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人民締造內涵豐富的工業文化遺產,涉及建筑工業、冶金工業、紡織工業、交通工業、軍事工業、化學工業等各方面,是中華文明與國家智慧乃至人類文化與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迅猛發展,中國百年工業文明正逐漸消失。
開展全面的工業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增強全社會的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意識、加大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和資金保障、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國際合作。
——賀云翱于2020年全國兩會提案
江蘇文物:據了解,明孝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您曾負責撰寫申報文本,還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做了介紹,能說說這段故事嗎?
賀云翱:90年代中期,我調任南京市文物局,為更好的開展工作,我當時建議成立了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從事考古、文物保護的科研工作。
明孝陵申遺,最初可追溯到1994年,由于準備不足,申報沒成功。1998年開始,我主持明孝陵考古項目,經過3年低調而務實的田野考古和學術準備,明孝陵申遺再次提上日程。
2000年8月6日,明孝陵迎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東亞地區協調員、資深的羅馬考古學家亨利·克利爾,陪同考察的是國家文物局負責世界遺產申報工作的郭旃先生。克利爾此行,對明孝陵能否進入申遺名單關系極大,有關部門把解說的任務交給了我。當時,有關部門領導叮囑我說,“申遺有沒有戲,關鍵就看你這3個小時的解說了!”我做了好幾天的準備,由于當時明孝陵的地面文物較為殘破,我將講解重點放到明孝陵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解讀上,有文物的地方講文物,沒文物的地方重點就講中國古代風水和陵寢規制等背景知識。一席講解令克利爾對東方文化的神秘和魅力產生了濃厚興趣。3小時考察結束,克利爾笑著對我說:“你的講解很有意思!”此后,在南京市文物局和中山陵園管理局的安排下,我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執筆完成了四萬多字、圖文并茂的明孝陵申遺文本。
2003年7月4日零時,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南京明孝陵以全票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填補了中國四大古都中唯有南京沒有世界遺產的空白。是夜,南京街頭一片沸騰,有人還興奮地放起鞭炮,我也是一夜無眠,深夜還有朋友打來電話表示祝賀。明孝陵申遺過程引領我進入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
江蘇文物:您曾說過“考古學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對美的創造及美的流變”,這句話我們應該怎樣理解?
賀云翱: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來自于人類對真善美愛的永恒追求。如果要知道“真”,應當去了解科學和邏輯學;要知道“善”,應當去了解倫理學;要知道“美”,應當去了解美學;要知道“愛”,應當去了解宗教學。待到做了多年考古研究后,才感覺到通過對人類過去創造的物質文化世界的研究,同樣可以去探索人類的真、善、美、愛的世界。
考古學的起點是人與文化及文明的起源??脊虐l現,歷史見證物都真實的詮釋了“美是生活”的哲理。也就是說,沒有離開對美的追求而能創造出不朽的文化業績和文明輝煌。人們對美的追求本來就存在于他們的心靈之中,人們是按照美的尺度和方式去創造文化的世界。人類也正是通過對美的不斷追求,才能夠從原始社會走向更加高級的文明時代。
對人類而言,創造美的活動始終處在流變之中,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近代,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美,這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
“每一代的美卻是而且也應該是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壞和諧、毫不違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當美與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時候,再下一代就將會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
考古學不僅僅要去揭示人類有關美的無限創造及其創造的奧秘,而且考古發現的人文之美還作為一種美的遺產讓我們產生欣賞、喜悅、驚嘆、震撼等種種感情,從而給予今天和未來的美的創造以源源不斷的支撐、激勵和啟迪,這些都是考古學與社會各界所要共同面對的話題。
江蘇文物:您是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的所長,您給我們介紹下這個所創辦的初衷和主要工作嗎?
賀云翱:2002年我回到母校任教,著手創辦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2003年獲得學校批準成立。這是隸屬于南京大學,專門進行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調查、評價、鑒定、利用、保護、修復、研究、出版的專業機構。
創辦它的初衷亦即宗旨是:緊密結合社會及學術發展要求,開展各類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利用及人才培養,為弘揚中華文明和推進中國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十多年來,我們形成了一支由六十多人、十多個相關學科相結合的文化遺產專業人才隊伍,承擔過幾乎所有的有關文化遺產領域的課題,如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考古遺址公園、大遺址、歷史街區、鄉土建筑、紅色遺產保護,博物館內容設計,世界遺產申報,考古勘探和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文物修復,區域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文化遺產旅游,文化建設規劃等等。這些都讓我們倍感幸運,也感謝社會各界的信任與合作。我們還創辦了《大眾考古》月刊、《長江文化論叢》以及“世界遺產”論壇等。
江蘇文物:近年來,“公眾考古”受到國內外考古界的普遍重視,什么是公眾考古,它有怎樣的意義?
賀云翱:公眾考古簡單地講就是考古的大眾化,主要研究考古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文化遺產保護、考古發現對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影響等,當然重點在于要將考古學成果傳遞給公眾。
“公眾考古”的興起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體現了科學與社會的本質關系的正確處理??茖W作為一種人類長期實踐和持續探索的文明成果,屬于整個社會,而不是科學家的私利。任何科學的發現或創造,如果不能回歸它的本質,即一定要為民生及社會公眾的福祉服務,這種科學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因為它違背了科學的本質。中國“公眾考古”的興起,表明中國考古學者作為學術共同體,普遍具備著這種現代的科學理念。
第二,對考古學者而言,其調查發掘權力實際上來自于公眾的委托,我們有責任把相關的發現成果回報于公眾。
其三,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公眾考古”作為新興的事業,還在成長之中,需要對內容、形式、途徑、方法、工具、效果以及考古界與公眾之間如何互動等方面做出探討。
考古學作為一門科學,它揭示了從人的誕生到不同文化或文明發生發展的科學事實及其原理、規律等等,它有條件讓人們充分享受先人的文化創造,以樹立尊重、感恩、敬畏、傳承的社會公眾道德和文明高度;讓歷史遺產變成現代文明發展的基石,確保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交融,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要迷失自我;讓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步均衡發展,促成和諧社會目標的逐步實現。
江蘇文物:現在有很多人覺得考古就是“倒斗”(盜墓),您認為為什么會有這么偏頗的認識?
賀云翱:以前我們去田野考古,就有很多鄉親說:“看,挖墓隊來了……”。我想有這樣的認識,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過去的考古主要是以墓葬考古為主,城市考古也是因為這些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才有了契機。
第二,以前的考古機構主要是設在博物館里的,博物館因陳列需要,強調文物的完整性,所以考古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墓葬考古。
第三,大眾對于考古發現的理解有偏頗,認為只有發現了墓葬,出土了完整的金器、玉器、瓷器等才是重大發現,對其他文化遺存的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
第四,一些文化影視作品的流行,比如《盜墓筆記》、《鬼吹燈》等。久而久之,人們就形成了刻板印象,認為考古就是“倒斗”了。而實際上考古是從實物資料的角度認知古代人文化與文明的一門科學。
考古不是以發現了什么東西體現它的價值,而是以這些歷史的見證物為我們探索古代文化及文明提供多少信息來決定其價值的。比如,考古學者在江西萬年縣大源仙人洞遺址發現的陶片,那些破碎的小陶片,存在于近兩萬年前,比之前在東亞各地發現的最古老的陶片還早3000年以上,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陶片。這些陶器在人類適應冰河時期嚴峻氣候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標志著人類的文化創造能力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與其共同誕生,這是何等的重要!
江蘇文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建設如火如荼,我們應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之間的關系?
賀云翱:自城市化進程開始以來,我們一直面臨這個問題,這其實是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關系的問題。
我認為最好的回答就是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的“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span>
在我看來,城市建設是發展,保護也是發展。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不光是物質的現代化,還有精神的現代化。正如克強總理說的:
“我們保護文物實際上也是在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來滋潤道德的力量,傳承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來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span>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文明是唯一沒有斷裂的文明,正因為有這樣五千年的厚重與傳承,所以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在很多災難甚至是浩劫面前,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這是我們民族自信心的存在。一棵大樹有多高,是它根有多深決定的,而文化遺產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基與血脈。想象一下,一棵大樹如果連自己的根都不要,它還能長多高、活多久,可能一有風浪它就倒塌了、死亡了。
當建設和保護發生了難以協調的沖突的時候,我認為建設應該給保護讓道。文化遺產作為古人的創造,具有不可再生性,后人應該讓先人,我們還有更多的空間,科技的進步、現代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難道非要去擠占那些稀缺的文化遺產生存的一隅空間嗎?為了發展要破壞,我認為退一步講在30年前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先要解決吃飯的問題,但當社會發展到今天,如果還有這樣的認識,是難以容忍的。
我們現在社會產生的很多問題,看上去是經濟問題、體制問題,實際上是文化問題,是我們的精神能力不足。文化遺產是國家與民族走向未來的堅強基石;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據;是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是建設特色化和諧性城鎮的必要力量;是國家“新時代”經濟的特殊構成;是現代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它所擁有的歷史、科學、藝術、文化、生態、情感、旅游、經濟等多方面的價值,我們遠遠沒有認識清楚,科技生產力越來越強,而我們的精神文化創新資源卻越來越稀缺,這方面的最豐富資源就在文化遺產中。
江蘇文物: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取自中國傳統元素,在世界范圍內掀起熱潮,但卻不是“中國造”,您認為我們應該怎樣挖掘文化遺產的價值?
賀云翱:五四以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是在否定自己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走向現代化的,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文化自覺和自信,但并不能奢望速成的恢復我們的文化創造力。我想,對于文化遺產事業的重要性:
首先,政府社會要解決認識上的問題,能充分的意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理解歷史、今天和未來的本質關系;
其次,要建立健全機制,培育理性的文化市場,提升文化效益;
再次,要充分的挖掘我們的傳統文化資源,潛心研究,塑造我們自有的文化品牌。
第四,要注重人才的培養,梯隊的形成和社會的參與。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觀念形態的儒、釋、道文化,還包括考古學家們發掘發現的地下古遺址、古墓葬和數以萬計的各類各時代的出土文物、博物館中保存的各類傳世文物,包括文化遺產專家們調查認定的名城名鎮名村、傳統建筑、文化景觀、農業遺產、工業遺產、宗教遺產、科技遺產、線性遺產、水利遺產、紅色遺產等各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遺產等。我想只要我們有正確的文化遺產觀、發展觀、現代化觀,我們就能找到方向,就能創造世界級的、為眾人喜愛的文化項目和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