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春日清晨,家住臨夏市天華苑的82歲老人李繼德執意要步行到3公里外的東公館外演唱賢孝。來來往往,車水馬龍......老人沉著頭,沒幾句話,自顧自且健走如飛。這段路他不知已經走了多少個來回,這段路也不知承載了多少河州往事……
臨夏市東公館賢孝傳習所傳出一段悠揚動聽的音樂,河州賢孝傳承人李繼德一邊拉琴一邊唱曲。雖然濃重的臨夏方言使人聽不真切唱詞的內容,但那種蒼涼古樸的唱腔卻十分獨特,有秦腔的脆爽剛烈,又有民間小調的婉轉動聽,此刻陽光正暖,讓人忍不住駐足傾聽。
“我不懂‘傳承人’,可我知道我離不開賢孝”,話一直不多的李繼德一拿起三弦,唱起爛熟于心、聞名甘肅的河州賢孝時,便立刻活躍了起來,飽經滄桑的臉上堆起了笑容,一唱就是半個小時。賢孝曲本的流傳主要靠傳抄,由識字人傳抄后教藝人默記演唱。這一個個唱本,識字不多的李繼德老人全部都背的滾瓜爛熟,時至今日還要溫故知新。
李繼德自幼受到民間賢孝藝人的影響,14歲開始學習賢孝,聰慧勤奮的他用了四年時間就掌握了賢孝的基本曲目,18歲便出師表演。從此,農家院落、田間地頭就是他的廣闊舞臺。他走到哪里,便把賢孝的感染力帶到哪里。從毛頭小伙子唱到耄耋之年,李繼德說:“這是一輩子的喜好,就算吃不飽肚子,也忘不了腦子里記下的賢孝?!敝灰乙豁?,他腦海里就像在放電影,唱本里的人物和故事便活了過來,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頭,唱腔中便蘊含著充沛的感情,聽起來格外動人。
李繼德會拉四胡,會彈三弦,并且技法嫻熟,藝術表現力很強,他的唱腔,渾厚蒼勁。已經82歲的他,記憶力卻出奇得好,有時候觀眾們就在現場“點曲”,點到哪個他就唱哪個,唱詞從不記錯,曲調也不會混淆。
說起賢孝的曲調,李繼德自豪地說,這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他介紹道,河州賢孝有專門的曲調,演唱時,先調弦,爾后拉“過門”,用八譜兒起調,再依不同的內容而變換調子,有的一調到底,有的中間換調,若有凄悲內容,則用散板,很講究內容與曲調的和諧統一。長篇大傳曲目韻、白相間,小段只唱不說。曲詞一般四樂句結構,屬單曲體。唱腔有“大賢孝調”“小賢孝調”“官弦”“小曲”等幾種。演唱時奏過前奏、過門之后一般有“前岔曲”,然后接主曲,最后以“后岔”收尾。常用的曲調有招攬觀眾、烘托氣氛的鋼調過門,引向高潮、字字扣人心弦的喉音,催人淚下的悲音和悲憤欲絕、詼諧有趣的花調等。
長期的表演生涯,使李繼德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善于融會貫通的他,把生活中親身經歷的故事、聽到的好人好事,編成新曲目,再適當地加進自己的感想、看法,表演給臨夏老百姓看,起到了很好的教化效果。比如他歌頌見義勇為的好人,批評見死不救的麻木,贊揚孝順長輩的兒孫,批評虐待父母的惡行等,深受觀眾的好評,這也逐漸成為了李繼德獨特的流派。他多次被邀請參加和政縣“四月八”花兒會去表演。2009年去和政縣表演時,觀眾對他的表演反映強烈,希望他能多唱幾曲,他當場就為大家多表演了好幾支曲子,獲得了演出的特等獎。
雖說李繼德的觀眾有不少,但老先生也有自己的擔憂。在流行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賢孝在年輕人中幾乎就沒有市場,極少有年輕人愿意去學習,賢孝的傳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況。這幾年在政府各項政策的扶持下,民間曲藝逐漸復蘇,賢孝也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但由于賢孝內容龐雜,學習難度很大,一般的愛好者往往會望而卻步。“我是和新中國一起成長的,我的賢孝里也包含著我的故事,我的故事就是新中國的故事。可光就這些故事,也夠難為年輕人學習了?!崩罾^德老人說,一些人主動找他請求學習賢孝,后來慢慢發現,人家真正的目的是來學四胡、三弦這些樂器,對賢孝實際上不感興趣。
如今,在政府文化部門的重視下,賢孝的影響力在逐步擴大,河州賢孝愛好者、李繼德的朋友李春文說:“賢孝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很有教育意義,勸導人們做善良、忠誠、孝順的人,這對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都有好處,所以我現在也開始學習賢孝,想把她發揚光大?!?/span>
還有一個好消息是,李繼德已經收了幾個熱衷賢孝的徒弟。李繼德希望徒弟們能全部掌握自己的技藝,繼承河州賢孝的藝術精華,讓賢孝這門古老的曲藝能發揚光大,成為臨夏老百姓茶余飯后最喜愛的民間藝術,也讓后輩能銘記這一份意味長遠的鄉音、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