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山市在全面啟動實施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過程中,除了采取原地保護、“修舊如舊”措施外,還堅持傳統徽派古建營造技術的“活態”有效傳承,讓古建筑在文化包容和多元并存中融入現代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城鄉巨變。然而,伴隨著“農業現代化、鄉村城鎮化、郊區城市化、新農村建設”及“千村一面、萬村一貌”寒風勁吹,迫使傳統徽派古建與文化形態承受著空前的沖擊,守住“筋骨肉”,傳承內在的“精氣神”已經顯得迫在眉睫。
從事徽州古建有20余年的潘和平先生,不忘初心,依然將傳統木制結構房子技藝,如同珍稀物種一樣頑強地傳承保護著。他稱,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傳統徽派建筑營造的技術力量已經相當匱乏,一些會建造、修繕古建筑的民間工匠紛紛改行,熟知鄉土和特色工藝的工匠大師基本后繼無人。
如今,在他公司內每天上班的有100多人當中,年紀最大的已有71歲了,最小也有50多歲。正如,來自休寧縣溪口鎮祖源村71歲的項來富,1964年于休寧中學初中部畢業。16歲就回鄉開始跟師傅學做木匠,至今有55年工齡了。
項來富自己介紹,當年村里的房屋大部分都是由他帶徒弟一斧、一鑿建造出來的。可是,農村經濟條件改善了,現在他的那些徒弟因為嫌這份體力活重累,都不干了,年輕人就更不想學。對傳統的徽派建筑建造,項來富可謂是如數家珍。項來富師傅邊說,現在科技雖然發達了,但有的物件高科技設備是無法替代的,必須要用手工操作。比如,方料粗坯斧劈,柱子打眼,有大有小,亭閣有斜面,呈不規則形狀,那么這些“手術”就必須要用手工來完成。
手工之美,匠人之心。人們在致敬民間工匠這份匠心同時,也許會情不自禁地贊嘆徽匠的技藝精湛。在這種召喚出內心深處對美的共鳴之時,徽匠傳承人潘和平先生卻已自己實際行動踐行著徽派古建價值夢想,讓這份即將消失的傳統徽州建筑文化得到傳承,發揚光大。
潘和平認為,作為徽文化當中一部分的徽派傳統建筑,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建筑本身,活態傳承必須在文化景觀、用途與功能、地點與背景、精神與情感等概念中要有突出體現。使徽派古建在“活態”傳承中,不斷煥發青春活力。
據悉,目前,徽匠古建在潘和平的推動下,已經走出黃山,承建徽派古建業務遍布全國各地。這其中有南下的廣州,還有與我市毗鄰的婺源的“夢里老家”,江西的三清山、安徽的九華山大殿,遠至湖北的宜昌、北京,產品供不應求。據他保守估計,僅承建徽派古建這一塊,每年要完成7000-8000個平方米工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