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是一種具有中國情節的美好事物,而蘇繡作為四大名繡之一,溫婉細膩是其特點,自江南之地發源,歷史源遠流長,上可追溯千年有余。
楊敏華,國家非遺蘇繡傳承人,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師從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牟志紅老師,擅長花卉,人物。現就職于蘇州刺繡研究所。2014年作為非遺代赴法國進行文化交流。2015蘇州姑蘇區好青年。
蘇繡是中國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發祥于蘇州吳縣一帶,在江南地區興盛。最早可尋跡至三國時期,直至明清時期,蘇杭地區已然成為了絲織業的中心。而明朝時期吳地的吳門畫派的繁榮使得蘇繡兼采文人墨客的風雅情志,或有筆墨韻味,或有文人雅趣。
通過本次刺繡非遺傳承人研修班,我們聯系上了楊敏華老師,有幸見到并作了簡單的采訪。淺談之余,我們了解到作為蘇繡傳承的新生力量楊敏華老師表示,其實自己原本是學平面設計的,一開始并非是立志要成為一名刺繡工作者。由于一些機緣巧合以及幼年做過刺繡的經歷所以才走上了刺繡研究的道路。
“這就是一個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本來是我學平面設計的,正好那年去招聘的時候有個刺繡的展臺。我就投了一份簡歷,然后我就被錄用了。我小的時候有一點點基礎,六七歲的時候看過我的親戚做過,還幫我親戚做了。那個時候我伯母還說我做得挺好,可能我有一點點天分吧。”
你覺得作為一名優秀的傳承人應當具備哪些條件或者品質呢?
楊:傳承人談不上,因為從事蘇繡這個職業的人也比較多。作為一名刺繡工作者,要認真工作,技術過硬,良好的品德,當然還需要極好的耐心,坐得定,最好還要有點美術功底。
您參加本次研修班有什么心得和體會呢?
楊:心得和體會呢就是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老師,也見識了其他地區的刺繡和其他方面的一些文化和知識。使得本來有些迷茫的狀態變得有些肯定,也知道以后要做些什么。
本次研修班有學習到什么技法?是否可以運用在蘇繡當中,做一些改進或創新?
楊:我對別人的東西是感興趣,比如苗繡,我有和楊老師學了一下針法。但是我覺得它(苗繡)的特點用在(苗繡)那里特別美,和我自己做的蘇繡產品有一定距離的。所以別人的東西你可以欣賞學習,我自己的東西我肯定要特別精通,在我自己的方面做得更好。
您覺得機繡會對于傳統蘇繡有沖擊嗎?
楊:我從事蘇繡來說,我是鄙視機繡的。我所作的刺繡還不同于民間工藝,做出來的產品更偏向藝術品。機繡和我這個不是同一范疇。但是有人覺得機繡也挺美的,他們有他們的審美,我們有我們的審美。你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身上,別人可能覺得挺好的,也很適合,價格又實惠。我們更像藝術品,擺在家里看的多一點。你不可能床單上繡一個,也沒辦法保存。
您能談談這門手藝現在的傳承現狀嗎?今后又有怎樣的形式去普及呢?
楊:現狀就是年輕人越來越少,90后的話會比較少一點。首先,實際的是工資不太高,其次是坐不定,沒什么耐心。而且刺繡是短時間不會出效果的,前面有很長的時間要做培訓,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的。
楊敏華同時也表示自己所在的蘇州市,政府也在做推廣,有專門的刺繡進課堂,面向小學生的刺繡課程,旨在培養孩子們對于刺繡的興趣。
不僅是楊敏華老師,更多的傳承人老師們也紛紛表示,她們現在所從事的刺繡工作的定位更應該是工藝師、藝術家,而并非是大眾所認為的繡娘。繡娘大多數都是繡稿的復制,熟能生巧,更像是手藝工,對書畫的領悟能力沒有達到一定層次的理解。而蘇繡真正需要的鮮活血液則是一批具有美術功底,具有創造力的設計師。不僅僅是要在刺繡上下功夫,更要在繡稿的設計環節,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領悟,并且在刺繡的過程中進行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