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營造,主要是修建仿古建筑和修復古建筑,包括彩繪、雕刻、仿古家具制作等。
在順慶區(qū)瀠溪街道,有一對父子從事古民居營造工作多年,他們就是王繼松和王銘。2018年,古民居營造技藝入選順慶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勤學苦練成為全能人才
在手工坊內,王繼松和王銘父子倆正在制作一件古民居建筑模型。父親王繼松用設備對具體部件進行打磨,而王銘則把打磨好的部件一一安裝。成形后的模型讓人眼前一亮,雕刻精細,美感十足。
王繼松和王銘正在制作古民居建筑模型
“你看,左邊是典型的民居,而右側就是古建筑的風格。我們將其合二為一,全木的材料,看起來較有質感?!蓖趵^松說,這個建筑模型只是古民居營造技藝的一個小小展示,相比之下,實際建成的建筑絲毫不遜色模型。
說起古民居營造技藝,王繼松侃侃而談。王繼松和王銘兩人都是父傳子承?!拔覀兗易宥际亲龉琶窬訝I造的,我12歲就跟隨父親學習?!蓖趵^松說,1985年,他第一次跟著父親王紹安外出工作,當時到了云南,在麗江修復了黑龍?zhí)段屮P樓。
“那時我什么都不懂,看著父親跟全國各地的匠人們忙前忙后,我只能打打下手。”王繼松說,從那以后,他開始鉆研這一技藝,并在實際操作中受過很多傷,磨壞了一條又一條褲子?!坝绕涫堑窨?,最容易戳破手?!蓖趵^松感慨道。
而王銘的經歷也和父親大同小異。“我尊重兒子的喜好,不一定要做這一行??墒撬麉s對這一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蓖趵^松說。
王銘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干這一行,做了一只木烏龜模型,栩栩如生。可自從學習這門技藝之后,他才深知其中的艱辛。
如今,王繼松和王銘對雕刻、彩繪、泥塑、仿古家具制作等都得心應手,成為了古民居營造的全能人才。
傳承技藝申報市級非遺
古民居營造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而大部分從業(yè)者只會彩繪、雕刻等其中一項技能,加之受眾群體不多,知曉度不高,傳承發(fā)展有一定困難。
“我不希望這門手藝在我們手里失傳?!蓖趵^松說,為此他們做了很多工作。
王銘擔負起了宣傳推廣這門技藝的責任。王銘告訴記者,他們曾開展了傳統(tǒng)文化藝術戶外學習活動,多個學校學生到手工坊體驗,了解這門技藝的制作過程。
此外,到學校、社區(qū)講解古民居營造技藝也是傳承推廣的一種方式。
2018年,古民居營造技藝成功申報為順慶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父子倆正在準備相關材料,準備申報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希望通過申報非遺,讓更多人知曉這門技藝,增加受眾群體?!蓖蹉懻f,希望更多人了解古民居營造技藝,和我們一起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