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人類生物賴以生存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我們人類或許無法阻止衰老與疾病,但卻可以通過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而提高生命生活質量。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老年友好環境對延長老年人獨立生活的時間,對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的質量都是具有重要影響的。
因此,我們要對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有正確的認識,這不僅僅為了安全便利,也是為了參與。國際社會倡導的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如果沒有宜居環境作為保證,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很難做到的。特別是積極老齡化最關鍵的要素是參與,如果沒有環境的保證,老年人是很難參與的。
宜居環境建設不是高配而是標配,全社會都要有意識地為老年人提供宜居環境。這不是老年人所特有的,不是老年人要求得高,而是我們社會應當給予的普通的配置。所以不是高配,而是標配,是一個標準化的配置。
適老化改造是老年宜居環境建設中大家最關注的,也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最便捷的切入點。這幾年很多地區,如北京市朝陽區做了很多非常好的實踐。我們提出要堅持“安全、便利、舒適”三原則,安全是第一原則,第二是便利,第三是舒適。同時,也要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先易后難,從便老利老小事做起。
另外應該尊重老年人的意見樹立問題導向。有的地方花很多的代價,做了很大的工程,由于調研不充分,沒有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見,并沒有解決問題。我們的適老化改造不必刻意追求“高大上”,而要追求“平實小”,解決問題才是根本。
如今,適老化改造都成了全社會的共識,很多城市,很多地方都在改,而且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特別是去年開始中央政府也把老舊小區改造納入到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可以說這個力度非常大,而且政策也是非常好的。
但是因為適老化改造和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確實都是新生事物?,F在在適老化改造當中,由于對新生事物認識不到位,適老化普遍存在不專業、不科學、不規范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問題出在我們對適老化改造,對老年宜居認知還很有限。
比如說小區樓房的輪椅坡道,要么坡度過大,成了滑道,要么轉彎的地方太窄,輪椅基本上不能用?;撕芏噱X也成了擺設,也很可惜。再比如說我們城市建設當中大量的過街天橋,地下通道,其實很多沒有真正考慮到細節。所以老年人、殘疾人“望橋興嘆”。
不專業、不科學、不規范,反而形成了新的障礙。這確實值得我們重視,避免再建設新的有障礙的東西,不僅沒有把無障礙改造了,還建設許多新的有障礙的東西。這都是值得我們普遍關注的。而且這樣的問題還不是個案,還帶有普遍性。