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統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南音學會常務理事、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南音專業碩士生導師。自幼接受藝術熏陶學習南音,師從蘇宗家、陳天保等閩南傳統音樂藝人,致力于南音的藝術實踐、教育教學與傳播推廣,精于理論,長于實踐,六十余年來采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為南音藝術的傳承打下堅實基礎。
蘇統謀老師守望著優秀傳統藝術的人文家園,對南音藝術的追求精益求精,在秉承“上有師承,下有學生”宗旨的同時,將南音的理論形式推陳出新:編纂《弦管指譜大全》《弦管古曲選集》《弦管過支古曲選集》《弦管什錦過支古曲選集》等十四部編校本,使長期分散在民間的指、譜、曲實現了一次歷史上最大限度的收集、匯總、編校。
【訪談錄】
·1·南音傳承
南音的學習出現“斷層”,青少年、少兒和老年人居多?,F在學音樂的小孩不少,但學西洋樂器的居多,學習民樂的不到30%,而學民樂的孩子中學南音的不到1%。
師資方面,真正的南音藝術家比較少,難以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到今年為止,晉江市已舉行了24屆中小學比賽,然而泉州本地中小學南音教師層次也參差不齊
傳唱度方面,晉江南音團體有70多個,有4000多人,然而相比于更早的一段時期,當時人們消遣娛樂方式少,南音的傳唱相對更普遍。
傳承方面,傳統先要繼承好,再去創新??趥魃硎诳梢愿兜貍鞒校@種傳承方式的局限是使大量的內容豐富的南音作品沒有廣泛傳唱。另外,曲譜散落民間,限定了南音的發展傳承。
·2·文化自信
蘇統謀老師提及自己帶著晉江南音藝術團的成員參加CCTV-4《非常傳奇》節目。蘇老師說,當時和南音同組展示的是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弗拉明戈舞舞步激情四射,與我們南音形成鮮明對比?!按饲粦焐嫌?,人間能有幾回聞。”我們南音就是“清音”,顯得非常安靜。談起演出的情景時,蘇老師是滿滿的自信。
《非常傳奇》是一檔國內原創大型文化傳承體驗類節目。聚焦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呈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對非遺項目從起源地的尋訪探索,到原汁原味的展示呈現,展示傳統之美,傳承文化之魂。以普通人的視角去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與技藝傳承,體會并思考其中的文化精髓對個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性與意義。
·3·沖擊碰撞
南音本身重在自我欣賞,“曲高和寡”,實則是自我娛樂,過分貼近現代化是得不償失。
“破碗不可補”的觀念應該保持,不能因為迎合現代化而失去自身特色。
緩慢遲鈍是南音的特色,與現代快節奏產生了沖突。
在從自娛自樂的“個人南音”到讓大眾欣賞的“舞臺南音“在這一過程中也有一部分改動和損失,類似如此發展過程中必定會失掉些原始元素。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娛樂。
·4·獨立音樂系統
獨立的樂譜——工乂譜
獨立的語言——古漢語
獨立的樂器——
以洞簫、南琵琶、三弦、二弦的坐奏,稱"上四管";
拍板是演唱(奏)中必不可少的節奏樂器,通常由演唱者邊唱邊擊,“執節者歌“
響盞、小叫、雙鈴、四寶四件曉打擊樂器的立奏,稱"下四管";
此外,還有噯仔、品簫(笛子)兩件吹管樂器。
樂神——泉州南音尊崇后蜀皇帝孟昶為祖師,南音愛好者自稱"郎君子弟",是非常獨特的行業祖師信仰。
禮樂規范——規制禮儀
古時南音演唱需搭蓋錦棚,上面懸掛"御前清客"橫彩,橫彩邊掛一對或一盞木質宮燈,臺中放置五把太師椅,兩只木雕小型金獅子(現為四只),左旁立一繡有黃龍的涼傘,一應擺設,可謂張燈結彩、金碧輝煌。
演奏時,四個樂器有上臺的先后順序;有"起指"、"宿譜"的規矩,開始演奏時要奏指套(噯仔指或簫指),繼而唱曲,最后以演奏純器樂曲(譜)作"煞尾",完成一場演奏。
講究"和諧協韻",唱曲時,要以同一"滾門"(調高)的曲子接續連唱,若要換唱另一"滾門"的曲子,要以連綴不同"滾門"的曲子作為"過枝曲"加以過渡,才不致于"背韻"。
演奏者衣著講究,行為舉止皆有禮法,穿背心、短褲、拖鞋者不能上臺的規矩。
協奏的樂手一般都要在奏完兩支曲子后下臺,換上其他弦友,僅奏一支曲子就下臺會被人笑"不懂行",連著彈奏三、四曲則會被人說"占樂器"。
·5·學習模式
現代機器可以作為輔助,不要依靠它?,F在的學生老是依靠電腦,不靠腦子去記住,這是很不好的。
越難的東西越是精品。目前,簡單的內容得到普遍傳播,但精華、難點極少得到傳承。
南音有108門頭,現在普遍學的都是簡單皮毛,學的“基本骨干“,但是很少深入學習,了解”枝葉“,”只有骨干的樹不成氣候“。
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南音是維系鄉情的紐帶。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與泉州有密切的南音交流。每逢節日或者社團換屆都會互相邀請;也會邀請泉州的南音老師到海外或港澳臺地區去教授南音。
提倡口傳身授,要解釋詞句,普及典故,提倡自然輸出,可以因時而變,采取靈活的學習模式,但要記于心中,真正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