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到一條21米長、14米高的海船,1:1由國家級傳承人建造的舟山傳統木船。”郭藝說到這里,很是興奮。
大船建造完工預計要10個月,專業團隊將把制作過程用影像記錄下來,包括建造者的選材、操作、思路等,“船是物質的,它的影像記錄的技藝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完整、真實地保存我們的歷史文明,讓后人全面清晰的了解。”
郭藝,藝術學博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她分享說這條船是浙江非遺館的重要展品之一,以它為中心將構成館內浙江海洋文化生活的展示空間。浙江非遺館是全國第一家大型綜合性非遺館,也意味著建筑、展陳和運營等各方面都是創造性探索,2019年非遺館正式開工建設,為此郭藝和她的同事沒少費心思。
不僅是非遺館,總結2019年,省非遺保護中心做了不少事情:
完成第三批國家非遺傳承人記錄等工作,榮獲全國優秀獎。
編撰出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開創全國第一。
第一次獨立組織舉辦全國性非遺展會“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杭州工藝周)”,吸引國內外300多個項目、426位非遺傳承人參加。
官方微信公眾號“浙江非遺”的粉絲量、點擊率等各項數據繼續位于全國省級同類平臺第一;推出非遺傳承人短視頻,上線浙江非遺抖音官方賬號、浙江非遺聲音地圖等。
事實上,在全國非遺保護工作方面,浙江一直是“班里第一名”,浙江文化和旅游廳2019年交出的成績單非常漂亮。郭藝說,浙江非遺保護的前輩們已經做的那么好,我們這一批非遺人不能拖后腿。
前不久,郭藝以管理者的身份,榮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要說有什么秘訣,無非是“常規工作做成標桿,特色工作做成亮點,專業工作做成引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即將過去,2020的浙江非遺保護工作都已經在路上:強化基礎,包括繼續開展非遺傳承人記錄工作、深化數據庫建設等。做好研究,包括編纂出版非遺系列叢書等。探索、促進非遺傳承與發展,包括舉辦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杭州工藝周);開展“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展演活動等……
繁復之中,郭藝對非遺保護工作有著清晰的理解、冷靜的思考。浙江開展非遺保護工作近二十年,非遺從最初的“活起來”到今天的“火起來”,她覺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不能變,也不會變。非遺中心努力做好前端的基礎工作,比如調研、記錄、保存,為終端的傳播轉化提供科學支撐。讓年輕人知道舊時光的模樣,讓后人了解曾經的文化傳統,歷史文明的面貌。”
至于其中辛苦和難處,郭藝很是豁達,甚至沒有興趣提及。郭藝從小跟著母親學習陶瓷技藝,2006年就被授予“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在個人藝術創作和非遺保護工作的岔路口,她選擇了后者,因為“能服務浙江非遺傳承人,這種成就感遠超過個人所得。從政府到民眾、從業內到社會團體,大家都在一起努力,這份工作很幸福。”
浙江非遺人,一直在路上。
(以下是本次對話的精彩節選)
動聽968:對于省非遺保護中心2019年工作,您最滿意的是什么?
郭藝:亮點很多,有一些是開創性的,比如“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杭州工藝周)”。原來,它每年和杭州文博會一起辦,但是從2019年開始成為獨立舉辦的展會。這對我們來說很不容易,省非遺保護中心當時只有8位在編人員,而展會是國際性的,規模大、水準也很高。
另外,我們充分利用新媒體,分享保護成果,讓非遺走進當下生活。官方網站“浙江非遺網”和官方微信公眾號“浙江非遺”,不論是粉絲數還是點擊量,都位于全國省級同類平臺第一。和高德地圖合作,全國率先推出“浙江非遺地圖·守護者聲音”,它是以非遺場館為基點,傳承人和管理者共同發聲,為大家提供導覽服務。和二更合作,推出非遺傳承人短視頻《非遺婺劇傳承人鄭蘭香》,瀏覽量達113萬人次……年輕人參與度很高、打卡互動。
接下來,我們的網站和公眾號要往電子雜志方向發展,增加可看性以及學術性,而不是僅僅發布浙江非遺的動態信息,這樣更有利于多層面的傳播。
動聽968:浙江非遺館,進展到什么程度了?
郭藝:已經打樁,開始建造了,預計2022年完工。這個館是大規模綜合性的非遺場館,目前在全國是第一個,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成立了征集、建筑、展陳、設計等4個專家組,指導各方面工作。館里的藏品自2017年就開始征集,2019年征集到一艘舟山綠眉毛三桅海船,21米長、14米高,1:1建造的舟山傳統木船,到時將以它為中心,展示我們浙江的海洋文化生活。
非遺館將著重打造數字非遺館,非遺的已有數據、監測、日常動態,都會在里面呈現。剛才說到的海船,建造完工要10個月,我們會全過程采用影像記錄,包括建造者的操作、思路,和海船相關的漁民生活等。船是物質的,它的制作技藝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影像要很完整、真實地保存下來。
數字化還帶來操作上的可能性,比如館內的一個活動,能在館外實時觀看;或是正在某地舉行的非遺活動,大家能在非遺館里看到甚至參與。是不是太有吸引力了,太好玩了?!希望浙江非遺館的文化空間,是動態的、沉浸式的,有生活氣息的。
動聽968:所以,在2019年,浙江非遺保護工作又“考了班里第一名”?
郭藝:第一,是大家對我們的褒獎,應該是處于全國第一方陣吧。浙江非遺保護做的早,基礎打的很扎實;從政府到民眾,大家都很支持,組織機構、各項保障也比較完備,當然和浙江經濟有一定關系,因此有了非遺普查的“浙江模式”、非遺名錄的“浙江現象”、非遺傳承的“浙江經驗”。
前輩們做的那么好了,我們這一批人不能后退。很多事情,是在國家規定動作基礎上,自我加壓,比如正在做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搶救記錄,是浙江率先啟動的。一些省級傳承人,還沒有到達國家級,但是他年齡很大了,我們必須跟時間賽跑,搶救性保存下來。還有記錄的操作指南、工作機制,都是根據國家要求結合浙江實際,自制而成的。2019年還出版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這也是全國第一。現在是第一批共計10本,第二批和第三批口述史的采寫、編輯工作已經開始了。
所以我經常說“常規工作做成標桿,特色工作做成亮點,專業工作做成引導”。
動聽968:2019年浙江開啟文旅融合,這給非遺保護工作帶來哪些變化?
郭藝:新的氣象和格局,是肯定的。作為一個專業機構,我們更多的是冷靜和理性的思考。在非遺火的情況下,自己的定位不能跑偏了,還是要緊緊圍繞當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保護方針,把基礎工作做好,完整的把我們的文化傳統、歷史文明保存下來,而繼承發展,意味著我們的保護工作一定要融入當下生活,體現活態的特色。轉化及利用,給社會留些空間,我們非遺保護中心努力做好前端的基礎工作,比如做好調研、記錄、保存,把非常科學的數據、非常真實的樣本提供給大家。
2020年工作中,第一就是繼續強化基礎,包括推進全省縣市區非遺保護數據庫建設,形成省、市、縣非遺數據庫互通互聯,實現設區市非遺保護數據庫全覆蓋等。
動聽968:您是怎么走上非遺保護的道路?
郭藝:我從小跟著母親學習陶瓷技藝,大學學的是美術設計,畢業后在浙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1998年調到了浙江省群眾藝術館民間藝術中心。我從事的非遺保護工作是與國家非遺保護事業同步的,2003年開始,民間藝術中心就是負責這方面工作,當時還不叫非遺,是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我挺喜歡的,也就一步步過來了。這份工作對專業性要求比較高,所以期間我又去讀了碩士、博士,博士研究方向是傳統手工技藝。
動聽968:非遺是美麗而辛苦的工作,是什么支撐您走下來?無法專注陶藝,您有遺憾嗎?
郭藝:沒有遺憾,哈哈。其實我現在一直堅持每年至少完成一件陶瓷作品,另外每天都在碼字,一本書十幾萬字差不多已經完成了。減少社交、減少逛街和購物休閑娛樂,才能完成很多私人喜歡的事情。
做陶瓷,是個人的,但是從事非遺保護,視野很開闊。浙江現在有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15位,為他們服務,感覺很榮耀,也在服務的過程中自我收獲和提升,這種成就感遠超過個人所得。另外還有很強烈的幸福感,從政府到民眾、從業內到社會團體,大家都在一起努力。中間肯定有困難有煩惱,但是很快就被沖淡了。非遺保護,我們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