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漆藝文化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是中國漆藝文化的源頭。唐天寶年間,漆器流傳至日本,影響深遠。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時移世易,漆藝手藝早已幾近絕跡,王炳根和陳小霞夫婦就成了極為少數的漆藝文化的傳承者。
歷經十年的摸索、改進、推廣,他們雀躍過、自信過、也受挫過、迷惘過,未來的十年他們該何去何從是他們近來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01、關鍵詞:回首十年
陳小霞:還記得你送我的那條魚嗎?一條漆器做成的魚。
王炳根:記得,那是我送你的禮物呀,也是我做的第一個漆器。如今也有十年了。
陳小霞:那時候,我們還沒開始做漆器,那時我們最大的夢想是有一個自己的工作室,可以不斷在里面畫畫,但是對未來還沒有方向。
王炳根:是啊,雖然你是夾纻漆藝的傳承人,可是你爸爸原來做漆器的時候你也沒學,學的是油畫,我學的是美術教育。漆器,現在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但要不是很邊緣,我們也不會選擇去傳承它。十年里,我們付出的精力很多,也放棄了很多東西,因為有些技術它真的無法被機器取代,只能依靠手工,一點點打磨出來。
陳小霞:對于文化的傳承來講,我們是做到了,通過我們的努力,包括朋友圈、我們之前開辦的展覽,至少讓寧波超過一萬人知道了漆器這個東西,漆藝這個文化。
王炳根:是啊,這就是推廣。
陳小霞:但讓這種工藝怎么去延展,怎么樣更加具有生命力,我們還沒有做到。
王炳根:不啊,我們做到了。我們把工藝改善了很多,原來別人做的漆器手鐲很厚,我們現在可以做得這么薄。還有這種茶則,原來都是木頭胎子,金屬胎子,我們可以脫胎,這些都是工藝上的改進,并且我們做的這個東西也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說句實在話,我們目前最缺的,不是我們的東西不夠好,是市場沒有,市場推廣得不夠,我們還停留在我們自己的事業當中。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它是幸福的。
關鍵詞:困境思索
02、陳小霞:非遺傳承這個話題是越來越熱了,但是非遺傳承人其實是更邊緣化了。大家都知道非遺傳承很重要,但是像我們這樣正兒八經去從事它的很少。
王炳根:我們也前前后后收了有幾百個學生,但是堅持下來的只有五人。這里頭有最現實的問題,周期很長,工序很復雜,需要的精力也很大,年紀輕的人一出社會,面臨的壓力也很大,他們首先要生活。做這個漆器,產量很低,它不足以讓孩子們過上很好的生活。現在各種科技也很發達,他們完全可以從事其他的工作,養活自己更方便。
陳小霞:如果我們也不做,那以后就真的沒人傳承它了。但其實,越是說的響的東西,越證明它沒有市場,它是需要保護的。就像熊貓一樣的,因為它已經瀕臨滅絕了,才需要大家去保護它。它自我繁衍能力非常強的時候,就代表它具有市場能力。
王炳根:從前,日本的漆器不論是知名度還是技藝都一度趕超中國,這讓我們看到了發展的方向——只要我們將技藝提升上去,做出更符合當代人審美的漆器,就一定可以開拓全新的市場。但現實情況是,近些年來,日本跟我們中國情況也差不多,受現代生活節奏的影響,他們也面臨著傳承人的問題,
陳小霞:所以我們呢?還要堅持下去嗎?如果要堅持,接下去的十年、二十年我們該怎么走?
03、關鍵詞:出路未來
王炳根:人很奇怪的,有些情結是一輩子都解不開的。就像我們明知道漆器再做下去,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富裕的生活,但是解不開的。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前面的路已經走了十年,傳承也傳承了,改進也改進了,接下來就是怎么樣讓我們做的漆器能向像市場上更推廣一些。
陳小霞:我一度自我懷疑過,我還要不要堅持。
王炳根:肯定要堅持啊!我們只要在做這個,我們就是在傳承。我們帶的300個學生里面,有五個從事這個手藝,那我們就成功了。原來是我們兩個人做,可能下一屆就有五個了,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漆器喜歡漆器,我估計未來的十年比前面的十年要容易。
陳小霞:(笑)你這說的是黎明前的黑暗,比七八點鐘的時候更黑。
王炳根:對啊,可就就是傳承的意義。最近這幾年,整個大環境也好,整個輿論導向也好,都是在往這方面倒的。創新創業、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各種輿論對我們都是好的,可能到真的對我們產生作用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好了,就等于我們走出來了,目前這個困惑就不再是個問題了。
采訪札記
耐住十年的寂寞,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非遺傳承人,這里頭所付出的精力和所面臨的困難,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讓非遺文化不斷傳承下去,就需要市場的依托,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然而也往往是非遺傳承人需要面對的最棘手的問題。
在提升匠心匠藝的同時研究推廣和市場,這樣比較割裂的情形真實地發生在王炳根、陳小霞身上,我相信這不僅僅是在漆藝領域,也是諸多非遺傳承人都在面對的困境。
直面最真實的現狀,思索并且尋找出路。未來會怎樣,正像王炳根所堅信的那樣,之前的路途充滿泥濘,之后的路相信會越來越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