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匠人精神,致敬中國傳統文化。近日,在玉麒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拜訪了非遺古法編織手藝傳承人楊玫女士。
繩結,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結。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繩結藝術可追溯至遠古結繩記事的歷史,隨著時光流轉,演變成了一種裝飾手藝。
它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一種傳統藝術,繩結技藝也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
走進“圓來珠寶藝術館”,立即被一種古樸雅致之美深深吸引,各式各樣的繩結藝術品和珠寶玉石陳列有致,熠熠生輝。
正對楊老師工作臺的線圈擺放架格外顯眼,五彩斑斕的線圈本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再仔細一看,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經過精心設計,充滿了濃濃的藝術氣息。
楊老師致力于古法繩結藝術、宮廷朝珠與十八子研究制作已經多年,“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從最初的興趣愛好者到如今的文化傳承人,這項技藝早就融入了她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切堅持都源于熱愛
楊老師從小癡迷手工,她說自己的啟蒙老師應該是奶奶。小時候,經常看到奶奶做針線活,或是用各種繩子編織出美麗的造型。
出于喜歡和好奇,就慢慢開始跟著學,當自己成功編織出好看的造型時,那種興奮雀躍之情難以言表,由此激發起楊老師對手工藝濃厚的興趣。
后來的成長之路,楊老師也一直沒有離開繩結藝術。在重慶大學求學期間,她就開始編織各種繩藝飾品贈送給老師和同學們,也嘗試在網上銷售一些手工飾品。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做這些似乎效果甚微,大家并沒有意識到“傳統手工繩藝”的珍貴,并不是很理解“手工”背后那一顆赤誠之心。
以至于畢業后楊老師想選擇繼續學習古法繩結,家人也并不支持,他們問她:“手工藝比較繁瑣,很耗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反復做一份工作也很枯燥,你能夠堅持嗎?”她毅然回答:“再難也會堅持下去”。
第六屆巴渝民間藝術節創意設計展獲獎作品
帶著滿腔熱情,楊老師去了北京求學,師承非遺古法繩結傳承人,學習古法編織手藝。每當制作出一整套宮廷精品繩結時,那種成就感讓楊老師真正以作為一名職業編繩師為豪。
讓繩結藝術走進現代生活
楊老師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在北方學習期間,她一直嘗試將重慶的特色也融入到繩結藝術中來,讓它走進現代生活。于是,學成歸來后,重慶圓來繩結藝術館應運而生。
一座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總會孕育一些充滿藝術渴望的人。楊老師說:“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給了我很多靈感,豐富了我對藝術的見解”,她非常享受一根繩變成一個個“結”帶來的快樂。
一團線繩在楊老師的巧手下“生”出了花兒,“長”出了型兒,變成一個個有溫度的現代藝術品,精美絕倫。
當然,除古法編織手藝傳承人這個身份以外,不得不提楊老師的另外一個身份--故宮藏品朝珠十八子復刻師。
在清代宮廷影視劇中,常常能看到帝后或達官貴人都會佩戴一串長珠子,叫做朝珠,他們手里或衣服上掛的一串短珠子,叫做十八子。這些珠串不僅是皇室貴族的裝飾品,更是權力地位的象征。
這些珠串精巧別致,讓人過目難忘,任時光流轉,大家依然十分追捧,都拜倒在它們的奇光流彩之下。
通過不斷地觀察思考和總結,楊老師結合現代審美進行創新,延伸歷史文化之韻,傳承古法繩結之美,將珠串藝術與繩結藝術發揮到了極致,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靚麗的風采。
古法指尖藝術,傳承匠人之心
一切美好事物的背后,都是有人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中國繩結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在開始時,很多人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想要成立一個這樣的古法繩結藝術文化館困難重重。
但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難住一顆想要傳承中國文化的心,楊老師剛回重慶時,遇到很多問題都只能靠自己解決,為了理清文化脈絡,她跑遍了重慶方志館,查閱各種相關資料。
她的努力和堅持得到了江北區政府的認可和支持,功夫不負有心人,“古法繩結藝術”在重慶落地生根。
熱愛傳播中國繩結文化
楊老師樂于傳播繩結文化,經常參加一些活動講解繩結藝術,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繩結與串珠文化,她的“學生”很多,有大到六七十歲的老人,也有小到六七歲的孩子。“因為熱愛,所以再苦再累做起來也開心”,這就是楊老師的“匠心”。
隨著社會進步,文化復興,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這項“手工藝”,很多外國朋友也來找楊老師學習,通過參加政府主辦的各類文化宣傳活動和系列講座,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傳承創新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當下,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繩結技藝逐漸退出藝術舞臺”,楊老師說,以前都是口傳心授,根本沒有文字記載,隨著老一代手工藝人的離世,繩結技藝逐步走向消亡,所以更加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去傳承創新,開辟一條新的路徑。
傳統的東西不怕時光的推敲,而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開發出現代的繩結技藝,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單純延續,也更多地融進了現代意識的巧思,使繩結成為更為美觀大氣的藝術品,有著更加多元化的美好寓意。
楊老師說:“在保留傳統工藝原有的基礎上,我們傳承人在創新設計上要跳出正常思維,敢想,敢嘗試,只有不斷挑戰自我,才能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佳品。”她正在通過個人的努力,用創新的方式來傳承這項古老的技藝,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保護傳承這項藝術文化。
古法繩結藝術:千年情結,萬種風情
千年之前,“上古結繩而治”,千年之后,通過現代文明的手法,打出古老手藝的新生,幻化出萬種風情。
談到這幾年的收獲和繩結藝術的未來,楊老師說:“最大的收獲是見證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項藝術,希望在將來,每個人手拿一根繩,都可以編成結,將中國繩結藝術永續傳承。”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尊重歷史,尊重工匠,這也是玉麒老師的一直以來所秉承的理念,作為楊老師口中的“我們這一代人”,玉麒老師對這種文化傳承的意義和責任感深表認同。
因此,接下來黃玉麒珠寶將與楊老師攜手并進,共同推出古法編織藝術手串及宮廷系列珠寶首飾,共同傳承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繩結藝術將生活之美展現給所有人。
古法繩結藝術早已成為楊老師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歲月風云變幻,我自初心不改”,在未來的日子里,很幸運黃玉麒珠寶能和楊老師一起,共同將這種匠人精神和非遺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