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疑秋蟬翼,團取望舒景。”青神竹編,薄如蟬翼,光潔如綢,歷經千年風雨,至今飲譽天下。這傳奇的“指尖藝術”,譜寫的是手藝人對生活的探索與熱愛,抒發的是對文人情懷的向往與追求,不愧為“中國民間藝術奇葩”、“藝術中的藝術”。
殷瑛,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自幼隨父親,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殷超學習竹編技藝。2000年中專畢業后,一直從事竹編手工藝品的制作和研發,從未間斷,至今已有16年。2008年奧運會期間,代表四川赴奧體公園“四川祥云小屋”做竹編技藝現場表演。2015年11月獲國際竹藤組織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
青神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產品從竹制品生活、生產用具到竹編畫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其工藝集如蟬翼,光潔如綢,精美絕編的珍品源源問世,頻頻獲獎,令世人嘆為觀止。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奇葩”、“藝術中的藝術”。
介紹與理解
首先想請您談一下您所傳承的這門手藝的特點是什么呢?
我首先給你講一下青神竹編的歷史吧。青神竹編,歷史悠久。據現有的文字記載,在唐宋時期,就有生產、生活用的竹編用具,明代便開始了由竹編向工藝水平改進,出現了幾何形式古裝飾粗線圖案的日用工藝品,到了清代中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沈陽故宮中陳列的由青神袁氏藝人編織的“壽”字宮扇就是證明。后來經過抗戰時期,到改革開放后,這門手藝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藝術素養、立志革新竹編傳統工藝的藝人,他們集中技術和智慧,刻意求精,為竹編適應市場需求開拓了新的前景,把竹編藝術推向了實用兼欣賞乃至上品位的純欣賞型的藝術層次。到現在,青神竹編暢銷歐、美、澳以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青神竹編,現在有平面和立體兩大類,我們自己主要做的是平面竹編,就是用很細的竹絲編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比如說名人的字畫、著名的山水畫,甚至是人物肖像,我們都可以完成。我們這門手藝最主要的工藝特點就是細且精,因此特別費心血、費時間。
您在成功的背后,有沒有一些難忘的回憶?
因為我是家傳技藝,很小的時候就看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做竹編,而我對此也非常感興趣,就跟著做,耳濡目染就學會了這門手工藝。所以我沒有所謂的半路出家,也沒有非常辛苦的學習經歷,就是從小跟著父親學習,還挺快樂的。
大家都知道您父親殷超先生是青神竹編的重要傳承人,您能和我們講講他的事跡嗎?
好的。我父親在四歲時就跟隨我奶奶學習竹編工藝,并在簡單的生活用具用品上加以改進。其中,我父親于1982年成功發明了現今竹編行業中廣泛使用的“草圖快速度編織法”。此法的發明是竹編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后來,我父親在全省大規模興辦“竹編工藝培訓”班,這讓無數農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時,也解決了就業難題。他本人自1994年起,不斷受邀出訪國外,為外國政要表演青神竹編,同時也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并深受好評。至2012年,父親已經研發了竹編鐘、竹鼓、竹蒸籠等二十多種竹樂器。現在,每年都會有來自各地的學員前來學習,父親本人也會受邀前往全國名地做竹編培訓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講,到專院校教竹編課,現在他還擔任青神竹藝校五個班級的竹編課程,致力于竹編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這也是我的期望。
您認為平面竹編現在發展怎樣?
對于平面竹編這一塊,我個人覺得發展得不錯。因為從技術層面上講,我們的平面竹編現在能夠做到薄如蟬翼、細如發絲,在現代的手工藝中,應該算是很不錯的。就它編出的人物肖像來說,雖然不能跟照片相比,但是其精確度也能達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并且,我們這門手工藝最主要的就是,從第一個步驟——砍竹開始,一直到最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作品,整個過程全手工,期間沒有一個程序是用機器做的。
制作過程
整體做一件竹編工藝品需要多長時間?平時是如何創作的呢?
如果說單獨一件的話,從第一道工序直到最后一道工序,市場價一兩千的小件差不多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實際上,我們買竹子時,一次性就會買很多,可能幾百斤左右。然后我們會在家做我們的原材料——篾條,在腿上放一個墊子,在上面用刀子會一直刮,直到刮成我們用來編織的竹絲,比如人物肖像所需要的竹絲需要像頭發絲那么細,我一點沒夸張。而且這種竹絲比頭發絲要薄,因為頭發絲是圓的,它有直徑、有厚度,而竹絲的厚度相比來說就薄多了,因此,如果要做出這種竹絲就需要我們一遍遍重復“刮”的動作。到最后,一斤原竹,我們最多也就能刮出三兩,所以它失敗的情況挺多的。比如你辛辛苦苦刮到第五十刀,結果壞了,那你前面的四十九刀就全部白費了。對于刮壞了的竹絲,短的、能用的,我們可以作為邊角料,但如果作為邊角料都不行,就只能丟掉它,因此這門手藝對人的要求特別高。不過要編織一般產品的話,很多人都可以,但如果是精美又復雜的作品,就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的了,而且它和讀書一樣,也要靠天賦,也許你編了十年也不一定可以編出最精致的作品。
學生要求
殷老師,如果有人想學這門手藝,有什么必須具備的要求嗎?
第一個要求就是靜心,就像對我徒弟,我要求他一定要靜下心來。盡管我的年齡不是很大,但因為我是從小就學,所以一個星期,我就能看出這個人適不適合學習這門藝術。在這一個星期中,有的人會感覺太難,心里很毛躁,靜不下心,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學習這門手藝的。另外,如果你有繪畫功底,那就最好了,如果沒有,也能編出一些中低端的產品。因為我們平時是對照著一幅畫來編織的,這種方法應該屬于臨摹,我們只要按它的構圖來做就可以,所以我們不會出現把圖紙擺在一邊,然后我們在旁邊編織的情況,我們必須要跟著畫面走,而且是一比一地完成。
學習與感悟
殷老師,您參加這次培訓的初衷是什么呢?
現在只要牽涉到傳承,肯定就是傳統的東西占主要方面。我之所以想參加這次培訓,主要是想出來看到一些新的東西,包括老師們專業的理論知識,以及同行們各自精湛的技藝,我都可以借鑒一下,這對我的創新會有很大幫助。
責任與期望
作為一名青年傳承人,您覺得應該具有怎樣的使命感?您對這門手藝的期望是什么?
我覺得除了從老一輩傳承到手藝之外,我們也要做到創新。因為我們的前一輩可能更注重的是傳承,那對于我們來說,除了傳承之外,一定要創新,并把這門手藝推廣出去!另外,我希望能夠有更多有一定功底的,同時也真心喜歡這門手藝的比較年輕的兄弟姐妹可以加入進來。其實現在學習的人挺多,但堅持到最后的人真的不多,有的人靠興趣來學習三五天,一旦興趣轉變了,就不學了。另外,我們技師的年齡段開始慢慢地向中老年靠近,我們的主力軍現在還是上一輩,所以我衷心希望能有一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當然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必須發自肺腑地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