邯鄲市文物展覽講解(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供圖)
此外,考古工作本身也可以發現新的重要的歷史文獻。早的如甲骨文、銅器銘文:后來有戰國秦漢時期的簡牘,秦漢以來的石刻;近年在長沙又發現了三國孫吳紀年的長沙郡文書簡牘;還有著名的敦煌藏經洞的發現,等等。圍繞這些材料展開的一系列研究,形成了諸如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學等相對獨立的學科,都是考古學首立其功的。
訪者
1951年秋,宿先生主持了河南禹縣白沙水庫墓群的發掘工作,并承擔了宋墓發掘報告的編寫任務,1957年出版了《白沙宋墓》。當時,歷史考古學尚處于草創時期,編年分期的尺度很不明確,相關歷史現象和問題也多未能深入討論,這無疑對這部報告的撰寫有極大的難度。要寫好它,必須首先在歷史考古學的研究方法上邁出率先的一步,可以說,這一階段是宿先生研究方法形成、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想請宿先生談一下當時寫這部報告把握的主要原則是什么?
宿白
整理歷史時期的考古材料,最怕的就是犯常識性的錯誤。這樣就必須閱讀當時的大量文獻記錄。寫《白沙宋墓》時,主要是閱讀了些有關宋元時期的文獻和圖畫資料。至于具體的那些方法可以去看報告本身,但我要強調的一點就是它是五十年代寫的,現在已經落后了,僅供參考吧!
《白沙宋墓》初版(1957)、二版(2000)、三聯新版(2017)
訪者
《白沙宋墓》在體例安排上,正文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記錄和描述了發掘材料,而大量的考證放到了文后的注釋中,使注釋的字數大大超過了正文,請問宿先生當時這樣設計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宿白
考古發掘報告是一種檔案,不同于論文,它的寫作應當盡量的客觀,把發掘報告寫成夾敘夾議的形式是不妥的。自己有什么看法放在注里,閱讀報告的人可以只看正文,而不必看注釋中作者的觀點,他們可以根據正文中提供的盡可能客觀的材料形成自己的認識。盡管在這些材料的記敘中,已摻入了作者的主觀認識,例如各部分前后顧序的編排,哪座墓先寫哪座墓后寫,就是作者主觀決定的。我們只是盡力做得客觀些。什么樣的形式能夠盡量減少主觀因素對材料描述的影響,就采用什么樣的形式。
訪者
我們知道,宿先生1959年對西藏寺院的調查記錄經過整理,已經結集出版。這些調查記錄對拉薩、日喀則、山南、江孜地區包括布達拉宮在內的寺院的布局、建筑結構、庫藏文書、寺院歷史進行了考察。而這些地區的一些重要寺院文革期間已經被毀,以往對藏傳佛教的寺院研究又很薄弱,著名歷史佛跡面臨永遠湮沒的危險。宿先生這批記錄的發表無疑是對此的一個巨大挽救。由此,我們想到考古調查水平的高低是多么的重要。請宿先生回憶一下當時的情形。
宿白
考古學重視實踐,新材料的獲取都要通過考古發掘和田野調查才實現。許多考古遺跡一旦發掘就永久消失了,所以我們要盡量地細致,獲取盡量多的信息。我們系對實習非常重視,你們實習時要好好學習。做考古調查要多畫圖,能有條件實測的最好用尺子測繪出準確的圖形,不可能時,可以目測或步量,畫出示意圖。用圖形可以加深和鞏固記憶。
訪者
宿先生是怎么走上考古這條道路的?
宿白
我是學歷史出身的,那時還沒有考古專業。我歷史本科畢業后,到北大文科研究所工作,被安排到考古組,就一直這么下來了。考古組一開始除了我,還有一位姓孟的,抗戰勝利后,孟同志走了,來了位馬女士,后來閻文儒先生來了,就我們三個人,解放后,馬女士走了,就剩下我和閻先生兩個人。后來又經過考試錄取劉慧達女士,還是三個人。1952年院系調整,合并到歷史系。成立了考古專業之后,不久,在考古第一屆畢業生中留下了呂遵諤先生。當時許多課的主講教員都是外請的,考古教研室當時的主任是蘇秉琦先生。
訪者
宿先生的研究方面十分開闊,從魏晉到宋元均有突出的成績,不僅在歷史考古學研究上是一位集大成者,在中國古建史、印刷史、版本學方面的造詣亦為學術界公認。而比宿先生小十幾至二十歲以上的學者卻難以駕馭這樣廣的領域。您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宿白
大學里培養人才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師范式的,掌握的知識比較系統,能夠很快的勝任教學工作,但深入程度不夠:另一種是準備培養研究人員的,涉及的方面比較多,比較注意學習各種研究方法,因而畢業后真正進行獨立工作,一般還需要一段時間。解放前的大學主要是按后一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我是解放前畢業的。解放后,大概是為了快出多出人才,所以重視了前一種方式。五十年代初期培養的學生還可以,六十年代的學生知識面就窄了。我們現在的教員能出國真正學習的,我都主張他們出去看看,取長補短,也許能快些改變現狀。
訪者
宿先生,對本科生的學習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初步培養有什么建議?
宿白
要說方法,就是開一個研究方法論的課也是不行的。學習方法一方面是聽老師講課,因為每門課都有其講授的方法嘛;更重要的還是看別人的東西,通過看報告和看論文來學習別人的方法。一個人不進行自己的思維活動,收獲也大不了。方法不是只要求別人講,有人講好,但不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提高,對別人講的方法也是不甚了了的。特別是考古方法主要靠實踐,所以田野實習是考古的一門主課。這門主課從調查、發掘到室內整理,寫出考古實習報告,一系列都需要親自實踐。開始時當然要有教師的指導,逐漸逐漸就要求獨立工作了。怎么整理原始材料要看報告,怎么做研究要看論文,專著倒可以其次,因為專著的水平參差不齊。專著好的是真好,不好的就是東抄抄西抄抄,談不上什么研究方法,主要還是看論文。一個人要寫出專著來,只有在做過多篇有系統的論文的基礎上,寫出的專著才有價值。但現在這樣的專著太少了!
訪者
現在畢業班的學生找工作比較難,不是說不愿意學考古,而是考古的出路確實是個大問題。不論有興趣還是沒興趣,多少都有些擔心。
宿白
考古畢業生的出路,近幾年是窄了些。第一學年可以要求轉系,但人數不能太多。其實,考古出路發生問題,我想應當是暫時的情況。我們的考古事業解放后才發展起來,大量的工作還在以后。凡是一個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就伴隨著許多考古新發現;經濟建設的規模越大,地點越多,考古工作的開展面就越大,需要研究的問題也越多,越重要。目前改革開放日益深入,開放地區已向我中西部擴延,大家知道中西部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地點,當然也是我國考古的重點地區。當然經濟建設雖然空前大發展了,但還處于初期階段,收益僅是剛剛開始,主要還是投入,所以經濟發展后的文化建設高潮還沒有形成,因而需要人力、物力、經費的考古工作還不能充分擴展,甚至原有的考古工地和項目還要暫時緊縮。這樣,學考古的出路就暫時出現了問題。我認為現在在校學習的同學,應當把眼光放遠一點,我們首要的是學好本領;學習的方面要寬闊一些,因為你將來從事的考古工作涉及的內容復雜多樣。其次是做好迎接較辛苦但很有意義的田野工作的思想準備(城市內考古工作不多,主要在郊區和農村;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地區的考古工作量,遠遠比不上中西部剛發展或是尚待發展的地區)。不要為暫時出現的出路問題而自找煩惱。
訪者
宿先生從事考古工作有50多年了,您感覺有什么遺憾沒有?
宿白
要說遺憾是沒做出什么東西來,我連個教材也沒有寫出來,70年代寫的都廢了。教材要寫好了,真得是在作專題研究之后,比如說魏晉南北朝的墓葬和城址,隋唐的墓葬和城址等等,我都做了一些工作,但做的面比較窄,還應當再擴大,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把教材質量提高一些。現在看來,我沒有這個時間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我這一代耽誤的時間太多了。我從1952年到1983年,一直未斷行政工作,其中文化大革命十年,根本就離開了考古崗位。現在寫教材這事,我已經不敢攬了。魏晉南北朝的教材請蘇哲老師寫,隋唐由齊東方老師寫,宋元我早就交給徐蘋芳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