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起三江,不得不提起那恍若天籟之音的侗族大歌;當我們走進三江,站在那一座座整個建筑以榫卯連接,不用一顆鐵釘制成的三江風雨橋、侗寨鼓樓前,又會驚嘆侗族工匠們的超群技藝;在三江,還有一項民間技藝令人贊不絕口,那就是一幅幅農民手繪的三江侗族農民畫,帶著泥土的芬芳,把侗家人的田園勞動、盛大節日以及生活場景,原汁原味地表現在畫面上……
三江農民畫,主要以侗族鼓樓、風雨橋等風光,以及多彩的民風民俗等元素為題材,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它的用色,大膽新奇,畫風拙樸而富有美感,是中國侗族的重要文化符號。
2012年,柳州市三江侗族農民畫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保護名錄。楊梅香,三江縣良口鄉良口村人,是三江農民畫自治區級保護示范戶負責人。1978年,高中畢業的楊玉潔跟隨縣文化館的美術老師劉克青學習繪畫,是三江縣第二期農民畫培訓班的學員。
楊梅香說,她是幸運的,因為三江農民畫,讓她與“文化”結了緣。1984年,楊梅香走上三尺講臺,當起了美術老師,一干就是26年。2010年,48歲楊梅香調到三江縣文聯,負責《風雨橋》刊物美術編輯;2014年,楊梅香又調到了三江縣文化館工作。身為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柳州作家協會會員和三江縣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的楊梅香,愛好廣泛,她創作的作品有二十多幅獲區級以上獎項,在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抗戰勝利紀念館等場所都收藏有楊梅香的作品。
干了一輩子文化工作的楊梅香,內心也牢牢記著自己是一個農民畫家,2017年,臨近退休的楊梅香,別出心裁地把她摯愛的三江農民畫搬到了“簸箕“上。而在竹制的簸箕上作畫,與在紙面上作畫相比,難度會更大一些。
以簸箕為紙,用丙烯作墨,一筆一畫間,秀出侗族的絢麗風情,楊梅香把三江農民畫與竹編制品相結合推出了竹編畫,讓侗家常用的物件變為裝飾品,是想打造三江本土的竹文化。
楊梅香說,侗家的女孩一生都離不開竹器,從第一次外出勞作時戴的竹尖帽,到隨身攜帶的細嫩竹篾編織的竹簍,到用來裝繡花工具的竹籃……那些竹器,像一枚枚印記,深深地烙在楊梅香的心底里。
楊梅香還特地創作了一幅《侗家紡織圖》,在那寬40厘米、長達8米的畫卷上,有292件工具用具,把楊梅香埋藏在記憶深處里的那份民族印記,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出來……
因為了解侗族文化,所以熱愛它,會想著盡自己所能去傳承它。2017年5月,退休后的楊梅香,創辦了《三江侗族農民畫藝術館》,當年9月,楊梅香的農民畫藝術館,獲得市級(三江農民畫)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2月,獲得自治區(三江農民畫)生產性保護示范戶。楊梅香應邀成為了國家旅游商品研發中心柳州聯合研發基地、柳州市非遺研究基地(非遺文創產品研發中心)的特聘專家。
經常有很多大專院校的學生來藝術館體驗三江農民畫、竹編畫,楊梅香除了開班教孩子們畫畫之外,還受邀到各個學校給美術老師們上課。
看到那么多的人,喜歡三江農民畫,喜歡她的竹編畫,楊梅香很是欣喜,她希望借助竹編畫等旅游產品的推廣,可以更好地帶動家鄉的竹編、種植產業,為扶貧工作,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